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兰海战(英文:Battle of Jutland,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德语:Seeschlacht am Skagerrak),发生于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之间,英、德两国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海面上遭遇并发生战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海军的决定性的战役。

德军计划用弗兰茨·瑞特·冯·希佩尔海军中将率领的由战列巡洋舰、附属的轻巡洋舰以及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充当诱饵,引诱英军戴维·贝蒂海军中将率领的以6艘战列巡洋舰及4艘“伊丽莎白”级战列舰为主力的英国舰队进入公海舰队主力所设的陷阱。但由于德国海军密码被英方破译,英国本土舰队同时出动,该计划破产。1916年5月31日凌晨,由希佩尔率领的分舰队从威廉港出发,两小时后,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也随之前往计划地点设伏,提前得知德军出港消息的英国皇家海军也立即出发。希佩尔所率舰队与贝蒂所率舰队的交火,以德方击沉2艘英军战斗巡洋舰后主动撤离而结束。随后,德国舍尔海军上将与与希佩尔海军中将汇合,贝蒂海军的舰队依靠较高的航速成功逃离公海舰队的追击,并成功将公海舰队引向由英国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本土舰队主力,双方总计投入超过250艘军舰,并在北海激战至日落。占据数量优势的英国本土舰队希望在次日继续战斗,以达到全歼德军舰队的目的,但德国公海舰队最后选择避战,于6月1日凌晨3时回到威廉港,日德兰海战结束。

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舰队决战。德军在战损方面占据一定优势,但是没能对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造成重大的打击,也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公海舰队依旧困在港内毫无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海军”,德国认识到自己与英国舰队的巨大差距,不再尝试舰队战,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海上航线的袭扰上,促进了潜艇技术和战术水平的提升。

战役背景

技战术水平革新

18世纪中叶以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纺织、动力、钢铁、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部门都发生了重要变革。钢铁工业出现了用煤炼生铁技术,提高了铁的质量。接着,又出现了“搅拌法”和“碾压法”冶炼和锻压熟铁以生产钢。这为海军装备技术的革新提供了重要条件。

军舰防护技术进步

1860年,“勇士”号(Warriors)战舰下水后,英国确立了此后建新舰只能使用钢铁舰体的政策。1886年,英国一批全钢船体军舰建成下水,其他海军国家也逐渐给他们的舰船换上了钢铁舰体;其次,后装线膛炮、新型炮门和反后坐装置技术以及无烟火药、高能炸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舰炮的射程,射击的准确性和攻击力也大为增强;装甲技术也时有革新。各国海军开始使用复合装甲材料,或经过特殊处理的钢材重点防护炮塔和其他核心部位。1874年,英国用复合装甲建造“坚定”号舰船。1879年,英国建成全部使用复合装甲的“巨人”号,使其水线装甲带的厚度减少到18英寸。后来,钢装甲也被广泛采用,装甲厚度大为减少。在1895年前后,用热和水处理钢表面以增加装甲硬度的哈维法,以及效果更好的克虏伯处理法也相继出现,装甲厚度大大降低。

军舰动力系统进步

随着19世纪末对锅炉和发动机的改良,舰船的动力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比普通锅炉效率更高的水管锅炉研制成功,配备此种锅炉的一级膨胀式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舰船的动力装置得到极大改善。1897年,德国研制成功热效率更高的柴油机,很快被广泛安装在舰船上。随着舰船动力装置的迅速更新,使各国建造大排水量、快航速的舰船成为可能。英国于1889年完工的“胜利者”号战列舰主机达到14000匹马力。同时各国舰船的吨位都有极大提升。19世纪90年代初,英国的装甲舰平均吨位是7685吨,法国5825吨,德国4066吨。到19世纪90年代末,英国最大的战列舰排水量为14900吨,法国12200吨,德国11130吨,俄国12674吨,美国11560吨。装甲舰的航速方面,1860年代英国建成19艘,平均航速12.72节;法国建成18艘,平均航速11.57节,俄国建成25艘,平均航速7.98节。19世纪90年代末,西方海军的战列舰航速已达18节,巡洋舰航速高达24节,鱼雷快艇最快者达28节,驱逐舰航速最快者竟达35节。

随着上述各种新技术在军舰建造技术上的成熟运用,一种新型战舰——“无畏”级战列舰(俗称无畏舰)应运而生。这是一种高航速的、以牺牲舰艇副炮火力为代价换取强大主炮火力的“超级战列舰”,无畏舰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英、德两国激烈军备竞赛的主角。由于无畏舰在敌方鱼雷射程之外即可对敌实施攻击,因此,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交战双方的海军舰队的中流砥柱。

