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疣
疣[yóu](verruca plantaris)是指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俗称“刺”“瘊子”),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以脚部受压部位为主,特别是跖骨的中部为多。临床上以足底部角质增厚,去除角质层后可见疏松的角质软芯为特征,周围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的小黑点。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在行走或站立时可感到疼痛。该病病程慢性,不受压的跖疣常可自行消退,多迁延数年不愈。
跖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婴幼儿较少见,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以青壮年达高峰,免疫力低下及外伤者更易患此病。一般通过病史及典型皮损即可诊断该病,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检测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确诊。该病主要采用外用药治疗和物理治疗。
分型
根据有无临床表现及感染状态分为临床型、亚临床型和潜伏感染。
临床型
用肉眼可观察到足底有疣状赘生物。
亚临床型
肉眼不能发现异常的皮损,可通过醋酸白试验发现。
潜伏感染
皮肤外观正常,但实验室检查可检测到人乳头瘤病毒(HPV)或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是跖疣复发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病因
致病原因
跖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外伤、摩擦、脚部多汗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病原体
人乳头瘤病毒(HPV)属于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基因组由3个基因编码区组成,分别是调控区、早期区和晚期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完整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呈球形,无包膜,直径约45~55nm,含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引起跖疣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有HPV1,2,3,4,27,28,58。
诱发因素
脚部受到外伤、摩擦、脚部多汗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当皮肤黏膜出现破损,人乳头瘤病毒(HPV)会通过破损处侵进入上皮细胞(特别是基底层细胞)并复制、增殖,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
高危因素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婴幼儿较少见,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到青壮年达高峰。
发病机制
当皮肤黏膜完整性受到破坏,人乳头瘤病毒(HPV)侵入表皮的基底层细胞,形成有效感染并启动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生过程。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组在基底层细胞低拷贝复制,并随着基底细胞的分裂不断复制,成为病毒DNA的长期储蓄库。
皮肤黏膜破损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重要前提。传播方式为多途径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外伤或皮肤破损也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重要因素,肛周、生殖器疣大多通过性接触传染,如性器官接触、口腔与生殖器接触、口对口接触、自体接种、垂直传播以及医源性接触等。儿童可通过吮吸和啃咬手指传播到口腔区域,也可通过手-脸接触沾染病毒的玩具被间接传播,或通过轻微创伤直接传播到肘部和膝盖等。母嬰[yīng]垂直传播可增加婴儿喉部乳头瘤病的发病风险,出生时或两岁前出现疣的儿童通过垂直传播获得感染的可能性最大。采用烧灼性激光治疗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皮损时,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颗粒可通过烟雾中的飞沫由患者传播至医务人员造成医源性间接接触传染。
流行病学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婴幼儿较少见,免疫力低下及外伤者易患该病。
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到青壮年达高峰。据估计,人群中总体患病率为7%~12%。
病理生理学
疣的外侧缘内陷,在乳头瘤下方形成杯状的凹陷。高倍镜提示有颗粒层增厚,在颗粒层内有不同大小形状的致密粗糙胞浆透明角蛋白样颗粒,同时伴有空泡细胞位于乳头上方,有时位于乳头之间。典型的空泡细胞位于颗粒层或直接就在其下方。延长的表皮突下方的真皮乳头提示有血管增生,部分血管栓塞。这些栓塞对应于临床生的“黑点”,尤其是在削过的疣体中。
传播机制
传染源
跖疣的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
传播途径
跖疣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外伤或皮肤破损也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基本表现
特殊表现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疣的皮损特点,发病部位及发展情况,诊断一般不难。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或检测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DNA,以进一步确诊。
检查项目
醋酸白试验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上皮细胞与正常细胞产生的角蛋白不同,皮损能被冰醋酸变为白色、周围正常组织不变色。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是一种无创的在体检查技术,通过一种称为皮肤镜的手持仪器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到表皮、表皮真皮交界处及真皮上层的皮肤表面下结构,主要用于检查色素性皮损。皮肤镜检查可见皮损中央褐色或黑褐色线状或点状出血征。
组织病理学检查
皮肤组织病理学是皮肤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不仅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均有重要意义。一般选取未经治疗的特征性明显的皮损,皮肤组织病理改变是具有颗粒层、棘层上部细胞空泡化等特征,可伴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等。
人乳头瘤病毒(HPV)或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查
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或黏膜的上皮细胞后存在增值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时外观正常,醋酸白试验阴性,可在正常皮肤上检测到人乳头瘤病毒(HPV)或人乳头瘤病毒(HPV)DNA。
鉴别诊断
鸡眼
胼胝
点状掌跖角化症
治疗
该病治疗目标是祛除可见疣体、消除疣体周围亚临床感染、预防和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以局部治疗为主,主要采用外用药治疗和物理治疗,口服药物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不宜采用物理治疗的患者,医生会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外用药物。
皮损内注射
口服药物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治疗药物,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左旋咪唑等)。
物理治疗
光动力学治疗
指局部外用光敏剂5-氨基戊酸,在特定波长光源照射下,通过光动力学反应产生活性单态氧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的治疗技术,可通过细胞凋亡和坏死两种途径选择性杀伤病毒感染增生旺盛的细胞。优点是毁损性低,可重复治疗,不易造成组织缺损和功能障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灼烧感、刺痛感、红斑及水肿反应。
温热疗法
借助温热对机体局部免疫的调节作用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局部烧灼感、偶发水疱和炎症后色素沉着。该方法适用于多发、不能耐受局部注射或有创治疗的患者,且不受年龄、机体其他疾病状态的限制。
外科手术治疗
适用于疣体数量单发、较少、有蒂或体积较大时,可在局部麻醉下采用剪切术、切除术,但手术后常易复发。有人主张用钝性剥离法治疗跖疣。
预防
健康教育
疫苗接种
已经上市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为预防性疫苗,中国批准应用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有二价、四价和九价3种疫苗。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主要针对宫颈癌的预防,四价和九价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也可预防90%~95%尖锐湿疣的发生。疫苗对已经发生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存在尖锐湿疣的患者无治疗作用。于初次性行为前接种疫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作用。曾患过尖锐湿疣者、HPV 检测结果阳性者以及肛门生殖器癌前病变患者也可接种 HPV疫苗。
预后
跖疣病程慢性[4],不受压的跖疣常可自行消失。一般认为,儿童较成人易于消退,多汗或跖骨异常者不易消退,多迁延数年不愈。
历史
跖疣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感染人类疣的病原很久前就有研究,100年前Ciuffo就采用无细胞提取物进行了寻常疣的传播实验。随着19世纪70年代第一个乳头瘤病毒基因组在细菌中的克隆,至此,大多数人和动物的乳头瘤病毒都已得到证实。
Zur Hausen在1976年提出了人乳头瘤病毒(HPV)和宫颈癌发病存在可能的相关性。后续的分子研究发现 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一些亚型出现在大部分宫颈癌病例中。低危和高危型黏膜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生物学差异证实致癌性的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以及其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