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䶄
棕背(食虫类:Craseomys rufocanus),俗称红毛耗子、山耗子、山鼠等,隶属于仓鼠科棕背䶄属,体长为78~127毫米,体重范围一般为15~55克。该物种毛厚长且蓬松,从额部到背部毛色为红棕色,背面基部为灰黑色,尖端为红棕色,体侧为黄灰色,腹部为污白色。双耳较大,耳长14毫米左右,尾巴较短,一般为24~57毫米。
棕背䶄种群分布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的挪威、芬兰等北欧地区向东经俄罗斯、蒙古等延伸至中国北部、朝鲜、日本北部等东亚地区。它们是一种林栖类动物,,可栖息于0~2700米海拔环境下河谷周围的针叶林和白桦林中的岩石地区、茂密的灌木丛、干燥的泥坛沼泽、草地等。
2016年棕背䶄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是林业主要害鼠之一,它们啃咬幼树树皮影响树林的更新和生长,还会传播森林脑炎等疾病。棕背䶄的防治时较常见的灭鼠方式是使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通常使用磷化锌毒饵或氟乙酰胺毒饵灭鼠,抑制鼠害发生效果显著。
分类历史
关于棕背䶄属级上的分类有很大争议,该物种属名变动很大,在历史上曾归属于䶄属(Myodes)、棕背䶄属(Craseomys),该属曾使用Myodes和Clethrionomys两个拉丁食虫类,由于Myodes使用更早,根据优先原则将其作为了本属的学名。通过分析该物种颅骨特征和臼齿齿根发育状态,有科学家将䶄属继续分为棕背䶄属(Craseomys)、原䶄亚属(Phaulomys)作为亚属分类,但一些科学家认为棕背䶄属(Craseomys)可作为与䶄属并列的属级分类阶元,因此棕背䶄属级上分类较为混乱,但该物种种名一直未有改动。
该物种亚种分类也较为复杂,亚种分化较多,世界其他国家针对该物种亚种分类一直没有确定共分化有多少亚种。中国山西䶄亚种在分类上曾由于齿根形成较晚,被认为是绒鼠属物种,但后续经过基因组学上的研究,确定其为棕背䶄的亚种。中国的棕背䶄经校订,分为3个亚种。分别为西伯利亚亚种(伊尔库茨克亚种)(Clethrionomys rufocanus irkutensis)、山西亚种(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hanseius)、长白山亚种(Clethrionomys rufocanus changbaishanesis)。
形态特征
棕背䶄体长78~127毫米,体重15~55克,体形粗胖,毛长且蓬松,体侧为黄灰色,腹部为污白色。眼前到吻端为灰褐色,从额部到背部毛色为红棕色,背面基部为灰黑色,尖端为红棕色。双耳较大,耳长14毫米左右,耳大部分藏于毛中。乳头8个,一排分布2个乳头。脚背毛短稀疏,平均后足长18毫米,脚掌裸露,后脚有6个垫。尾巴分布两种颜色,上端尾巴与背部颜色相同,下端尾巴与腹部体色相同,尾巴较短,一般为24~57毫米,为体长的1/3。
颅骨眶上嵴明显,但两侧眶上嵴不愈合,其间形成一条明显的纵沟。顶间骨横宽,纵窄,顶骨后外侧与听道外下缘处向外突伸。腭骨没有骨桥,后缘为板状。颅骨全长23.4~28.6毫米,颅室扁,轮廓圆。颧骨宽,鼻骨短,前部宽,后部窄。上门齿的齿根沿齿槽向后延伸,但却不到第一上臼齿的齿根,臼齿相对较粗大,咀嚼面釉质的突角轮廓较圆,第3上臼齿内侧只有3个突角。
亚种主要差异
在中国该物种亚种区别如下
分布栖息
分布区域
世界分布
棕背䶄种群分布从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的挪威、芬兰等北欧地区向东经俄罗斯、蒙古等延伸至中国北部、朝鲜、日本北部等东亚地区。
中国分布
在中国,棕背䶄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向东到达中国东北部的吉林省和辽宁省,在河北省,山西省也有分布。在中国的亚种分布如下
栖息环境
棕背䶄是一种林栖类动物,可栖息于0~2700米海拔环境下的河谷周围的针叶林和白桦林中的岩石地区、茂密的灌木丛、干燥的泥坛沼泽、草地等。该物种通常生活在平原地区,有时可以在高海拔的开阔地区发现。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棕背䶄以夜间生活为主,一般在黄昏至清晨之间活动,具有昼夜节律,但该节律会受到气候、栖息地、天敌等因素影响。在夏季该物种为了躲避天敌以及气温适宜生存,经常在夜间活动,多围绕着倒木或树桩疾走,爬上爬下;在冬季积雪期,厚厚的积雪可以起到躲避天敌的作用,多在雪下活动,活动时间会集中在日落之前。棕背䶄一般不冬眠。
觅食行为
自然环境下的棕背䶄食物随栖息地植物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初春多取林地中数量较多的干枯草本植物,或是刨食松树的种子;夏季喜食绿色植物的嫩茎、嫩叶,在秋季吃针叶树种子、榛子等高脂肪食物,这个习性是为了育肥过冬;冬季主要摄食秋季储藏的种子,或啃食幼树树皮,主要啃食4~7年生的幼树油松。