海战战术革新

一战时期的舰队通常是排成若干平行纵队前进,这一队形比一字长蛇阵更具机动性。多个较短的纵队能比一字长蛇阵更快地转向,同时也能更快地将旗舰(通常位于中心纵队之首)的信号通过探照灯旗语传递给整个舰队。在作战中,很多作战计划必须让每艘船确认收到才能付诸实施,而在一字长蛇阵中,旗舰上发出的信号往往因战舰排烟影响辨认信号而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传递到纵队最后的舰船,每艘船都不得不重复向它后面的(或前面的)船发送自己所接收的消息以确认消息的准确性,因此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实战中,舰队往往会在交火之前排成一路纵队来迎战敌舰。这就需要每个纵队领航的舰只引领其率领的舰艇转向来排成合适的队形。由于交战双方的舰队都是以高速行进的,因此舰队指挥官们就需要派出侦察舰队(通常由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等航速较快,且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舰艇组成)来报告敌方的位、速度、航向等信息,使得舰队能够尽早地排成最有利的队形来迎战敌舰。战斗开始后,双方都会采取“T字型”战术,就是己方排成的纵队横列在对方舰队的前进路线上,构成一个T字形(己方舰队位于T字一横的位置),使得己方军舰的前后主炮和一侧的所有舷炮都能瞄准对方开火,从而最大程度地集中火力,而对方只有纵队最前方的舰艇的前主炮能够予以还击。

英德海军军备竞赛

19世纪后期,在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下,德国开始在海军领域奋起直追,试图缩小和英国之间的差距。德国扩建海军的速度不断加快,英德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在阿尔弗雷德·提尔皮茨(Alfred Tirpitz)主政德国海军期间(1897-1915年)德海军发展势头迅猛,公海舰队(High Seas Fleet)在体量和技术上都取得了突破;面对德国的追逐,英国也不遑多让,1902年10月英国皇家海军大臣塞尔伯恩勋爵在一份内阁文件中明确指出德国海军对英国的威胁——德国建造这支舰队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将来可能同英国舰队发生的冲突。塞尔伯恩进一步指出,英国海军部有证据证实,正在建造中的德国海军的战略意图就是要在未来的战争中打败英国海军,它的战列舰设计就是着眼于在北海进行的战争。德国扩建海军的目的在英国看来,就不仅仅是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而是直接威胁到英国本土安全。于是英德两国都开始了各自的造舰计划,两国之间的海军竞争遂达到顶峰,并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1906年,英国的英国皇家海军“无畏”号(Dreadnough)战列舰下水,这艘新舰排水量18000吨,装备12门大口径主炮,航速高达24节。“无畏”号正是英德海军竞赛的产物,它的出现对整个欧洲都起到了相当大的震慑作用。为填补皇家海军的实力空缺,英国内阁决定在此后两年的年度预算中每年建造3艘无畏舰。面对这种新型武器,德国方面立即做出反应,同年5月,德国国会通过新一轮的海军补充法案,建造四艘18900吨的“拿骚级”无畏舰,同时要求每两年补充2艘无畏舰和一艘巡洋舰。到1908年英国已有7艘无畏舰在建或服役。为使造舰速度与财政支出保持平衡以节约开支,该年内阁仅批准建造1艘无畏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同年4月,德国国会通过第四个海军补充法案决定在1908-1911年间每年建造4艘无畏舰,并将主力舰服役期限由25年缩短至20年。截至1909年3月,德国已建或在建10艘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英国为12艘,英德主力舰近乎达到平衡。德国的扩军计划进一步缩小了英德的实力差距,照此推断,到1910年德国所拥有的无畏舰数量就将与英国基本持平。英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压力,最终引发了1909年的“海军恐慌”(Navy Scare),于是,英国议会下院于1909年3月29日批准立即建造4艘无畏舰,并于随后补建4艘,这8艘舰船必须在1912年之前建造完工。德国方面,为确保舰队始终处于全面戒备状态,1912年4月德国再次颁布海军法案,德国公海舰队预计将增加至41艘战列舰、20艘装甲巡洋舰、40艘轻巡洋舰、140艘驱逐舰和72艘潜艇。正是这只舰队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海军主力。

一战陆地战场陷入僵局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波黑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这件事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奥匈帝国于当年的7月28向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帝国作为塞尔维亚的保护国,也随即发布了军事动员令,其盟友法国也表示将全力以赴支持沙皇俄国,德国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友,也于8月1日和3日分别向俄、法两国宣战并入侵比利时,导致英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战争爆发后,德军执行了“施里芬计划”,即在进攻法国的德国联邦国防军中,左派部署8个师,固守法、德之间设防坚固的国界,顶住法德边界上的压力;右派70个师组成一支庞大的包抄部队,以闪电战侵入比利时,战时后备军随后跟进,德军主力越过未设防的法比边境,沿海岸推进,强渡塞纳河,先从西面和南面越过巴黎,最后从背后把法国主力部队压缩到巴黎以东地区加以歼灭。并于同年9月5日发动了马恩河会战,但是随即落败,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的落败,使得其强调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彻底宣告破产,西线战场陷入了持久的胶着局面。在随后的1915年里,战场上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一方进攻,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防守,而是双方互相攻守,相持不下,战火不断。德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在堑壕里部署了百万军队,协约国军队也达到了百万。双方不断地增强兵力,从数十个师增加到上百个师,堑壕、铁丝网、野战工事等也在不断加强修建。

