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Sports 种群),体育领域术语,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体育人口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体育人口是指以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和以追求运动成绩为目的,直接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的社会群体。广义体育人口在狭义基础之上,将观赏、关心体育的人群也包含在其中。
体育人口的作用包括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状况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人口可以分为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人口和非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两大类。体育人口的统计可以按照运动频度、时间、强度这三个维度,将体育人口的水平分成4个水平。
概念定义
人口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的人所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社会群体。体育人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分布广泛并在不同人口的层次结构中得到普及和发展的社会群体。
体育人口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体育人口是指以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和以追求运动成绩为目的,直接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活动的社会群体。广义体育人口在狭义基础之上,将观赏、关心体育的人群也包含在其中。
体育人口的作用
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加,体现在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的改善上。大众健身的普及程度越高,劳动者的基础素质也就越高,这对于体育参与程度和亲和程度的提升非常重要。因此,“体育人口”作为群众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近年来,中国有关省市的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体育人口”被作为主要指标之一。
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
同时,体育人口的增长,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参与体育运动的或是定期观赏体育赛事的人群是体育消费的主力军。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市场,这主要得益于美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体育生活方式。《2012年美国健身运动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美国健身俱乐部的会员总数达到5140万人。
体育人口的类型
体育人口可以分为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人口和非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两大类,参加体育人口中又分为参加体育态度和参加体育形式两个层次,在参加体育态度层次中又分为被动体育人口和主动体育人口,在参加体育形式中又分为有组织活动的体育人口和自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口。按照体育人口的分类,发展、扩大体育人口的可以沿照以下路径进行:被动媒体观赏型→被动现场观赏型→媒体赏阅型→现场观战型→被动参加型→主动参加型→自发参加型→组织参加型→最终成为终身参加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的统计标准
体育人口的统计一般只统计狭义体育人口。可以按照运动频度、时间、强度这三个维度,将体育人口的水平分成4个水平。水平1:一年中参加体育运动1次以上,每周不足1次(1-51次/年);水平2:每周参加体育运动1次以上,每周不足2次 (52-103次/年);水平3:每周参加体育运动2次以上,每次30min以上,运动强度适宜;水平4:每周参加体育运动3次以上,每次30min以上,运动强度适宜。其中,强度适宜是因为强度的大、中、小难以判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一般都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强度和运动量,所以,判定参加体育运动人口的统计标准以强度适宜为好。适宜的运动强度计算公式为:本人的年龄+运动时的脉搏次数=170。比如50岁的人,运动时脉搏次数以 120 次为宜,体内呈优良代谢。如果身体好的话,运动强度可以稍大一些,身体差,运动强度可以小一些,根据自己的身体决定运动强度。
世界体育人口比例排行(top35)
注:数据截至2021年
中国体育人口偏低的原因
经济欠发达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相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想要很快赶超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难度可想而知。据学者比较,到2050年,中国人均水平可能只达到美国1975年的水平。经济上的巨大差距和国民收入普遍偏低,最终导致居民可支配体育消费资金不足,体育健身时间不够,体育人口的数量和比例偏低。中国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36%,但在1997年的中国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农村体育人口只占44.89%,约为0.63亿,还不到所调查体育人口的一半。而在中国沿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体育人口的总均数却大大超过了中国体育人口的总均数33.9%,如1997年广州市体育人口为48.76%,北京为42.10%,青岛市为41%,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着体育人口的多寡。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中国多数中小城市以及广大农村的体育场馆无法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城乡居民只能在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活动。由于场地设施不足,中国地方领导的体育意识不强,体育消费观念淡薄等原因,很多地方忽视修建体育场馆和购置体育器材。即使有场馆的地方,基本上也是不对外开放或是有偿服务。一方场馆闲置,另一方又健身无门。2001年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最希望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占26.3%,而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客观原因是缺少时间和场地设施,占34.9%。
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人们的健身意识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越高,体育人口就会愈多,反之则愈少。相对于14亿中国人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占极少数,而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也仅接近半数,但他们又是体育人口中的主力军。因此,受教育程度比重较低是造成中国体育人口偏低的又一原因。
青壮年、中年人体育人口比例偏少
中国体育人口呈“马鞍型”分布,青少年和老年人是构成主体,而青壮年和中年人口数量明显较少。36-4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2%,而16-25岁和56-6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则分别占该年龄段总数的33.4%和21.7%。日常需要上班工作的青年和中年体育人口严重偏少。这一阶段人群精力旺盛、工作经验丰富,但由于工作忙,任务重,生活压力大,如果不专门组织,他们很少主动投入到体育健身中来。
女性体育人口数量较少
中国一部分女性在业余时间需要操持家务、辅导子女等,少有专门时间进行体育健身。再加上女性自身的生理原因,如月经周期、更年期等,直接影响着女性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兴趣,使得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及体育人口数量低于男性。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体育人口与体育强国--新闻中心.青海新闻网.2023-07-12
武汉微马“跑出”体育人口增长新方式.今日头条.2023-07-12
中国体育消费需要"体育人口"支撑 企业应转型-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7-12
myprotein.which-are-the-worlds-sportiest-countries.2023-07-12
德州老年体育人口今年将达40万.今日头条.2023-07-12
厦门老年体育人口比例达70%.今日头条.2023-07-12
中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马鞍型" 中青年人需减压.中国新闻网.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