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云石斑鸭

云石斑鸭

石斑鱼属鸭(学名:Marmaronetta angustirostris),是鸭科云石斑鸭属鸟类。云石斑鸭身长38~48厘米,体重240~600克,雌雄相似。整体呈灰褐色,身体上有乳褐色斑点。头淡灰色,头后部具有短的悬垂羽冠,雄性更为突出,雌性的羽冠较短。头顶和羽冠都具细的褐色横斑,并经过眼周向后枕延伸,颜色逐渐变淡。

云石斑鸭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例如摩洛哥、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国等;其中,在中国常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栖息海拔高度上限为1500米。常栖息于富有挺水植被的浅水和岸边植物的淡水或咸水湖泊、小的水库和流速平缓的河流中,也出现于鱼塘和沿海沼泽地带。

截至2022年,云石斑鸭的种群数量趋于减少。2000年8月1日,云石斑鸭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1日,云石斑鸭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8月4日,云石斑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定级为近危(NT)物种。

命名与分类

命名

1832年,法国昆虫学家爱德华·木萨姆斯(Édouard Ménétriès)首次描述了云石斑鸭,并将其命名为“Anas angustirostris”。

“Marmaronetta”来源于希腊语中的“marmaros”,翻译为英文中的“marmairo to sparkle”,意思为“雪白色和一尘不染的大理石”。“angustirostris”由拉丁语中的“angustus”和词根“-rostris”组成,被翻译为“narrow”、“billed”,含义分别为狭窄的“”以及“主席团法案”。

分类

1853年,德国鸟类学家莱辛巴赫(Ludwig Reichenbach)命名了云石斑鸭属“Marmaronetta”。云石斑鸭划分属由鸭属(Anas)转变为云石斑鸭属,更名为“Marmaronetta angustirostris”,“Anas angustirostris”成为云石斑鸭的异名。截止2022年底,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ITIS)采纳云石斑鸭属的分类法,且云石斑鸭属单型种,未见亚种分化。

形态特征

云石斑鸭为中型水鸟。身长38~48厘米,体重240~600克,雌雄相似,但雌性稍小。整体呈灰褐色,身体上有乳褐色斑点。头淡灰色,头后部具有短的悬垂羽冠,雄性有更突出的毛茸茸的羽冠,雌性的羽冠较短。

头顶和羽冠都具细的褐色横斑,并经过眼周向后枕延伸,颜色逐渐变淡。眼纹呈黑色,虹膜褐色。嘴呈黑灰色,雌鸟嘴基具暗绿色斑,雄鸟嘴具窄的淡灰色亚端细斑和基部,嘴峰为39~49毫米。颊、颈侧和前颈灰白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斑纹。

肩暗褐色,具有大的淡皮黄白色斑点。、背、腰和尾上覆羽和肩相似,但底色稍淡,尾较尖,淡皮黄色,基部较暗。胸、下体中部和尾下覆羽具窄的暗褐色横斑,两胁淡褐色,具有大的黄白色斑点。没有翼镜。

翅和尾较淡,翅上覆羽淡灰褐色,次级飞羽较淡;在飞行中看起来苍白,翼下发白,副翼苍白,翼尖深色,翅长186~215毫米。腹部、翅下覆羽呈白色。脚和趾橄榄褐色、暗黄色或橄榄绿色,跗长35~40毫米。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体羽斑点较暗和较散乱,下体亦较灰。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云石斑鸭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例如摩洛哥、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巴基斯坦印度、中国等。其中在中国常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

栖息环境

云石斑鸭的栖息海拔高度上限为1500米。常栖息于富有挺水植被的浅水和岸边植物的淡水或咸水湖泊、小的水库和流速平缓的河流中,也出现于鱼塘和沿海沼泽地带。在繁殖期中,云石斑鸭适应短暂的、不可预测的地中海型湿地,并在淡水、咸水或碱性池塘地区中繁殖;在非繁殖期与繁殖期栖息环境类似,但在夏季其更多栖息在混合挺水植物和盐沼植被的浅层水域。。

生活习性

游牧行为

云石斑鸭具有多变的游牧行为,能够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分散,来寻找合适的栖息地。其中在非繁殖季节分布偏南,在繁殖季节分布偏北栖息。该物种在大部分范围内根据水位进行分散活动,不过在干旱,其浅层湿地中的运动难以被观测。