1916年2月,德军在法国凡尔登地区发动攻势,计划在此地将法军的有生力量消耗尽,但是战役开始不久后便陷入僵局,德军难以攻入凡尔登要塞,法军也难以将德军驱逐出去,凡尔登战役进入了僵持阶段。在陆地战场,德国人未获得优势,协约国军队也没对德军造成战略意义上的重创,德国依旧强大,依旧可与协约国军事对抗。因而,协约国也想发挥自身优势打击德国,迫使德国投降。尤其是当时海军占据统治者地位的英国,决定发挥海军优势,逼迫德国投降。因此在战争开始后,英国皇家海军凭借其优势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并先后与德国海军进行了黑尔戈兰岛海战多格尔沙洲海战两场较量,英国皇家海军给德国海军造成了一定的杀伤,同时更加确立了自身在北海制海权

战略意图

1916年,英国海军继续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阻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这一策略对德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对德国而言,海上的僵局绘让德国逐渐失去战斗力。这种战略上和政治上的沉重压力,迫使德国主动寻求一个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德国海军部对德国“公海舰队”司今部进行了人事调整,任命卡尔·弗里德里·希莱茵哈特·冯·舍尔(Carl Friedrich Heinrich Reinhard Scheer)为舰队司令。舍尔上任后,依据德皇威廉二世(德语:Wilhelm II von 德国)的命令,制订出了一个作战计划,引诱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的一部分前往德国海军的设伏点,将其消灭之,以此来消耗英国皇家海军的海上力量,缩短英德之间海上力量的差距。

战前准备

德军计划

舍尔在上任后,面对当时英德双方海军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其一是继续1915年一度兴旺、1916年初曾再度发动的潜艇战,尤其是无限制潜艇战以对英国海运造成严重打击,迫使英国求和由于可能导致美国参战,因此这一方案遭到贝特曼·霍尔维格首相(Bethmann Hollweg)和外相戈特利布·冯·雅戈(Gottlieb von Jagow)的反对。1915年8月19日,英籍“阿拉伯”号班轮(Arabie)被 U-24号潜艇击沉40人遇难,其中3人为美国人。这一事件激起美国抗议,导致同年8月30日德国第一次放弃无限制潜艇战。其二是进行一系列消耗战,逐渐消磨英军舰队的舰只,削弱其数量优势,最终达成一个较为理想的实力对比。具体构想是派出一支诱饵舰队进行佯动,诱出英军舰队的部分主力舰只,同时让潜艇在英军舰队海军基地附近设伏,从而攻击贸然出动的大舰队舰只。当然,更理想的情况是诱出英军舰队的一个主力舰中队,并展开截击进而歼灭。其实就舍尔本人而言,他更倾向于无限制潜艇战战略,因此在1916年4月接到停止无限制潜艇战的命令时,舍尔明确表达了不满。但既然这一战略被威廉二世本人否定那么他也只能根据第二方案制订计划。

德国海军部随后制订出了一套作战计划:由公海舰队战列巡洋舰、附属的轻巡洋舰以及驱逐舰充当诱饵,在黎明前后炮轰桑德兰(Sunderland),诱出英军大舰队的一部分。公海舰队主力则在弗兰伯勒角(Flamborough Head)和多格尔沙洲西南角之间的海域伺机待命,伺机协同本方诱饵舰队歼灭被诱出的英军舰队一部,公海舰队的的潜艇则将在斯卡帕湾(Scapa Flow)周围设伏,舍尔的计划是就算潜艇不能毁伤英国主力舰,也可以拖住驱逐舰,而英国皇家海军攻击主义至上,必然不管正在反潜作业的驱逐舰继续前进,于是舍尔就能以己方舰队对付削弱后的英国舰队。此外,公海舰队还将出动飞艇参与作战,以防遭到整个英军大舰队的突袭。

不过由于公海舰队第3中队部分战列舰冷凝器故障,1916年5月13日,这一计划只能推迟到5月17日至23日之间实施。这拖延使得舍尔重新布置了计划中潜艇的用途。在新的计划中,10艘大型潜艇在大舰队向赫尔戈兰湾(Heligoland Bight)进攻或迎击公海舰队的攻击时,于必经的海域索敌求战该海域以北纬57°20`、东经3°5`为中心,其一侧边界靠近挪威海岸,另一侧大致位于福斯河(The Forth)东北地区东方向约130海里处,海城宽度在100~120海里之间这10艘潜艇将在5月17或18日至22日期间在这一海域巡逻。在预期中的海战爆发后这些潜艇将前往英国海岸附近,静待返航的英国舰只并进行伏击。

