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信天游

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中国西北地区的民俗音乐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陕北延安市榆林市地区。

根据流传至今的歌词考证,信天游起源于元末明初,歌唱内容以陕北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所遇到的悲惨境况为主。抗日战争时期开始,信天游的主题扩展到革命战争,出现了歌颂人民英雄,歌唱军民关系的作品。由于人们精神面貌的转变,歌词内容由倾诉悲苦情感转变为描述积极向上的生活,歌曲风格也随之变得更加清新、敞亮。改革开放后,在信天游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具有信天游风格的流行歌曲,如摇滚歌曲《一无所有》、电影《黄土地》的主题曲《女儿歌》等。

信天游的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歌词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以上下两句为一段落,常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并增加叠词、衬词以使歌曲朗朗上口。信天游唱腔以平腔、高腔为主,或悠扬高亢,或低回婉转,代表作品包括《蓝花花》《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脚户调》等。

2008年,陕北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一种受到国家保护。

历史流变

最初兴起

根据流传至今的、富有现实生活气息的信天游歌词推断,这一民俗音乐形式应兴起于元末明初的陕北地区。信天游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一个陕北老汉在放羊时迷失了方向,他决定听天由命,跟着云彩的方向走,不久,他便回到了自己的家。这个故事被广为流传,还被编成歌曲演唱,信天游也由此得名。

这一时期的信天游的主题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反映陕北人民日常生活,包括展现农业生产状况的歌词,如“前山的糜子后山的谷”“大河畔上种黍子”“羊走羊路人走畔”;展现饮食起居的“一碗碗羊肉一个达达糕”“满窑里围得不透风”;反映陕北地区服饰的“反穿皮袄毛朝外”“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又遮阴凉又好看”;还有反映爱情的“只要和妹妹搭对对,刀剁头不后悔”“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等。

第二种类型是反映贫苦农民的悲惨境况,此时的陕北地区地处中国边隅,战争频仍,战争过后千百里内荒无人烟,身处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只能对着土地和天空进行歌唱来抒发所感所想。除了战争外,陕北人民也遭受着频繁的自然灾害。在天灾人祸的压力下,有些陕北人或卖儿卖女,或为了谋生离开家乡走西口。面对悲苦的处境,信天游成为了人们控诉社会贫穷与人生苦难的方式之一,如《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中的歌词“瞭见那村村瞭不见那人,我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脚夫调》中的“三月里那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的那人儿哟这样苦命”等。

主题变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信天游作为反映人们生活的民俗音乐,歌曲的主题也扩展至革命战争相关主题,如歌颂刘志丹Ⅰ英勇杀敌为百姓谋福利的信天游歌曲《刘志丹》:

又如表现军民一家亲共同抗击敌人的歌曲《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抗日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陕北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转变,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信天游歌词的内容也由倾诉悲苦情感转变为描述积极向上的生活,歌曲的风格也随之由悲凉、高亢变得清新、敞亮。此时信天游常见的创作方式是在对旧曲调进行适当调整的基础上,填入新的歌词,并在演唱时进行再创造,进而赋予歌曲新的气质,如为了歌颂毛泽东主席,多位民间音乐人及作曲家包括李锦旗、贺绿汀等对传统信天游《骑白马》修改、完善,创作出了歌曲《东方红》:

此外,这些歌曲的演唱和演奏的形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限于传统信天游演唱的形式,还包括器乐曲、大合唱,如《东方红》已通过混声合唱、交响合唱等形式展现给听众。

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信天游歌曲通过音乐比赛、音乐会等保护形式得到了传承,如信天游被列为陕北民歌大赛参赛项目之一、2016年举办的“永远的信天游—陕北民歌音乐会”等。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成为此时音乐发展的文化基础。198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程琳一首《信天游》促进了西北民歌在中国的传播,这首歌曲的歌词仍采用传统信天游上下句的结构,但是不再使用农耕时代的生活语言,而是更具时代特征,编曲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此外,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和影视作品配乐也受到信天游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信天游风格的音乐作品,如崔健演唱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的主题曲《女儿歌》等。

