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螈(食虫类: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蝾螈科瘰螈属动物,其外形与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相近,雄性全长125-140mm,雌性全长134mm左右。头部平扁,吻长大于眼径,吻端平截,唇裙发达。前、后肢几乎等长,后肢相对较粗壮。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触。尾基部粗,向后逐渐变侧扁变薄,尾末端较尖。皮肤粗糙布满犹粒或痣粒,体背面两侧痣粒大,排列成纵行,躯干和尾上有横沟纹无颈褶。
广西瘰螈分布在越南和中国,主要是越南曹邦省北部和北干省和谅山省的邻近地区以及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广西瘰螈多栖息在茂密的低地森林中平缓流动的溪流和河岸,植被浓密,生活在海拔470-500m水流较平缓的山溪里,水底多石块和泥沙,灌木和禾本科杂草茂密。
2021年,广西瘰螈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易危(VU)。生态和生物资源研究所(IEBR)对广西瘰螈开展了相应的保护相关的方案,其中包括圈养繁殖、能力建设和提高公众意识,还建议进行异地繁殖。
分类研究
1991年,曾将广西瘰螈与产于越南三岛的越南瘰螈(Paramesotriton deloustali)做对比研究,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次异名。但此后仍有文献将其记载为有效种。此外,2002年,Olrov等人记载了越南高平(Cao Bang Province)的东北部存在广西瘰螈。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瘰螈标本和有关文献资料,可发现广西标瘰螈个体显然小于越南的德氏瘰螈,仍认为广西瘰螈为有效种。
形态特征
广西瘰螈外形与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相近,雄性全长125-140mm,雌性全长134mm左右。头部平扁,吻长大于眼径,吻端平截,唇裙发达,鼻孔位于吻前外侧,口裂超过眼后角甚多,上、下颌具细齿,犁骨齿列呈“∧”形,齿列的前缘在两个内鼻孔之间会合,舌呈椭圆形。前、后肢几乎等长,后肢相对较粗壮。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触。尾基部粗,向后逐渐变侧扁变薄,尾末端较尖。
皮肤粗糙布满犹粒或痣粒,头背、两颊、体背至尾部和四肢背面均散有大小不一的痣粒。头后颈部和躯干部痣粒较为粗大、密集。躯干和尾上有横沟纹无颈褶,背中央嵴棱突起较明显。头、体背面和两侧以及四肢背面全为黑褐色,尾部棕褐色,其腹面色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腹部有桔红色、土黄色或是淡黄色的极其大的斑块,有的个体斑块中还有黑色的小斑块或是斑块有刻缺,另一种则是其腹部中间有一大型斑块,其间散布许多小斑点,斑块占有较大的腹部面积。广西瘰螈雄性背面体色为深黑褐色,雌性体色较浅。雄性肛部肥厚隆起,肛裂内侧有多层指状乳突。雌性肛部不肥厚,不隆起,肛裂内侧亦无指状乳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广西瘰螈分布在越南和中国,主要是越南曹邦省北部、北干省、谅山省的邻近地区以及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
栖息环境
广西瘰螈多栖息在低地森林中植被浓密、流动平缓的溪流和河岸,生活在海拔为470-500m水流较平缓的山溪里,水底石块和泥沙较多,灌木和禾本科杂草等植被也较为丰富,在水流湍急的溪段分布较少。
生活习性
广西瘰螈一般白天躲藏在水中的岩石下或岸边的植被中,主要在夜间活动捕食,偶尔会在大雨后活动。广西瘰螈游动时四肢贴体,通过摆动尾巴缓慢前进,大雨后多在距山溪0.5-1.0m的石缝或草丛中活动。成年广西瘰螈以昆虫和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常静伏于溪底,当食物经过嘴边时,其会将头部对准食物,然后突然冲向食物并且立即咬住,最后再吞食。
生长繁殖
广西瘰螈雄性第一次面对雌性时,会慢慢接近它,并用鼻子轻轻地推它的身体,沿着雌性身边快速向前跳跃,在其头前转身,并停下来对其扇动尾巴,进行展示。如果雌性停下来并保持静止,雄性会继续扇动尾巴。如果雌性向前移动并在雄性横向展示其尾巴时轻推雄性的脸颊,雄性就会立即转身离开。如果雌性用鼻子轻推尾巴时,雄性向前爬行,雌性跟在后面,则可以进行交配。
雌性会将产的卵和水生植物的叶子压在一起,卵一般是单独的,有时也会形成一列,夹在同一片叶子之间,雌性可以产下大约6个卵。广西瘰螈幼螈在三到四周后孵化,长度为40-44mm,然后再逐渐发育。广西瘰螈幼螈是黑色的,鳃为粉红色,金色的虹膜和鼻孔之间部位的鼻子有白色斑块,腹部为黑色,有不规则的淡黄色斑点。大多数幼螈在下一个寒冷季节之前会蜕变并进入陆地。广西瘰螈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21年,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广西瘰螈分布的地区有限,其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栖息地范围持续缩小。
致危因素
广西瘰螈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树种结构不合理,树种结构为单一经济林和大量农药的使用,以及农药的大量使用等都对广西瘰螈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它们的成活率和孵化率。此外,在其栖息地还有不法份子使用电鱼机电鱼、使用生石灰和敌敌畏药鱼,电鱼机对广西瘰螈的成体、幼体、卵的破坏都十分严重。
保护措施
生态和生物资源研究所(IEBR)对广西瘰螈开展了相应的保护相关的方案,其中包括圈养繁殖、能力建设和提高公众意识,还建议进行异地繁殖。
保护级别
2000年,广西瘰螈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广西瘰螈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易危(VU)。
参考资料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 Huang, Tang et Tang, 1983.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13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iucnredlist.2023-05-13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13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 Huang.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5-13
广西瘰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13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salamandersofchina.2023-05-13
广西瘰螈.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