舍尔的计划看似无懈可击,但是英国方面却已经知晓了德军的计划,1914年8月俄国在芬兰湾口击沉德国“马格德堡号”轻巡洋舰,俄国潜水员在德舰残骸中意外发现一份德国海军的密码本和旗语手册。俄国将其提供给英国,使英国海军本部得以破译了德国海军的无线电密码。到1916年时英国海军部的密码破译机关“第40室”已经能破译大量公海舰队的无线电电报。因此28日晚,舍尔指示在港各部于30日清晨7时做好准备以待出航的命令很快便被破译。这一命令开始被理解为公海舰队将发起一次以迎接飞艇回航为目的的小规模出击,但随着对公海舰队后续电报的破译,英国海军部意识到德国公海舰队将在5月31日至6月1日间有重大行动。

英军计划

与此同时,英军舰队总司令约翰·杰利科(John Rushworth Jellicoe)上将也在构思着自己的行动计划。他计划诱使公海舰队或其一部接受海战,行动时间为6月初,比舍尔的计划稍晚。该计划第一步是派出2个轻巡中队于6月2日黎明抵达斯卡角(Skaw),然后沿卡特加特海峡( Kattegat)一路南下,扫荡至大贝耳特海峡(The Great Belt)和松德海峡(The Sound)。一个战列舰中队将在斯卡格拉克海峡为上述轻巡中队提供支援,而英军舰队的其余主力舰则准备截击出击的德国重型舰只。

在破译了德国海军电报之后,英军随之调整了作战计划,5月30日晚22时30分约翰·杰利科便首先率领第1和第4战列舰中队、第3战巡中队、第2巡洋舰中队、第4轻巡中队、第12驱逐舰中队以及第11驱逐舰中队的一部,从斯卡帕湾起航前往指定海域集结,而当时德国公海舰队甚至连战巡都尚未从亚德湾(Jade Bight)起航,杰里科计划于5月31日14时前后抵达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北纬57°45’、东经4°15’位置并与从克罗默蒂(Cromarty)出发的第2战列舰中队、第1巡洋舰中队第11驱逐舰队大部汇合。届时,贝蒂率第1、第2战巡中队,第5战列舰中队,第1、第2、第3轻巡中队,第13 驱逐舰队以及第1、第9、第10驱逐舰队各1部,将位于北纬56°40’、东经5°位置附近,位于杰利科所部161°方位,两部之间距离约为69海里,届时如果仍未发现公海舰队舰只,贝蒂将掉头与杰利科靠近直到取得目视接触,而杰利科则将率部向荷斯礁方向航行。预计此前因进行训练而前往斯卡帕湾的第3战巡中队,届时将回归贝蒂麾下。为弥补第3战巡中队离开期间贝蒂所部的战力,由“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构成的第5战列舰中队临时归贝蒂指挥,该中队距离战巡编队为5海里。

出动战舰数量

为了完成这次行动,德国共派出了16艘无畏舰、5艘战列巡洋舰、6艘前无畏舰、11艘轻巡洋舰和61艘驱逐舰,排水量总计66万吨。为了配合水面舰艇的行动,德国方面还派出了16艘潜艇和10艘飞艇在海底和天空中为舰队提供侦察和掩护。英国皇家海军共出动28艘无畏舰、9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巡洋舰、78艘驱逐舰、1艘布雷舰及1艘水上飞机母舰,排水量总计113万吨。

英国皇家海军拥有远超过对手的舰炮总数(英舰主炮总数272门,德舰主炮总数200门),并且英舰主炮口径多为12-15英寸(约为305-381毫米)德国舰炮口径普遍偏小,仅有11-12英寸(约为280-305毫米),舷侧齐射火力差距更大(英舰齐射炮弹磅数为396700磅,德舰齐射炮弹磅数为189985磅),但德舰炮弹性能更好,且很多战列舰战列巡洋舰都携带了鱼雷,轻型舰艇更是如此;这对后来的战斗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德国战列舰队的平均速度被陈旧的前无畏舰拖慢至18节;约翰·杰利科的无畏舰队平均则可达21节,且数量占优,但随行的19世纪装甲巡洋舰无论速度还是装甲都已相当落后。这些老旧舰艇在战斗中都遭到对方更先进舰艇的严重打击。