艺术特色

歌词

即兴创作

由于是对特定生产生活情境的真实再现以及内心所感的自然流露,所以信天游主要是通过即兴的方式进行创作,具有自然质朴的特点,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山区或者田间地头,演唱者均可以随心随意地创作和演唱。这种即兴性具体体现在题材和用词两个方面,在题材方面,由于创作随性,所以取材范围广,涉及婚姻爱情、社会现状、世间风物等各方面;在用词方面,歌曲通常采用方言创作,多使用叠词衬词。

叠词与衬词

信天游的歌词常使用叠词,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又如将小孩子的脚称为“脚片片”,手唱为“绵手手”,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并使歌曲朗朗上口。多使用衬词和衬句也是信天游的特色之一,如《蓝花花》中的歌词“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此句中“那个”即为衬词,依附于正词,起到烘托情感的作用;此句中的叠词“蓝英英”也与衬词“格”字构成了四字形容词“蓝格英英”,这种衬词在信天游中十分常见,又如“白格生生的脸脸太阳晒,瘦格溜溜的手手挖苦菜”。此外,信天游中还多衬句,如“花儿花儿轿轿里的女子儿长得好,长呀么长得好”,后句的“长呀么长得好”即为衬句。

句式与手法

信天游的歌词两句一韵,上句起兴、下句点题,一句常为七字,也有时字数不一,最多达十余字。此外,信天游还常采用比兴的手法,比为比喻,使歌咏对象的特征更加鲜明,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歌词“山丹丹开花呦,那个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便是运用了比兴手法,先通过红仙丹来表现出浪漫景色的向往,由此引出对毛主席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走向美好生活的期盼;又如“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远路的朋友看不见”,雷声和闪电使得主人公联想到远方不知在何处的朋友,因此抒发不得相见的思念之情。

赋即平铺直叙,不加修饰地将事物原本表现出来,也是信天游中常使用的手法。如歌词“端起饭碗想起你,眼泪滴在饭碗里”直接表达了女子思念爱人的凄凉心境;再如歌词“你在那高山我在那沟,探不上拉话招一招手”,同样未言他物,直言其事,上句描写了一对恋人的处境,下句则表现了二人的互相爱慕的感情。

曲调

信天游的曲调主要以徵调式为主,有的也采用商调式与羽调式。so、do、re是信天游的骨干音,三个音是一个调式框架,有些学者称之为“双四度框架”,即歌曲的旋律进行方式多为连续的两个四度音程,这使得信天游听起来更具连贯性,如信天游歌曲《脚夫调》就具有这个特征,该曲始终以so、do、re三个骨干音,围绕双四度(so、do,re、so)框架直上直下,形成旋律线。此外,陕北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所以有的信天游歌曲在节奏与旋律线上具有其他民族的音乐如蒙古长调的悠扬、宽广的特点。

演唱

由于信天游多为陕北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即兴创作而成,率真的表达内心感受,所以信天游的演唱也没有时间地点等限制,只要演唱者愿意演唱即可。信天游演唱形式自由随性,既可以在田间地头即兴演唱,也可以在舞台上通过专业表演展现。信天游唱腔以高腔、平腔为主,高腔的特点是音域较宽,感情热烈,大部分音在高音区,如歌曲《满天星星一颗明》中的“满(啦)天(哎嗨)星呀(哎嗨)星,一(啦)颗(哎嗨)明”,起音即为高腔,给人苍凉、孤独之感;而平腔则节奏规整,旋律平稳,多为级进,给人轻声诉说的感觉,如歌曲《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中的“谁要是有那良心咱就一辈辈地好,谁没有那良心就叫野雀雀掏,山那在水在人常在,一对对鸳鸯水呀么水上漂”则具有平腔的特点,低回婉转,娓娓道来,表现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在信天游首句的尾音中常使用甩腔的唱法,因为陕北地区沟壑纵横的特殊地貌,所以人们有时需要隔着较远的距离进行喊话沟通,自然产生了具有这种效果的甩腔唱法。如《赶牲灵》的首句“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这个“呦”需要采用甩腔唱法,拍数延长,发音力度渐强。

