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
主父偃(?~前126年),刘彻时大臣。临淄区(今山东临淄)人。据陈直先生考证,其族姓乃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之后。
早年家里贫困四处游学但无人赏识,元光元年(前134年),去见大将军卫青,卫青多次向皇帝举荐但是都无果。于是他亲自向皇上上书说了九件事,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于是皇帝召见了他。后皇帝授予其郎中、者以及中大夫职位,一年当中,四次提升他的职务。主父偃在推恩令、建议迁豪强去茂陵县后来又在尊立卫子夫当皇后,揭发朱棣刘定国的阴私上立了大功。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皇上讲了齐王刘次景在宫内的淫乱行为,皇上任命他当了齐相。后皇帝知晓齐王自杀,认为是主父偃的威胁齐王才自杀,而且此时赵王告发主父偃接受贿赂,于是本来不想杀主父偃的皇帝又在公孙弘的劝说下将主父偃家族的人都杀了。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里面这样评价道:主父偃向汉武帝进言实行推恩令,可以避免重蹈七国之乱的覆辙,并且各诸侯王子因为得到了封地,会感念汉武帝的恩德而打消反叛之念,反叛势力难以积聚力量。他还建议设置朔方郡以节省转运成本,扩大领土,建立灭胡的根据地,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这两个建议都巩固了汉帝国的中央皇权。主父偃利用自己的权势,大肆受贿,毫不收敛。纵观主父偃的后半生,身居要职的时候,朝中高官都称赞他,待到他名声败坏被杀的时候,士人争着讲他的坏处,真是可悲。
人物生平
家境贫困,四处游学
主父偃是齐地临淄人,早年学习战国时纵横家的学说,晚年才学习《周易》《春秋》、诸子百家的学说,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在齐地,主父偃因“道不同”而受到与他一起游学的儒生士子的排挤。他愤而离齐,准备另谋出路,但因家贫,资金有限,只能去齐地周边的燕、赵、中山等诸侯国,汉帝国的诸侯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诸侯在权力范围上有本质的区别,且刚平定了“七王之乱”,各诸侯王不敢再生不臣之心,所以怀揣长短纵横之术的主父偃并没有受到诸侯王的礼遇。
上书自荐,得到重用
刘彻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认识到,在权力受限的诸侯王这里,自己难以伸展平生所学,决心西入长安,去汉帝国的中央政府谋求发展。当时,卫青为汉武帝的近臣,深得汉武帝信赖。主父偃径投卫青门下,想通过卫青来向汉武帝举荐自己。大将军卫青的引荐没有奏效,但主父偃并没有因此而折返齐地。遂决心毛遂自荐。他上书陈疏九事,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对于汉匈之战,主父偃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远征匈奴实为好战之举,匈奴飘忽不定,且长途运输是困难重重的。主父偃力陈对匈作战之弊,虽说是拂逆圣意,但刘彻仍很欣赏他的文采思辨和过人胆识,没有因言废人,感叹道相见恨晚。早上进呈奏书,傍晚皇帝就召见他。
后武帝任命他为郎中。皇帝下令任命他为谒者,又升中大夫,一年当中,四次提升他的职务。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和元朔元年(公元前128 年),主父偃献推恩策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让“诸侯王得推私恩分子弟邑”,分割诸侯王的国土,削弱诸侯王势力,即凡是诸侯之子嗣,无论嫡庶,都有权利在本诸侯国内获得封地。这样做首先可以避免重蹈七国之乱的覆辙。各诸侯王子因为得到了封地,会感念汉武帝的恩德而打消反叛之念,反叛势力难以积聚力量。汉武帝欣然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主张。劝皇上迁徙豪富,筑城实边。将豪富势力迁移到茂陵周边,既可以使渭河平原得以充实和繁荣,又可以将他们置于天子脚下,时刻监视以防其作乱。此后又在尊立卫子夫当皇后,揭发朱棣刘定国的阴私上立了大功,于是大臣们因畏惧而争相贿赂他。主父偃又向武帝提出设置朔方郡对收复的旧秦边地进行管理, 武帝便设立了朔方郡。
倒行暴施,身败名裂
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向皇上讲了齐王刘次景在宫内的淫乱行为,皇上任命他当了齐相。主父偃到了齐国,就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来触动齐王,齐王害怕像燕王刘定国那样被判处死罪,就自杀了。主持此事的官员把这事报告给皇上。主父偃当平民百姓时,曾游历燕地和赵地,等他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的隐私。赵王怕他成为赵国的祸患,想要上书皇帝讲述他的隐私,因主父偃在朝中,不敢揭发。等他当了齐相,走出函谷关,赵王就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贿赂,诸侯子弟中很多因此而封侯。等到齐王自杀后,皇帝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他的国王自杀的,就交给官吏审史记问。主父偃承认接受贿赂,实际上没有威胁齐王使他自杀。皇上不想诛杀主父偃,这时公孙弘当御史大夫,就对皇上说到了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被废除变成郡,归入朝廷,主父偃是这事的罪魁,皇帝不杀主父偃,是无法向天下人交待的。于是皇上就把主父偃家族的人都杀了。