海战经过

军舰出动

1916年5月31日凌晨,德国的5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和30艘驱逐舰组成的“诱饵舰队”驶出威廉港,舰队指挥官是德国海军中将弗兰茨·瑞特·冯·希佩尔(Franz Ritter von Hipper)。根据舍尔的命令,这支“诱饵舰队”将沿丹麦西海岸北驶直驱斯卡格拉克海峡(Skagerrak Strait)。海峡两边地区的众多英国间谍就会将希佩尔舰队所经过位置报告给伦敦。航行中,希佩尔还让各舰的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发报,以诱使英国人上钩。在希佩尔出发2小时后,舍尔亲自率领公海舰队主力也悄悄地离开了威廉港。这是一支由21艘战列舰(包括无畏舰与前无畏舰)、6艘轻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隐蔽在“诱饵舰队”之后50海里处,随时准备聚歼上钩之“鱼”。与充当“诱饵”的希佩尔舰队大张旗鼓的航行相反,舍尔所率主力编队的出航保持了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同时,威廉港的无线电台仍继续使用舍尔的旗舰——“腓特烈大帝”号的呼号,同外界联络,造成舍尔海军上将大洋舰队主力仍在港内的假象。另外,一支由16艘大型潜艇、6艘小型潜艇以及10艘大型“齐柏林”飞艇组成的侦察保障部队,已预先在英国海域和北海海域展开,严密监视英国皇家海军动向。

由于英国海军事先获得了德国海军舰队出航的情报,英国主力舰队司令杰利科海军上将命令戴维·贝蒂(David Beatty)海军中将率领前卫舰队从苏格兰的罗赛斯港(rosyth)出发,于31日下午到达挪威以东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杰利科则亲自率主力舰队从斯卡帕湾弗洛港出发,也于31日下午到达贝蒂舰队西北方向60海里处的海域。

一触即发

1916年5月31日14时20分,一艘丹麦籍货轮“弗约尔号经过日德兰半岛以南海面时拉响了汽笛随着一声尖利的啸叫,一股浓浓的蒸汽冲上天空。英军巡洋舰“加拉蒂”号和德军轻巡洋舰“埃尔平”号同时发现了这股异常的蒸汽,不约而同前往查看。当即将抵达货轮后,英德双方军舰同时发现了敌方的存在,随即向各自所属的舰队发送了战斗警报,并展开了炮战,14时36分,“埃尔平号”在其舰炮极限射程上命中英舰“加拉蒂号”,日德兰海战正式爆发。

双方舰队在收到警报后,都在向接触地点靠近。14时32分,贝蒂下令战列巡洋舰队先转向西南方向再向东航行,切断德国舰队的退路;同时还命令“恩加丁号”放飞一架水上飞机以侦查德国舰队的规模和位置。这是海战史上第一次使用舰载机执行侦查任务。接近15时30分时,这架飞机报告其发现了了数艘德国轻巡洋舰,但或许是因为遭到德军高射炮火袭击的缘故,侦查情报未能及时传递给贝蒂的舰队。更要命的是,贝蒂的战列巡洋舰队转向后,处于纵队末尾,负责用探照灯海军少将休伊·埃文·汤玛斯率领的第5战列舰分队发送灯语指令的虎号战列巡洋舰一下子偏离了原来的位置,从距离第五战列舰分队最近的军舰变成最远,导致其无法再传递指令;此外,第5战列舰分队平常都随杰利科海军上将的主力舰队行动,不熟悉贝蒂要求各舰主动追随旗舰的指挥风格,导致第5战列舰分队在贝蒂舰队转向后,仍保持原来的航向;加之贝蒂全速航行,战列巡洋舰速度又在战列舰之上,两支舰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大到16公里。这样一来,在军舰数量和炮火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英军,在接下来的前半个小时海战中处于劣势。

由于能见度优势,15时22分,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队在24公里的距离上率先发现英国舰队;而英国舰队直到15时30分才发现对方。15时45分,希佩尔命令舰队转向东南,以将贝蒂的舰队引向舍尔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此时位于东南方向46英里处)。

15时48分,德国战列巡洋舰在距离英舰队1.5万米处首先开火,而英国战列巡洋舰立即还击,日德兰海战中主力舰的较量正式展开。相对于德舰,英国战列巡洋舰拥有数量和射程上的优势,不过由于光线的影响打得并不准。交战5分钟后,双方的距离拉近到1.2万米。凭借着比英国更为精良的测距仪和光学瞄准具,德国战列巡洋舰发射的炮弹首先命中了对手,15时57分,一枚炮弹贯穿了贝蒂所在的英国“狮”号战列巡洋舰的“Q”炮塔顶部,并在炮塔内部爆炸,所幸未引发弹药殉爆。16时,德国“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的几轮齐射命中了英国的“不倦”号战列巡洋舰,炮弹击穿了炮塔并诱发弹药库爆炸。“不倦”号沉没,舰上1015名船员殒命。“不倦”号成为日德兰海战中第一艘被击沉的战舰。