代表作品

价值与影响

价值

信天游贴近生活,通常由陕北人民即兴创作和演唱,无处不歌,无事不歌,无人不歌,是陕北人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信天游对于陕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信天游中包含大量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多层次地记录了陕北多年来发展的人、情、物、事,包括陕北革命斗争的历史、陕北丰富的民俗文化等内容,所以信天游为陕北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材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些艺术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作品,虽然不是传统的信天游,但是借鉴了信天游的民族味道,为人们所喜爱,如崔健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流行歌曲《黄土高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恋的故乡》《心愿》等。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出现了信天游的歌声,如电视剧《血色浪漫》中女主角秦岭演唱了《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走西口》等信天游歌曲;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主题曲是根据信天游歌曲《蓝花花》《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进行的改编;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中新创作的插曲《女儿歌》是一首歌词、唱腔具备信天游基本特征的歌曲;电影《活着》的插曲《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也是以信天游为基调进行的创作,这首歌曲还获得了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保护与传承

流传现状

首先,传统信天游的创作环境不复存在。传统信天游是陕北地区农民歌唱生产生活的民歌,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随着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会再于田间地头或街头巷尾随口歌唱几句信天游,这导致这种民歌形式的受众不断减少。其次,信天游传承人缺少。歌唱陕北民歌青年歌手数量很少,为公众熟知的仅有王二妮贺国丰等,传承人的缺少成为信天游发展的面临的难题。

保护措施

20世纪70年代起,靖边县文化馆对于当地的民间信天游进行了搜集整理工作,并多次组织全县民俗音乐表演和比赛,促进了信天游的传承。2005年至2022年,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延安市人民政府榆林市人民政府等主办的陕北民歌大赛共举办了四届,信天游被列为指定参赛项目之一。2008年,陕北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一种受到国家保护。2011年,由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一带为信天游的发源轴心,所以靖边信天游被陕西省政府列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陕北民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对不同时期陕北民歌发展的状况进行展示,其中包括信天游的相关内容。

传承人物

参考资料

..2023-06-13

..2023-06-15

靖边信天游.靖边人大.2023-06-16

陕北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6

..2023-06-14

独具魅力的陕北文化——信天游.华商网-华商报.2023-06-16

..2023-06-15

..2023-06-15

..2023-06-17

..2023-06-17

..2023-06-17

谁是《东方红》的作者.人民政协报.2023-07-06

..2023-07-01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举办第四届陕北民歌大赛的通知.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6-17

信天游.网易云音乐.2023-07-01

..2023-07-01

..2023-07-01

..2023-06-16

..2023-06-16

..2023-06-16

..2023-06-17

..2023-07-01

..2023-06-14

..2023-07-01

..2023-06-17

..2023-07-02

..2023-07-02

..2023-07-02

..2023-07-02

..2023-07-02

靖边信天游的主要价值.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2023-07-02

..2023-07-02

..2023-06-16

《平凡的世界》配乐者:创作值得一辈子细说.华西都市报.2023-06-16

..2023-06-17

..2023-06-16

..2023-06-16

靖边信天游的保护计划.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2023-06-17

祝贺!靖边籍青年歌手荣获陕北民歌“十大民歌手”奖.靖边新闻信息网.2023-06-17

靖边信天游的历史渊源.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2023-06-16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边信天游.靖边县人民政府.2023-06-16

展馆简介.陕北民歌博物馆.2023-06-16

首页.陕北民歌博物馆.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