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颈犀鸟
棕颈犀鸟(学名:Aceros nipalensis)大型鸟类,体长约122厘米。嘴形巨大而向下弯曲,无盔突。雄鸟嘴黄色,喉囊红色,头、颈、胸橙棕色,腹栗色,外侧初级飞羽具宽阔的白色尖端,尾靠尖端的一半全为白色。雌鸟头、颈和下体黑色,脸部裸露皮肤淡蓝色。野外特征明显,容易识别。
较其他犀鸟科更喜山区环境,栖于海拔600~1800米的常绿林。
形态特征
雄鸟头具头发一样的羽冠。整个头包括羽冠、颈和胸橙棕色,到腹部和其余下体逐渐变为栗色。背和翅黑色具绿色光泽,初级飞羽尖端白色。尾基部一半黑色,端部一半为白色。上嘴黄白色,近基部两侧有大约5道横行黑色雕纹,下嘴基部橄榄色,端部乳白色,眼周裸露皮肤亮蓝色,嘴基部皮肤蓝紫色,其后有一大的肉色斑。喉裸露部分亮红色,喉基部青蓝色。
雌鸟头、颈和下体黑色,脸部裸露皮肤淡蓝色;嘴基裸露皮肤深蓝色。嘴较雄鸟小,嘴上雕纹也少。其余和雄鸟相似。
虹膜血红色,嘴黄白色或乳黄白色,脚和趾褐色或绿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1120~1220mm;嘴峰215~240mm;翅445~470mm;尾395~458mm;跗74mm。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中。
生活习性
在树洞内营巢。常成对或10多只集结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榕树果等肉质野果为食。
迁徙:留鸟。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常绿阔叶林的天然树洞中。每窝产卵1或2枚,卵壳呈白色,大小为54~68mm×40~47mm。
雌鸟孵卵。孵卵时雌鸟呆在洞中,并用自己的粪便、种子和木屑混合堆积在洞口。雄鸟在外面也用泥土和果实残渣等物将洞封闭起来,仅留一条雌鸟可伸出嘴尖的小孔以便接受雄鸟喂食。雌鸟被囚禁在洞中产卵、孵卵、育雏和自身换羽,直到早成雏快出飞时才破洞而出。
种群现状
据国际鸟盟2001年的分析记录估算,棕颈犀鸟全球种群数约2,500~9,999只,成鸟个体约1,667~6,666只。
2021年3月7日,几名生态摄影师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境内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里,拍摄到3只棕颈犀鸟影像。根据观测和影像判断,3只棕颈犀鸟为2只雄鸟和1只雌鸟。
分布范围
已灭绝地区:尼泊尔。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易危物种(VU),2012年评估。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注:犀鸟科,所有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棕颈犀鸟.新浪网.2014-07-05
罕见!30年未见的棕颈犀鸟现身.环球网.2021-03-0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农业农村部.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