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茜
绣球茜(绣球茜属 sinensis Tutcher),茜草科(Rubiaceae)绣球茜属(Dunnia)植物,又名假黄杨,分布于中国广东省,是中国特有种,常生于海拔290~850米处的山谷溪边灌丛中或林中。
绣球茜是直立型灌木,高0.3~2.5米。叶纸质或革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顶端渐尖或短尖,很少钝,基部渐狭,常下延,边缘常反卷。花序与花萼有疏短柔毛,裂片短,变态的花萼裂片白色,卵形或椭圆形,具3纵脉和网脉,花冠黄色,裂片三角状卵形。蒴果近球形,种子多数,周围有膜质的阔翅。花期为4~5月,结果期为10~11月。
绣球茜的花瓣金黄,拥有狭钟形花冠,衬以白色,观赏性强,且其花期长,是良好的庭园观赏植物。绣球茜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主要涉及化学成分分离、系统发育与对其的保护措施。
绣球茜在被1999年和2021年分别被《国家(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和《国家(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新版)》名录收录为中国Ⅱ级保护植物。
历史
茜草科(Rubiaceae)的绣球茜草属(Dunnio Tutcher)及其属下的绣球茜草绣球茜属 sinensis Tutcher)于 1905年由植物分类学家w.J.Tucher命名,发表于《林奈植物学会杂志》(Joumal of 卡尔?冯?林奈 Society 植物学,1905年第37卷69~70页)。1981年,国外学者Ridsdale在发表阿萨姆邦绣球茜新组合时,因忽视了花萼裂片和苞片的区别而将阿萨姆石丁香错误地转隶绣球茜属,导致《广东植物志》在描述绣球茜草属时,认为印度和中国各有1种;1998年阿萨姆石丁香(阿萨姆绣球茜)又被中国学者葛学军更正,因而绣球茜草属至今仍是中国广东特有分布的单种属。
形态特征
茎
绣球茜是灌木,高0.3~2.5米,节间较短,小枝常有皱纹,嫩枝有短柔毛。
叶
叶纸质或革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23厘米,顶端渐尖或短尖,很少钝,基部渐狭,常下延,边缘常反卷,幼嫩时两面被疏短柔毛,脉上较密,至成长时毛渐脱落,仅在下面脉上和上面中脉上有疏短柔毛;侧脉11~30对,密,近边缘联接,在下面凸起;叶柄有柔毛;托叶卵形或三角形,宿存,有柔毛,顶端尖,常2裂。
花
花序有疏短柔毛,长8~12厘米,宽3-5厘米;花萼有疏短柔毛,裂片短;变态的花萼裂片白色,大,卵形或椭圆形,长2~5.5厘米,具3纵脉和网脉;花冠黄色,长约1.2厘米,外面疏被短柔毛,内面有长柔毛,裂片三角状卵形;花柱长5~6毫米,柱头2裂。
果实
蒴果近球形,室间开裂为2果爿,果爿顶端2裂。
种子
种子多数,扁,周围有膜质的阔翅。
分布
分布范围
绣球茜分布于中国广东省,是中国特有种。
生境
绣球茜常生长在公路边坡、次生疏林边缘的石质、粗砂坡面上或海拔290~850米处的山谷溪边灌丛中或林中。绣球茜生长在气候温暖,温度适宜,降雨量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的土壤为赤红壤,呈酸性,富含腐殖质,有较丰富的养分,在崖顶至林缘土壤层相对厚的地方分布较密集,生长较好。
习性
绣球茜生长迅速,适应性好,可以阳生也可以阴生。其所在的群落较矮,物种组成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的伴生种类有铁芒萁,还有鳞籽莎、粽叶芦属、垂穗石松等植物。花期为4~8月,结果期为10~11月。3月形成花蕾,花开时间一般在早上6:00~7:00。花期从4月至8月,种子一般于8~9月成熟。
繁殖
绣球茜自然状态下通过种子繁殖,虫媒传粉,在此期间,蝶类和蜂类为其传粉。
栽培
扦插
取绣球茜一年生的、生长情况良好的枝条作为插条,将其依次在水煮液和生根剂中浸泡后插到基质中,诱导不定根和不定芽生成,从而形成新植株。
田间管理
在扦插前,需要放入黄土并加入一些泥炭和沙混合,在扦插前将土浇透水并放置数小时以保持插枝条的水分充足。接着将枝条扦插在处理过的盆中,扦插至合适的深度,压实土壤。扦插完成后,需要每天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保护
物种现状
绣球茜属是单型的,1999年据陈伟诚报道,绣球茜此单一种为中国广东省南部特有种。绣球茜分布区较狭窄,植株数量很少,目前仅见于中国广东少部分地区,如龙门县、新会区、台山市等地区。
致危因素
由于绣球茜草对生境要求比较特殊,主要生于海拔200~1000米处的山谷溪边灌丛中或林中,所以其分布地区狭窄,仅于中国广东部分地区有产,自然分布区遭到人为破坏种群野外灭绝。同时绣球茜草幼苗常伴生大量粗生的蕨类植物及禾本科,生存空间竞争激烈,且因为异型花柱且自交不亲和,种子发芽率低,导致绣球茜的自我繁殖能力很弱。
保护等级
199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保护级别Ⅱ级)。
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新版)》(保护级别Ⅱ级)。
保护措施
2020年,中国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已从这些分布点采集种子或枝条到植物园进行迁地保护,并将繁殖的小苗开展了异地野外回归。
用途
园艺观赏
绣球茜观赏价值很高,花瓣为金黄色,鲜艳美丽,狭钟形花冠,衬以白色,外形观赏性较高,且花期较长,是良好的庭园观赏植物。同时绣球茜适应性较强,具有广泛的园林应用价值,可以单独盆栽供观赏,也可以群植或片植,亦或者与山石、水体、喷泉等相配,在园林景观中起到点缀或映衬的作用。
研究价值
2000年,魏小义等人通过实验从绣球茜的叶子中获得了两种新环烯醚。2002年,为了探究绣球茜的细胞器脱氧核糖核酸的遗传变异是否像许多濒危物种一样,由于有效种群规模小而趋于衰弱问题,蒋玉中、葛学军等人通过研究母系遗传的细胞器DNA,得出绣球茜会DNA多态性丧失和种群分化增加的结论。2020年,张颖、盛晨等人报道了绣球茜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为进化动力学和保护评估提供有用的基因组信息。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Dunnia sinensi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15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系统——绣球茜.植物智.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