筑穴行为
棕背䶄洞穴一般建筑在倒木、灌丛、草丛,枯枝落叶层下。它们的窝周围会修筑数个洞口,洞长一般18~20厘米,洞内曲折弯转,洞穴的深度根据栖息地土层厚度和坡度变化,在较薄土层、坡度较缓的地区,洞穴一般较浅,深度在5~10厘米;在较厚土层、坡度平缓地带,洞穴深度在15~20厘米。有些树根木质部已腐烂,而韧皮部尚存,形成空洞,也会被棕背䶄用做穴道。
生长繁殖
幼鼠生长
幼鼠刚出生为肉红色,体重一般为1.5~2.5克,体长25~35毫米,随着幼鼠之间长大,它们体色一般从暗红、紫红、黑色渐变,逐渐长出黑色的绒毛。幼鼠出生后7天,除耳壳外全身长满毛,毛色为棕褐色,有光泽;在出生后15天睁眼,取食松子仁及新鲜的绿色植物;15天后,幼鼠可独立取食;20天后与母鼠分开,完全独立生活;在野外生存的棕背幼鼠出生后50~60天,达到性成熟。幼鼠臼齿无齿根,6~7月龄开始生齿根,该物种寿命仅1年半左右。
繁殖特点
棕背䶄雄鼠在一个繁殖季节会与多只雌鼠依次交配,为“一夫多妻制”,在体型上越占优势的雄鼠与雌鼠交配的数量相对劣势雄鼠较多,而且在该种群中存在多重亲子关系,即棕背䶄为高度滥交的一个物种。该物种是林栖鼠类中繁殖能力很强的一种鼠,雄鼠繁殖盛期一般在4~6月,性活动最强的时期在5月、6月。雌鼠繁殖盛期在5~6月,雌鼠每年4月份开始交配并怀孕,雌鼠怀孕期一般为21天左右,一年产3窝,每窝1~8只。8月左右大量幼鼠成长为亚成体或成体,有的可当年参加繁殖,使得物种种群数量大幅增加。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
林业危害
棕背䶄啃食植物的绿色部分和树皮,采食树木种子,影响树林的自然更新,是林业的主要害鼠之一,一年的危害期达半年以上。受危害的树种有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果子松等,在春季松树种子开始萌发时,它们会刨食种子,危害造林业,影响林业天然更新中的种子资源。
疾病危害
在公共安全方面,棕背䶄本身可感染病原体,如汉坦病毒属属的北海道病毒、寄生昆虫中的隐孢子虫属和鼠疫等,同时它们能够传播这些病原体,比如可传播鼠疫,森林脑炎病原等,从而对公共安全带来隐患,作为传播者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动物或者人类。
防治措施
棕背䶄的防治可使用多种防治手段,物理防治通过利用鼠笼、绳套、鼠夹等杀灭害鼠;利用保护和招引该物种的天敌也能起到良好的灭鼠效果。为了保护林木不受为害,在棕背䶄数量的高峰年,当地政府仍以化学方法灭鼠为主。通常使用磷化锌毒饵或氟乙酰胺毒饵灭鼠,毒饵一般按堆投放。一些地区政府优化毒饵研制出了灭鼠药片和药丸,投放方便且实现了高效灭鼠。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棕背䶄是芬诺斯坎迪亚维亚北部、俄罗斯北部的一个常见物种,种群数量较为稳定,呈周期性波动,周期约为4~5年。但据2006年亨顿(Henttonen)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棕背䶄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棕背䶄的总体分布为每平方千米1.3千万只。
保护级别
2016年棕背䶄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棕背䶄没有列入并划分等级。
主要价值
棕背䶄是肉食毛皮兽类、猛禽等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如黄鼬(Mustela sibirica)胃中即发现有棕背䶄。它们啃食树木,采食种子时,常常会拖动种子,对优良树种种子的传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棕背䶄Craseomys rufocanus (Sundevall,1847).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09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2023-06-09
棕背䶄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undevall.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6-09
Craseomys rufocanus (Sundevall, 1846).Treatmentbank.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