活动表现

云石斑鸭高度群居,常成小群活动,非繁殖期在一些重要水域中也常集成大群。多出现在约2000只个体的大型种群中,并且可能超过5000只个体。该物种会出现剧烈的种群波动,部分原因是对年度降雨量变化较敏感。云石斑鸭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多飘浮在挺水植物丛中或栖息在部分浸在水中的树枝干上。飞行快、直而低。

觅食行为

云石斑鸭的饮食习惯因季节和地点而异,还会随着其年龄增长而变化。食物主要为植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双翅目是其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繁殖季节之前和期间,其中刚孵出的小鸡高度依赖吃食摇蚊;繁殖季节过后,植物种子对于云石斑鸭越来越重要。主要在不到20厘米的深度觅食,在浅水处一边游泳一边觅食,也会涉水觅食,有时也通过潜水或头扎入水中取食。

生长繁殖

云石斑鸭的雄性雌性大约在1~2年左右达到性成熟。繁殖期为5~7月,其繁殖时间晚于共存的鸭科物种。繁殖对在冬季形成,并会寻找通常不在的地中海盆地进行繁殖。云石斑鸭为一雄一雌制。

在交配时,雄性会展示自己,叫声像是JEEP发出的吱吱声,但有的也较沉默。云石斑鸭筑巢时间较晚,由雌性建造,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巢彼此挨得很近,但不远离水源;在种群密度低的地方,巢间距离亦较大些。巢通常建在水边的地面上,在植被覆盖下,也可能出现在香蒲林的水面之上,曾在芦苇小屋的屋顶上也有发现。巢由枯草筑成,内放少量干草和绒羽。

云石斑鸭的产卵数数量较多,平均为12个,最多为14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云石斑鸭每窝产卵多为10~11枚。卵淡黄色、乳白色或褐色,大小为42.5~51毫米×31.5~36毫米,平均为46毫米×32毫米,重31克。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为25~27天。

幼崽出生后由雌性云石斑鸭照料,直到2~3个月后羽化,成长后飞行率较高,寿命可达20年~3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22年,云石斑鸭的种群数量趋于减少。其中南欧地区的云石斑鸭繁殖数量在1970年~1990年间经历了大幅下降;分布在南亚和东地中海种群数量降低,减少率接近受威胁的阈值,在三年内减少了20~29%,并且估计云石斑鸭的总体数量为1.5万~6.1万只,包含成熟个体为1万~4万只。其中该物种的四种迁徙路线种群数量为:西地中海和西非7500~10000只、东地中海150~250只,西南亚7000~50000只以及南亚350~1000只,西亚和东地中海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致危因素

造成云石斑鸭数量减少的原因有栖息地丧失、退化以及人类的狩猎活动等。

在20世纪期间,人类造成的污染导致超过50%的适宜栖息地遭到破坏。气候变化的同时也加剧了湿地丧失和退化。春季温度升高和冬季降水减少都会对这个物种产生负面影响,其中炎热干燥的夏季缺乏栖息地,可能导致繁殖后的幼年和成年死亡率较高。

自1998年以来,西班牙非法狩猎导致了其东部的云石斑鸭数量大幅下降。2019年,在阿拉伯半岛伊朗伊拉克,每年有5000~15000只被非法杀害。

保护级别

1988年,云石斑鸭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2000年8月1日,云石斑鸭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04年,云石斑鸭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级为不宜评估(NA)物种。

2015年5月,云石斑鸭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但定级为数据缺乏(DD)。

2021年2月1日,云石斑鸭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2年8月4日,云石斑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定级为近危(NT)物种。

保护措施

参考资料

Marmaronetta angustirostris (Ménétries, 1832) | COL.catalogueoflife.2023-05-30

Species.sp2000.2023-05-30

..2023-05-30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redlist.2023-05-30

Marbled Teal.seaworld.2023-05-30

物种评估与保护.protection.2023-05-30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30

forestry.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30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3-05-30

ebird.org.ebird.2023-05-30

indiabiodiversity.org.2023-05-30

European Red List of Birds 2015.datazone.2023-05-30

seo.org.seo.2023-05-30

..2023-05-30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智.2023-05-30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mee.2023-05-30

Marmaronetta angustirostris.cms.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