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沙鳅

中华沙鳅

中华沙鳅( 拉丁学名:Botia superciliaris)是花鳅科沙鳅属的一种小型鱼类,地方名玄鱼子,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贵州省云南省等地。

中华沙鳅为小型鱼类,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长而侧扁。头尖而侧扁。吻长,口亚下位。上、下唇皮褶发达,并与上、下颌分离。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吻端2对,口角1对。前、后鼻孔间有一皮褶。眼小,侧上位。背鳍短小,无硬刺。尾鳍较大,分叉深,上、下叶末端很尖。鳞很小。头部背面为黑褐色,吻端至眼前缘有褐色斑纹。背部为灰褐色。体侧浅黄褐色,腹部较谈。胸鳍、腹鳍、臀鳍为淡黄褐色,并有少量褐色斑点。中华沙鳅营底栖生活,主要栖息于岩石溪流的底部或主要河流的岸边,摄食环节动物门和水生昆虫,也食一些周丛生物或丝状藻类。中华沙鳅为产漂流性卵鱼类,每年的4-7月为中华沙鳅的繁殖季节,平均每次产卵6780粒。

中华沙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颜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食用价值均很高。“由于工农业生产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以及对鱼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使中华沙鳅急剧减少。2023年12月,中华沙鳅入选《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名单。

命名

1892 年,古纳特(Günther)在四川省长江上游地区描述了其同义词“Botia superciliaris”,即“Sinibotia superciliaris”。科特拉特(Kottelat)于 2004 年确认其有效名称为“Sinibotia supercilisaris”。物种2000中国节点处理为Botia superciliaris。

中华沙鳅因其体表黏液丰富,捕捞后能凝结成涎,故沿江渔民多称其为“涎鱼子”,也有人称为“龙针”“青龙丁”“花鳅”等。

栖息与分布

分布范围

中华沙鳅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贵州省云南省等地。此外,在澜沧江四川省东部盆地和盆周低山区江段均有分布、宜昌市、甘肃文县(嘉陵江上游支流)亦有分布。

栖息环境

中华沙鳅主要栖息于岩石溪流的底部或主要河流的岸边,营底栖生活,喜好淡水环境,生存温度20°C - 26°C。

形态特征

中华沙鳅为小型鱼类,体长9~18cm,体态纤细,体色艳丽,体表有美丽的斑纹;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 鳍末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背鳍条Ⅲ,7~8(多数为Ⅲ,8);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无,内侧10~12;脊椎骨35~36。体长为体高的4.0~5.1倍,为头长的3.5~3.7倍,为尾柄长的5.6~6.2倍,为尾柄高的6.7~7.4倍。头长为吻长的1.9~2.0倍,为眼径的9.2~11.8倍,为眼间距的3.6一4.2倍。

中华沙鳅体长而侧扁。头尖而侧扁。吻长,口亚下位。上、下唇皮褶发达,并与上、下颌分离。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吻端2对,口角1对。前、后鼻孔间有一皮褶。眼小,侧上位。眼下缘具有1个基部分双叉的硬刺,其末端远超过眼后缘。眼间隔凸出。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面相连。背鳍短小,无硬刺,起点至尾基较距吻端为近。胸鳍大,呈圆扇形。腹鳍起点在背鳍第1~2分枝鳍条的垂直下方。臀鳍短小,没有硬刺。尾鳍较大,分叉深,上、下叶末端很尖。鳞很小。侧线完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头部背面为黑褐色,吻端至眼前缘有褐色斑纹。背部为灰褐色。体侧浅黄褐色,腹部较谈。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8~9条黑褐色的横斑。背鳍中部和基部各有1列深褐色的条纹,尾鳍上、下叶各有3列褐色斑纹。胸鳍、腹鳍、臀鳍为淡黄褐色,并有少量褐色斑点。

生活习性

捕食习性

中华沙鳅常将身体隐藏于沙中,仅露出头部。摄食环节动物门和水生昆虫,也食一些周丛生物或丝状藻类

摄食频率:中华沙鳅样本平均摄食率及充塞度不高,可能是由于饵料生物的缺乏,或是该鱼本身摄食较少,也可能和渔业作业方式有关。中华沙鳅繁殖期为5-6月,春季相对较高的食物充塞度和摄食率为其性腺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能量;夏季为繁殖期,摄食率全年最低,雌性个体腹腔被性腺充塞,摄食率和摄食强度在繁殖季节明显下降;秋季的摄食率开始增加,说明繁殖期过后,中华沙鳅群体开始大量摄食,但平均充塞度不高,可能是由于未繁殖雌性个体性腺尚未吸收,腹腔依然被性腺充塞影响摄食;而冬季较高的充塞度应该与个体能量补充以及越冬有密切联系。