16时08分,英国第5战列舰分舰队赶到战场并加入战斗。第5战列舰分舰队装备的是4艘当时最先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厌战号”、“英勇号”、“巴勒姆号战列舰”、“马来亚号”,该级战列舰速度快、火力强、防御好,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战斗舰,被称为“超无畏舰”。参战伊始,“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就发挥出其381毫米巨炮的强大威力,几轮齐射之后,德国的“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的3座主炮塔失去战斗力,“毛奇”号战列巡洋舰的煤舱被击穿,一门副炮被击毁。得益于德舰优秀的装甲防护和合理的弹药舱排布,几艘被击伤的德舰无一沉没。此时的希佩尔正在下令集火贝蒂指挥的英军战列巡洋舰队,15时51分,德舰“吕佐夫”号打了几次齐射,将英国海军中将贝蒂的座舰“狮"号的副炮塔炸得粉碎,16时整,一发穿甲弹又击穿了“狮”号的主炮塔,在炮塔内爆炸,所有操炮官兵非死即伤,炮塔内燃起了大火,接着德舰的交叉火力又击中了英国1.9万吨的战列巡洋舰“不屈”号,一枚穿甲弹击穿炮塔装甲猛烈的大爆炸引燃了堆放在附近的弹药,火势迅速蔓延30秒钟后,大火烧到了弹药仓,继而引发弹药殉爆,整个战舰顷刻之间就在海面上解体,舰上1017名英国海军官兵同时葬身大海。16时20分,德舰一发炮弹命中了英舰“玛丽女王”号的中部炮塔,“玛丽女王”号火炮顿时失灵。4分钟后,德舰“德弗林格”号的一次齐射使“玛丽女王”号的中部炮塔又中3弹。又过了两分钟,德舰“塞德里茨”的两发炮弹也击中了“玛丽女王”号,炮弹穿透了“玛丽女王”号的装甲,一直侵彻到底舱,爆炸摧毁了粗壮的龙骨,3万吨级的“玛丽女王”号一分为二,沉入海中,全舰官兵仅有9人生还。

在开战后不到40分钟的交火中,英国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沉二伤一,剩下的3艘战舰,在德军猛烈炮火打击下,处境也是岌岌可危。尽管英军第5战列舰分舰队的加入,使得战场形势逐渐有利于英军,但是在激战中,公海舰队主力却已悄然接近战斗海域。16时38分,担任前锋的“南安普顿”号轻巡洋舰向贝蒂发来急电,称发现了德国战列舰。很快,英国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司令贝蒂坐镇的“狮”号战列巡洋舰,也发现了海天交汇处密密麻麻的桅杆,这些桅杆代表着公海舰队的22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面对整个德国海军的主力,贝蒂立即命令全员转向撤退,但是第5战列舰分舰队没有收到撤退的命令。16时46分,德国战列舰在最大射程内开炮射击,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队也趁英国舰队撤退之机转向重新加入了与贝蒂的舰队之间的战斗,并开炮命中英军“狮”号和“虎”号。与此同时,双方驱逐舰正相互缠斗,用鱼雷攻击对方的战列巡洋舰,但仅“塞德利茨号”于16时57分被英国驱逐舰“爆破号”发射的一枚鱼雷命中舰首。

主力舰队的激战

正当德军主力舰队在追击逃跑的英军贝蒂舰队时,英军的主力舰队也在赶往交战海域,17时55分,担任英军主力舰队前锋的英国第3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发现了德国轻巡洋舰,在距离7300米处开炮,之后第1战列巡洋舰分舰队也抵达战场。面对“无敌”号和“不挠”号305毫米主炮的射击,德军在丢下轻巡洋舰“威斯巴登”号之后仓皇撤退。而就在它们身后,英国主力舰队的24艘无畏舰正在进入战场。