人物成就
推恩之策
古代的诸侯土地不超过百里,很好控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的土地却有上千里,这实在是很难控制,而且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反叛就会发生。于是主父偃总结了汉景帝处理诸侯王问题的得失,认为法令强行削藩,容易引起动荡。而此时正在对匈奴用兵,实在不宜内乱。紧接着,主父偃陈述了自己的推恩之策,即凡是诸侯之子嗣,无论嫡庶,都有权利在本诸侯国内获得封地。这样做首先可以避免重蹈七国之乱的覆辙,其次各诸侯王子因为得到了封地,会感念汉武帝的恩德而打消反叛之念,反叛势力难以积聚力量。 “推恩令”用和平的手段实现了尊崇皇权、裁抑王国的目的,这一建议的提出者主父偃大有功于西汉中央集权的强化。
言设朔方
主父偃盛称朔方土地肥沃富饶,外有黄河险阻,蒙恬在此筑城驱逐匈奴,可省去内地转运和戍守水运的人力物力,这是扩大中国土地消灭匈奴的根本。皇上看完将他的建议交给公卿们议论,都说不利。公孙弘等一派也认为秦朝修筑长城失败这一前车之鉴,这一做法也不可取。而主父偃却认为占有地利,如果在朔方筑城,既可节省转运成本,又可扩大领土,建立灭胡的根据地。皇上采纳主父偃计策,设置了朔方郡。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在对匈奴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
主父偃的设立朔方郡一策, 经济财政、 地理环境、 人力施工等情况皆全面考虑,契合实际,让西汉掌握了对于匈奴战争的主动权把控, 也直接奠基之后西汉王朝的繁盛稳定, 百姓的安居乐业。
人物评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身居要职的时候,朝中高官都称赞他,待到他名声败坏被杀的时候,士人争着讲他的坏处,真是可悲呀。
晋朝文学家左思认为:主父偃游学未遇的时候,他的父母兄弟都很轻视他。表达了左思对于主父偃的同情之心。
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从刘启到刘彻时期,主父偃的推恩令使得汉朝得以安定,且对于后世是有深远影响的。
史学家祝中熹认为:主父偃天资聪颖而出身贫寒,为改变个人命运拼搏于仕途,历经坎坷,背受屈辱。终以高明而又切实的谋略,为汉武帝赏识,平步青云,成为势倾一时的权贵。与此相应,他性格中贪婪阴险的一面也充分展现,乃至不加掩饰的程度,最后以“族灭”的结局谢幕。主父偃代表了皇权时代政治家的一种特殊类型,个性极其鲜明,值得后世思考玩味。
轶事典故
一语成谶
大臣们畏惧主父偃,贿赠他的钱累计千金。有人劝说他:“你太横行了。”主父偃说“:我从奋发游学以来已四十余年,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视我为子,兄弟们不收留我,宾客抛弃我,穷困时日已久。况大丈夫生前如不能列五鼎而食,死后就受五鼎烹煮之刑好了。我已到日暮途远之时,所以要倒行逆施,横暴行事。”最后,一语成谶,主父偃因罪被杀。
兄弟绝交
主父偃早年贫困,到了已经在齐国待不下去的地步,要借钱都没人借,在亲戚里也不受待见,兄弟连衣食都不接济他,那些门客连门都不让他踏进。后主父偃到了齐国做齐相之后,把他的兄弟宾客都召来,拿出来了五百两黄金,把这些黄金全部撒在了地上,并且对大家说:“以往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作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之外去迎接我。我同诸君绝交了,请别再进我的家门!”
人物争议
推恩令时间
主父偃何时献推恩策以及汉武帝又于何时下推恩令,在传统上认为两事均在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高敏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主父偃献推恩策应在元光元年之后和元朔元年之前,即公元前134年之后和公元前128 年之前,而武帝颁布推恩令也应在这段时问内,元朔二年春正月的诏书则是推恩制进一步制度化和扩大化的标志;岳庆平先生不同意高先生的看法,他在《主父偃献推恩策与汉武帝下推恩令应为元朔二年辨\u003e一文中,指出《汉书·主父偃传》所载三段史料值得注意,以此证明主父偃献推恩策应在元朔二年冬(公元前125年),这一年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才颁布推恩令。
收受贿赂
在《三家注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里面记载了主父偃拥立卫子夫为皇后以及揭发朱棣的阴事,朝中大臣及各诸侯王为自己的前程着想,都用重金贿赂他,主父偃对贿金照单全收。后主父偃去了齐国当齐相过后,赵王就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贿赂,诸侯子弟中很多因此而封侯。等到齐王自杀后,皇帝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他的国王自杀的,就交给官吏审问。但是主父偃承认接受贿赂,但实际上没有威胁朱榑使他自杀。但《史记·外戚世家》 《史记·荆燕世家》 均未记载此事件,历代学者也未有对此的考证。
研究书目
《史记》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史记.微信读书.2024-11-14
大汉天子.豆瓣电影.2023-06-08
汉武大帝.豆瓣电影.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