食物组成:中华沙鳅主要以蚌虫摇蚊幼虫石蛾等底栖性动物为食,在长江上游地区,以水生昆虫为食的鱼类达到30%,占有主要地位。中华沙鳅有胃,肠较短,肠长指数为0.476,属肉食性鱼类特征。中华沙鳅主要以甲壳亚门钩虾、蚌虫)、双翅目美国白灯蛾(摇蚊幼虫)、毛翅目幼虫(石蛾)、蜻蛉目幼虫(均翅亚目幼虫)、鞘翅目幼虫(溪泥甲科幼虫)为食,藻类、原生动物、维管植物碎屑等食物类群出现率较低。随着鱼龄的增长,各主要摄食类群所占地位保持不变。不同性别的中华沙鳅主要食物类群相同,但雄性雌性个体更喜食昆虫纲食物。中华沙鳅食性与板结鱼、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鱼类食性相似。

抗逆性

中华沙鳅对光照、溶氧和温度比较敏感,为产漂流性卵鱼类。

生长繁殖

繁殖习性与生殖力

沙鳅亚科的鱼类多生活在流水环境中,通过对中华沙鳅性腺和卵的结构研究表明,精巢成对,而卵巢为单个;卵无黏性,产漂流性卵。与副沙鳅属中花斑副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相近,同为在流水中生活和产卵繁殖的鱼类。繁殖力体现了物种或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有研究表明,中华沙鳅个体绝对繁殖力平均为6780粒,比同亚科的花斑副沙鳅和长薄鳅低;相对繁殖力平均为269粒/克,高于长薄鳅的40.5粒/克,而低于花斑副沙鳅的638粒/克。中华沙鳅成熟卵的卵径为1~1.2毫米,大于花斑副沙鳅的0.74毫米,而小于长薄鳅的1.5~1.66毫米。

产卵季节与特点

中华沙鳅的产卵类型为一年一次,每年的4-7月为中华沙鳅的繁殖季节。在繁殖季节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外形标志为:雌鱼体色较淡,棕黄色,腹部特别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泄殖孔微红且突出,发育好的雌鱼甚至能挤出卵粒;雄鱼的个体稍小,身体细长,体色、斑纹较雌鱼更加鲜艳,腹部不膨大,较硬,泄殖孔不凸出,发育好的雄鱼轻压生殖孔能挤出乳白色的精液。

养殖技术

人工驯养技术

驯养池条件

驯养池面积一般在10-50平方米为宜,池水深度保持0.5-2.0米左右,保持流水或微流水,进排水安装闸板和拦鱼栅,驯养池面积的1/3采取遮阴处理,水体中设置部分洞穴。水源为水库水、溪河水及地下水均可,池水溶氧最好保持在5.0毫克/升以。

采集野生亲本

野生中华沙鳅体表黏液较丰富,受到刺激后易在水中形成絮状物,使鳃堵塞而死亡。所以在装运前,应进行短时间密集处理,使之尽量分泌出含胶原蛋白的絮状物,以减少运输途中清理在水体表面形成絮状物的过程。中华沙鳅具分叉的眼下刺,且较尖锐,容易刺破塑料袋,故在运输时使用塑料桶等为好,并配备充氧装置。运输途中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到达目的地后,注意调控水温,避免温差过大产生应激反应。并尽量做到带水操作为好,避免鱼体受到过多的机械损伤。

驯养管理

从野外收集的沙鳅,如果驯食方法不对,它会饿到皮包骨头,最后机体衰竭而死,这是驯养沙鳅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野生中华沙鳅下池后过3-5天再投食,开始以动物性饵料少量诱食。发现有少量沙鳅开始摄食后适量加一点人工饲料混合后投喂。之后又有大量沙鳅摄食后,逐渐加一点人工浮料投喂,直到全部投喂人工浮料为止。在驯化期间,每天傍晚投喂一次即可。驯化结束后可采取“四定”原则投喂。定期清理残饵及污物,防止水质恶化。