18时左右,约翰·杰利科的主力舰队从东北方向进入战场,发现了德军公海舰队的位置。杰利科立即命令舰队变换战斗队形,采用海战中惯用的“T”字形战术,24艘战列舰很快排成一条15海里长的作战单行,向西南方向的德大洋舰队猛扑过去。贝蒂舰队也调转航向,与希佩尔舰队展开激烈的搏杀。18时17分,英军舰队与公海舰队各自的主力开始正式交火,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列舰对战正式开打,双方共有62艘无畏舰彼此交火,总吨位超100万吨,战舰规模堪称空前绝后。在约翰·杰利科率领的舰队主力战列舰群前方组成屏障的是英国巡洋舰群,罗伯特·阿巴思诺特海军少将(Rear-海军上将 Arbuthnot)率领的第一巡洋舰分队处于右翼,处在队列最前方的米诺陶级装甲巡洋舰三号舰“防御”号和勇士级装甲巡洋舰一号舰“勇士”号于17时47分发现了德国侦查舰队并立即开火,由于炮弹打不到敌舰,“防御”号和“勇士”号英国巡洋舰随即左转接近德舰。希佩尔的旗舰“吕佐夫”号被英舰密集的炮火击中。就在两艘英舰距离德军负伤的轻巡洋舰“威登巴斯”号约5000米的时候,不到7300米外的德国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尔号”和舍尔麾下的四艘战列舰也发现了这两艘英舰,并连续齐射命中阿巴思诺特海军少将的座舰“防御号”。炮弹引爆了舰尾的弹药舱,产生的火焰又蔓延到附近的弹药舱并再次引发爆炸,18时20分该舰爆炸沉没,阿巴思诺特海军少将在内的全舰舰员阵亡。“勇士号”则至少被28发283毫米和6发150毫米炮弹命中,次日早上8时25分舰长下令弃船,该舰随即沉没。18时33分,1.7万吨的英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旗舰“无敌”号被德舰击中,当即炸成两段,舰队司令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少将连同全体舰员一同沉入海底。德舰“威登巴斯”号则与次日凌晨2时沉没。尽管英军舰队短时间内又沉没了一艘战舰,但英国舰队的损失并没有影响主力舰队在数量上的优势,加之约翰·杰利科成功地运用“T”字形战术,充分发挥了他的舰炮火力。而德方一艘接着一艘地排成纵行的战舰,由于前面的挡住了后面的射界,所以在发挥火炮威力方面大大受到了阻碍。更加不利的是,提前转向的贝蒂舰队,已经开始插入德国舰队的后方海面、进而切断了德国舰队与本土基地的航路。

面对困境,加上英国水兵俘虏的供词,舍尔终于发现他所面对的是整个英国主力舰队。他没有犹豫,果断地命令各舰转向右舵,根据这项命令,德国各舰都调转航向,作了个180度的急转弯,撤出了战斗。由于通往德国本土基地的航路被贝蒂舰队切断,公海舰队只得向西南方向行驶,而这个方向却是远离东南方向本士基地的,舍尔见杰利科没有实施追击,随即判断杰利科将英军主力舰队部署到德军的返航航线上了。于是,舍尔决定趁英国舰队变换队形时转身杀回去,从主力舰队的尾部实施突破,打破英军封锁从而返回基地。不久后,舍尔便再次下达了全舰队转向的命令。

夜战

5月31日18时55分,舍尔再次下令全体向右舷转180°,几分钟后,德国公海舰队主力舰再次组成一条战列线,开始向东航行,此时他们位于英军主力舰队战列舰线列以西10海里的位置。但是舍尔意图突袭英军舰队尾部的计划未能成功,19时10分左右,皇家海军第1战列舰中队的两个战队,在约5海里的距离上首先发现德舰出现在西南方向,并立即开火。从19时15分开始,英军主力舰队战列线上所有能开火的舰只都从5-7海里的距离上向公海舰队战列线密集发射炮弹,公海舰队的战巡和第5战队的战列舰首当其冲,成了集火的目标。面对英军的优势火力,19时13分舍尔再次命令公海舰队掉头。为了延缓拥有速度和火力优势的英国战列舰的追击,舍尔先后命令战列巡洋舰驱逐舰向对手发起突击。接到命令的德国4艘战列巡洋舰与英国舰队展开对射,结果德军的“德弗林格尔”号、“塞德利茨”号、“冯·德·坦恩”号及“吕佐夫”号身中数弹, 严重受损。同时德国海军的驱逐舰先后发动了4次突击,发射了31枚鱼雷。尽管这些鱼雷没有命中目标,但是为了躲避鱼雷,英国舰队经过多次转向而耽误了大量时间,德军舰队消失在了迷雾和黑夜中。

5月31日20时20分,贝蒂率领的分舰队追上希佩尔舰队,双方旋即开始互射,这次英国舰队重创了德国舰队。尽管德国第2战列舰分舰队前来支援,但是该分舰队的6艘前无畏舰无法抵挡英国战列巡洋舰火力,很快也败下阵来。20时40分, 英国舰队停火,这是日德兰海战中双方主力舰的最后一次交火。21时之后,北海海域完全被黑夜笼罩。在黑夜中,进行追击的英国舰队与德国舰队很近,双方几乎平行朝西南方向前进,但是却没有发现彼此。到这时,局势对公海舰队非常不利,如果按这个航向继续航行,等到天一亮它们就会被优势的英国舰队发现。于是舍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舰队转向东南,从英国舰队中穿插突围。

