杨班侯
杨班侯(1837年-约1892年),本名钰,字班侯,永年广府南关人(今河北永年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宗师次子,杨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曾担任清政府旗营教官,被清政府授予戴蓝武德骑尉的勋称。
杨班侯在1854-1868年间,创编了技击性强的64式太极拳。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杨班侯打死打伤侵略者多人,失去了教官职位,后因积劳成疾和抑郁,于1892年左右病故,葬于永年县阎门寨。
杨班侯创编的64式太极拳通过几代传承人多年的努力和推广,2016年被济南市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杨氏太极拳经国务院批准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为Ⅵ—1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班侯自幼跟随父亲杨露禅练习太极拳术,终日苦练,也经常受体罚,几乎想逃跑。随后跟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读书识文,兼学太极拳理法,杨班侯学文不灵,但练拳悟性极高,一学就会,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杨班侯还学习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及武氏有关著作,技艺大进 。杨班侯咸丰四年(1854年)进京助父教拳期间,经常应付来拳馆挑战试手人,不管对手多么强悍,均能以较大优势胜出,百战百胜。杨班侯的拳风既吸取了杨露禅的长处,又融入了武禹襄的特点,他将杨、武两家太极拳之精华相结合,创编了最具技击性的“班侯架”。杨班侯好打不平,善用散手,先后经历了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楼比武教技两件轶事后,已经名满京华。
创编108式太极拳
杨班侯不但继承了父亲创编的杨式太极拳,并且根据自己所学王宗岳太极拳拳理及武氏有关著作,结合杨氏、武氏两家太极拳学之精华,创编了杨班侯108式中平大架太极拳 ,简称 “ 杨式中平大架太极拳 ”,其拳教法、练法颇有个性,为了免遭同化、异化,或谬传、讹传的命运,该拳在传承过程中,均以口授身传为主,不立文字。杨班侯108式中平大架太极拳是一项高强度、超体能的专业武术运动,因此,要求盘练者要有一 定的体力,否则,很难坚持把这整个一套五个来回 (越)、三百多个拳势动作的拳架套路完全盘练下来。初学者可以通过站桩、蹲桩等辅助训练达到增强体能目的。
创编64式太极拳
杨班侯在1854年至1868年间创编了最有杨氏早期风貌的64式太极拳,早于柔和缓慢、宜学宜练的杨澄甫式太极拳六十余年,既有陈式太极拳纵跳发力、技击性强的特点,又有武式太极拳轻灵紧凑、加圈缠丝的优点,属于活步大架,动作雄浑舒展,富有变化。1938年由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孙继先先生在山东省国术馆首次传授,至今在济南的传播已有八十多年。但杨班侯性格刚烈,出手不留情,因此跟随学拳的人很少,主要传承弟子也只有:全佑、凌山、万春、王矫宇、牛连元、杨少侯等人。
抗击外辱
1860年9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清政对外采取投降政策,对内欺凌百姓,在清军当教官的杨班侯,率领爱国清军与人民自动联合起来,打死打伤侵略者多人,给敌军以重创因此失去了教官职位,一气之下,杨班侯便回到家乡终日教授弟子武术,积劳成疾,以及报国无门的失望,心中长期压抑郁愤,于1892年左右在家乡病故,终年55岁,葬于永年县阎门寨。
家庭成员
后世传人
杨班侯授拳为业时期,李万成和吴泉佑两个徒弟为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李万成继承了杨式太极拳的大架太极拳、中架太极拳、小架太极拳、快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太极四隅捶、太极四路炮捶、太极十三路炮捶、太极撩挎八卦掌、太极散手、太极一时短打、太极点穴、太极抓筋、太极拿脉、太极挫骨、太极丹田功及太极器械等大多演练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吴泉佑先生继承了杨式太极拳的一个中架太极拳和快架太极拳,因得真传,后自成一派,成为世人公认的吴式太极拳,成为国家太极拳五大流派的重要一支。
杨班侯的64式太极拳最早在1949年前夕,由王矫宇弟子郭连荫传于中国台湾,1933年,孙继先经师兄范铁安介绍到北京拜杨班侯的入室弟子王矫宇为师,学习了杨班侯64式太极拳,1956年代表济南市参加了由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首次举办的24式简化太极拳和32式太极剑的骨干培训班,回济南后积极传授和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济南市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1995年8月,杨班侯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孙继先,成立了济南市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利用大明湖、 趵突泉公园、黑虎泉、环城公园、泉城广场、皇亭小学等活动场所,进行理论研究、技艺交流、观摩表演、太极拳比赛等多项工作,还邀请各地太极拳名家在每年5月和重阳节举办的两次大型太极拳表演活动中进行讲座,有力地推动了济南市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物影响
2006年5月20日,杨氏太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由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及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包括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推手、太极散手等,在器械方面有杨氏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太极枪等。
2007年4月10日至20日,杨班侯小架太极拳参加了在洛阳古代艺术馆内关冢西侧广场,每日两场、每场40分钟的《武圣刀魂》武术表演。此次的推手表演由单人表演和多人表演两部分组成,表演时间长达10分钟。
相关争议
据马明达考证,杨班侯还在京城教太极拳时,为了更广泛的普及太极拳,给其有个正统名分,能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才假托太极拳是道家鼻祖张三丰所创,从此这种观点才传播开来,但在正史中,张三丰和太极拳从来没有一起出现过,所以太极拳与张三丰并无关系
。
参考资料
杨班侯.中国小康网.2023-07-14
邯郸名人——杨班侯.邯郸文化网.2023-07-14
杨氏太极拳传承人保定义务授拳(图).河北新闻网.2023-07-14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7-15
杨班侯太极拳的源流传承是怎样的?杨班侯太极拳简介.中国历史网.2023-07-14
杨班侯散手折强梁.太极拳.2023-07-14
邯郸名人——杨健侯.邯郸文化网.2023-07-14
杨式太极拳总说.太极拳.2023-07-12
看谁在关公门前耍大刀.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7-14
太极拳与张三丰并无关系?.北方网.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