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八色鸫
仙八色(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itta nympha),是八色鸫科八色鸫属鸟类。体长16-22厘米,体重48-70克。成鸟雌雄羽色相似,前额至枕部为栗褐色;中央冠纹黑色;具有宽阔黑色贯眼纹;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背、肩羽及内侧次级飞羽表面亮深绿色;腰、尾上覆羽和翅上小覆羽钻蓝色而具光泽;中覆羽、大覆羽绿色微沾蓝色;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色,有显著的白色翼斑;胸淡茶黄色或皮黄白色;腹部至臀部鲜红色;尾黑色;跗和脚肉红色或淡黄褐色。
仙八色鸫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茂密森林、林缘灌丛和疏林环境中,在迁徙季节也出现在庭院、公园中,喜欢潮湿或有溪流的环境。在地面落叶层中觅食,主要吃昆虫、蚯蚓等无脊椎动物。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仙八色鸫列为易危(VU)。2021年,仙八色鸫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仙八色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命名与分类
1850年,荷兰鸟类学家特明克(Temminck)和德国鸟类学家施勒格尔(Schlegel)在朝鲜发现本种鸟,命名为Pitta nympha。1923年,德国学者施特雷泽曼(Stresemann)提出了亚种分类,分为仙八色鸫指名亚种(Pitta nympha nympha)和仙八色鸫两广亚种(Pitta nympha melli)两个亚种。但后来多数学者认为其属于单型种,Pitta nympha nymph和Pitta nympha melli为同物异名,国际鸟类学大会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鸟纲 Names,version 13.1)也采用单型种观点。
形态特征
仙八色鸫为中型鸟类,体长16-22厘米,体重48-70克。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脚肉红色或淡黄褐色。雌雄成鸟羽色相似。
前额至枕部为栗褐色;中央冠纹黑色;具有宽阔黑色贯眼纹;背、肩羽及内侧次级飞羽表面亮深绿色;翅上小覆羽、腰和尾上覆羽钻蓝色,并具有光泽;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色,有显著的白色翼斑;下体淡茶黄色;胸淡茶黄色或皮黄白色;腹部至臀部鲜红色;尾黑色,羽端钻蓝色。
幼鸟羽色较成鸟浅淡,背部、翅上覆羽、腰及尾上覆羽均具黑色矢状斑纹;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淡红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仙八色鸫在日本、韩国、朝鲜、中国等地繁殖,在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等地越冬。
中国分布
仙八色鸫在中国主要繁殖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江苏省等地;河北省、辽宁等华北及东北地区沿海地区偶有迁徙记录。
栖息环境
仙八色鸫栖息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潮湿低地和丘陵森林、茂密的灌木丛中,特别是在溪流附近,也出入于庭园和村屯附近的树丛内。迁徙季节也出现在种植园、公园等环境。在日本,仙八色鸫主要在海岸附近海拔500以下的常绿阔叶林、种植园和改良后的森林栖息地中繁殖。在韩国,它在海岸附近海拔约1200米的茂密潮湿森林和阔叶林中繁殖。
生活习性
鸣叫行为
仙八色鹑在繁殖期选择巢址和营巢阶段常鸣叫,叫声为较清脆响亮的双音节哨音“duowei”或“guoha”,即使在500米之外,声音仍清晰,有时彻夜不停。
节律行为
仙八色鸫为候鸟,有迁徙行为,每年4-5月抵达繁殖地,9-10月旅经沿海一带地区向南迁飞至越冬地。
觅食行为
仙八色鸫通常在林下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地面落叶层中边走边觅食,用喙翻动落叶和腐烂的树干来寻找食物,主要觅食昆虫、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偶尔也会捕食蛇、蜥蜴和小型啮齿动物。
其它行为
在地面行动时敏捷、安静,常连续跳跃,有时长时间呆立不动,也会停歇在树枝上,飞行时直而低,飞行速度较慢。
生长繁殖
筑巢
仙八色鸫于5月中下旬匹配成对,在林中追逐,选择巢址和筑巢。营巢于山坡中下部的密林中,一般在离地面1-5米高的树干分叉处,也有在岩石上筑巢的。巢为球形,侧面开孔,洞口多为东南向;巢由枯枝、枯叶、草茎和青苔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根和马尾松等内垫物;巢十分隐蔽,不易被发现;筑巢所需时间约为9天;筑巢结束后1-2天开始产卵。
产卵孵化
仙八色鸫繁殖期为5-7月。每窝产卵4-6枚,卵为短钝椭圆形,污白色或砂土白色、缀有灰色和紫褐色斑点,重量约为6.5克,大小约为2.6厘米x2.15厘米。最后一枚卵产出后,亲鸟即开始孵卵,孵卵时恋巢性极强,人接近巢,亲鸟也不轻易飞走。孵化期约为12天,雏鸟多在夜晚孵出。
育雏
仙八色鸫新生早成雏全身光裸无毛,体色肉黄,眼耳紧闭,不能抬头。蚯蚓是雏鸟最常见的食物来源,在韩国,蚯蚓占雏鸟所有食物80%以上。除了蚯蚓,雏鸟食物还有同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和成虫、蛞蝓、蜘蛛、甲虫、蚱蜢等。喂养过程中,亲鸟会及时叼走雏鸟粪便和卵壳。雏鸟成长较快,出生12天的雏鸟如受到惊吓可从巢中飞出,能在地面敏捷跳跃。出生13-14天的雏鸟,在亲鸟诱导下离巢,离巢后不再回巢,由亲鸟带领在林下低飞,9月上旬开始南迁。仙八色鸫繁殖成功率较高。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1年,仙八色鸫成熟个体总数量约为1500-7000只,在中国约有50-1000只迁徙个体,在韩国约有50-1000只迁徙个体,在日本约有50-100个迁徙个体,中国、韩国和日本各有100对以上的繁殖对。2014年调查研究发现其数量在下降,每年下降约5.9%。
致危因素
仙八色鸫主要面临栖息地减少和狩猎捕捉两种威胁。在栖息地减少方面,中国东南部的仙八色鸫繁殖地,大多数森林已经被砍伐或改造为农业用地,在中国台湾,水利项目施工破坏了仙八色鸫繁殖地;在日本,成熟的森林很少,大多数都是次生林或以15-30年为周期砍伐的人工林,仙八色鸫面临人类的干扰。在狩猎捕捉方面,中国的非法狩猎和捕捉饲养直接减少了仙八色鸫的数量。
保护等级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仙八色鸫列为易危(VU)。
2021年,仙八色鸫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仙八色鸫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保护措施
仙八色鸫在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在韩国的仙八色鸫繁殖地建立了巨济岛国家保护区,在中国的仙八色鸫繁殖地建立了安徽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
物种对比
仙八色鸫与蓝翅八色鸫(Pitta moluccensis)都是八色鸫科八色鸫属鸟类,形态相似。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sp2000.2024-08-25
Pitta nympha.IUCN.2023-06-0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6-07
Pitta nympha.cites.2023-06-07
Pitta nympha.avibase.2023-06-07
Pitta moluccensis.IUCN.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