5月31日23时30分,德国公海舰队和英军担任后卫的驱逐舰相遇。双方借助照明弹探照灯和舰艇中弹的火光进行着漫无目标的射击和冲撞。夜战中,英国战列巡洋舰“黑太子”号误以为向其驶来的几个巨大黑影是友舰,便发出联络信号,结果引来4艘德国战列舰的集火,“黑太子”当即起火燃烧。德国老式战列舰“波梅恩”号、轻巡洋舰“弗劳恩洛布”号和“罗斯托克”号被英国驱逐舰的鱼雷击沉,还有1艘轻巡洋舰“埃利宾”号同己方战列舰“波森”号意外相撞而沉。6月1日凌晨3时,德国舰队从英军封锁线上打开一道突破口,随即全舰队向合恩礁水域狂奔。3时30分,舍尔在校对了罗盘之后,指挥其舰队通过合恩礁水域雷区中间的狭窄通道,安全回到德国海军基地威廉港。凌晨4时15分,英国海军部给约翰·杰利科发去电讯侦察通报,告诉他舍尔的舰队已安全通过了合恩礁水道,即将回到威廉港,失望的杰利科只好带着他的主力舰队悻悻地返回,日德兰海战正式结束。

海战结果

海战结束后,交战双方都宣称自已是胜利者。此战,英国舰队共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即“玛丽女王”号战列巡洋舰、“不屈”号战列巡洋舰和无敌号战斗巡洋舰,3艘轻型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11.5万吨;德国舰队共损失了1艘老式战列舰、1艘“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4艘轻型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6.1万吨。英德双方损失比近2:1。就战术而言,德国人的确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德国“公海舰队”向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队发起了挑战,希佩尔舰队重创了贝蒂舰队,舍尔准确的判断和优良的航海技术,使他成功地摆脱了占极大优势的杰利科的追击。然而就战略而言,德国海军没能对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造成重大的打击,也未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公海舰队依旧困在港内毫无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海军”。

战后经验

日德兰海战对双方的技术兵器和海战战术,都是一次真刀真枪的检验,英国海军部官方检讨了舰队在此次作战中的表现,并总结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一、英国穿甲弹质量很差,常常无法击穿重装甲,即使击穿也无法造成伤害。该问题在炮弹以某些特殊角度击中时特别突出,在远距离攻击时更加重要。并且,德国早在1902年就已使用TNT装药炮弹,而英国仍使用三硝基苯酚合成物(Lyddite)炮弹。苦味酸炸药相较于TNT炸药,其缺陷在于苦味酸容易与炮弹的金属弹壳发生反应,这使得炮弹异常敏感,撞击时引发的振动会导致炸药比引信更早起爆,即使是攻击可以击穿的装甲,炮弹也会于装甲外过早爆炸,而非穿透后于舰内爆炸因而无法造成损毁和杀伤;三硝基甲苯则可延后至炮弹已经穿入且引信作用完毕后才起爆,可以攻击装甲后的薄弱区域。故此,即使部分德军船舰仅有200毫米厚的薄装甲,也能轻松抵御英军381毫米炮弹的攻击。二、英国各舰之间,以及与总指挥之间的通讯存在严重问题。在海战中,即使已有英方船舰与其接触,约翰·杰利科也无法准确掌握德舰的位置。于英方自己的战斗计划来说,实战中各舰都无法及时回报敌人位置。因为英舰之间很大程度上的信息交流都是依靠旗语传递来实现的,且没有使用无线电或其他方式来确保沟通可靠。旗语沟通饱受质疑,因为战场上的烟雾常常成为旗语沟通的一大阻碍。

此外,双方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差异也成为德方损失小于英方的重要因素,英军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着重于提升追逐与摧毁敌方巡洋舰的能力,装甲防护远不如德军的同级别舰艇。德方与英方虽然各自有一艘和三艘战列巡洋舰沉没,但德方却没有一艘是因为敌人炮弹直接击穿船体并引爆弹药库所致。德军沉没的“吕佐夫”号是因为被24发炮弹击中,舰体严重进水无法航行而弃舰。英舰却是由于炮塔顶被贯穿,导致瞬间大火烧透弹药室殉爆而沉没。“德弗林格尔号”与“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则分别被命中了17发和21发大口径炮弹,两舰丧失基本战斗能力,却仍能安全回港。

影响及意义

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舰队决战。此后,德国和其它海上强国开始研发争夺制海权的新型武器和探索新的战法。二战中出现的潜艇破袭战和航母海空决战正是这一探索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德兰海战送走了人类海战史上一个旧的时代,同时揭开了人类海战史上的新篇章。同时这场海战还决定了整个战争的结局,德国在日德兰海战中虽然占到了便宜,却无法打破英国的封锁。德国认识到自己与英国舰队的巨大差距,不再尝试舰队决战,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海上航线的袭扰,而这恰恰给予了美国参战的借口,美国的参战进一步拖垮了德国的经济,最终于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文艺作品

参考资料

日德兰海战-辞海.辞海网络版.2023-08-29

日德兰:一战最大的海战 Jutland: WWI's Greatest Sea Battle.豆瓣电影.2023-08-29

一战回忆:日德兰海战 World War One Remembered: The Battle of Jutland .豆瓣电影.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