人工养殖技术

通过人工繁殖中华沙鳅可避免其在自然条件下的不利因子,提高其成活率,同时缩短养殖周期。催产时,若操作不当,条纹沼泽鱼的眼下刺可能刺伤手指,若力度过重,对沙鳅又造成伤害。

人工催产

2011-2014年是用采集的野生中华沙鳅选择发育良好、健壮无伤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2015-2016年是用2011-2012年人工催产获得的鱼苗培育选育的亲本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药物为绒毛膜激素(尿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将催产后的亲鱼放置于池中的产卵套箱中,并对亲鱼进行流水刺激,行自然产卵。待其自行产卵受精卵后,将内箱及产后的沙鳅移除,受精卵留在外箱中进行人工孵化。孵化后及时转入养殖池中培育。

鱼苗培育

早期的鱼苗阶段采取发塘肥水饲养,并打捞浮游动物进行投喂,孵出10-15天后开始投喂水蚯蚓。当鱼苗生长到已具成体形态时,池角水体中应放置少量短管,为鱼苗提供隐蔽场所。此时可在投喂的水蚯蚓中参入部分粉状饲料揉成团状进行投喂,鱼苗培育期间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疾病防治

水霉病

该病病原由水霉、腐酶等真菌感染引起,发病主要是由于鱼经过捕捞运输等过程,造成体表受损,或者进入水泥池中应激反应,与池壁摩擦造成体表组织受伤等,主要着生于沙鳅背鳍与尾鳍基部。防治方法:病鳅可捞出,用食盐溶液浸洗后,用聚维酮碘溶液或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肝胆综合症

患病沙鳅出现池边游动无力,摄食量突然减少的情况。捞取病鳅解刨检查,发现其肝脏略肿大,色略淡;胆囊色较暗,显绿色;后期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成斑块状黄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严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呈红色。这是由于脏器出现严重病变,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他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因此也常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等症状。防治方法:拌服有解毒护肝药效的中药制剂,如山楂、菘蓝、黄芪等,并补充维生素,合理投喂,加强管理。

车轮虫

池塘偶有条纹沼泽鱼离群独游,鱼体瘦弱,行动缓慢,对惊喜不敏感,反应迟钝。发病原因主要是水体、饵料消毒不彻底,应激引起剐蹭池壁表皮受损等。预防方法:①渔业设施、水体消毒。②饵料消毒。③降低养殖密度,保证水质环境,定期加注新水。

主要用途

中华沙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体态纤细,颜色艳丽,体表具美丽的斑纹,观赏食用价值均很高。从生境上看,中华沙鳅是长江上游总数最多的底栖性鱼类,对其种群及生存现状的研究,可以反映底栖性鱼类的生存现状。从食性上看,中华沙鳅作为典型的底栖动物食性的鱼类,对河床地质及水流条件的要求较高,通过研究中华沙鳅的食性可以了解长江上游底栖动物食性鱼类的索饵情况和生存状况,也具有相当理论和实用价值。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中华沙鳅为中国的特有鱼类,截至2014年,中华沙鳅在急剧减少。

致危因素

长江上游,花鳅科鱼类众多,除中华沙鳅外,还有长薄鳅红唇薄鳅等,近几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水工建设导致江湖隔绝、鱼类洄游通道被阻断、生境破碎、水文条件改变,以及对鱼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使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影响,中华沙鳅也不能幸免。水体污染既影响到中华沙鳅的饵料生物,也影响到其繁殖,直接导致了中华沙鳅在金沙江内数量的减少。此外,中华沙鳅市场价格逐年升高,重庆市地区中华沙敏由2010年的360元/kg上涨到2012年680元/kg,导致中华沙敏面临更大的捕捞强度。渔获中华沙鳅进行捕捞的渔具种类用三层流刺网、小钩、定置刺网和地笼,也有人用电捕。地笼和电捕,捕获以小鱼居多,对中华沙鳅资源破坏很大。

保护级别

2010年,中华沙鳅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等级为DD(数据缺乏)。2023年12月,中华沙鳅入选《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名单。

相关研究

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华沙鳅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程度较高,群体间差异较小,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这种遗传多样性低的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弱,外界胁迫极有可能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数量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物种详细信息- Botia superciliari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8

中华沙鳅.IUCN Red List.2024-07-28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Fish Base.2024-07-28

中华沙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2025-02-25

中华沙鳅.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2-25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通知(黔府发〔2023〕20号).贵州省人民政府.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