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主要流传于东北三省,泛指东北地区的秧歌类民间舞蹈,如高跷秧歌、寸跷秧歌、地秧歌、早船、竹马、太平车、跑驴等。东北秧歌流传至今约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源自清朝,诞生于顺治、康熙年间。移民将各地艺术形式带到东北,与各民族的舞蹈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韵味的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主要表演形式有“高跷秧歌”“地秧歌”和“寸跷秧歌”三种形式。过去东北秧歌多流传于农村地区,在过年、组织祭祀、祈神等活动时会扭起秧歌。 现在东北秧歌则成了人们锻炼身体的活动项目。东北地区秧歌则以戏曲服饰为主,以所表现的人物而定服饰。最常见的道具是手绢与扇子。东北秧歌的韵律,主要是以上身动律的扭、摆、圆,和双膝盖屈伸的软、硬、颤来体现的。
东北秧歌文化是传统民间歌舞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秧歌文化仍是一项长期重要的社会任务。2006年,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23年初,东北地区共有六项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命名与定义
东北秧歌,泛指东北地区的秧歌类民间舞蹈,如高跷秧歌、寸跷秧歌、地秧歌、早船、竹马、太平车、跑驴等,丰要流传于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三省。
起源与沿革
传说
据传元朝孛儿只斤·忽必烈称帝后,为了更好管理并控制百姓,把每五十户百姓编为一队,每队百姓由一名元兵看管。百无聊赖的元兵为寻欢取乐,就把自己看管的的百姓集中起来唱歌跳舞,自己在其中乱蹿乱跳。从此以后,这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辽阳地歌过去一般有五十人左右表演,由一手持长鞭的“克力吐”做指挥,表演时按照按指挥的命令变化各种花场,指挥可在场中任意蹿来蹿去。这种表演形式和上述传说近似;蒙古语“鄂尔克吐”意为权力,与指挥者同义,与“克力”音似,可能属于音变。如按此传说推算,东北地区大秧歌的起源应上限于元代。如从辽阳市挖掘的东汉幕群的百戏图来看,秧歌应属其中的形式,当上限于汉代,但汉代慕群之百戏与秧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考究。
起源
东北秧歌主要流传于东北三省,其产生原因与关内移民东北有着密切关系。东北大秧歌流传至今约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杨宾所著《柳边纪略》载有《上元曲》:“夜半屯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束边关少,几队口儿簇拥过。”说明杨宾早在二百八十多年前,便在东北看到当时流传的秧歌了。东北地区秧歌源自清代,诞生于顺治、康熙年间。东北秧歌当地的各种舞蹈,与移民带来的多样性的民间歌舞形式相结合的产物。移民将江浙一带的戏曲、山东秧歌、河北省的莲花落等歌舞纷纷带到东北,在民间,这些艺术形式与关东当地的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舞蹈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舞蹈风格,这些民间歌舞到了乾嘉时期,形成独具韵味的东北秧歌。
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
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元宵节(正月上)办秧歌的习俗,当时女性不参加演出,而女性角色由男子扮演,边舞边歌,通宵达旦。清末民国年间,扭秧歌作为春节娱乐活动已经是遍布东北地区各地。民国初年,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朴实简单,同东北当时的地方戏曲三场舞分别不大。
“九一八事变”前,辽南大秧歌风靡东北。这期间,东北秧歌中增加了二人转中“叫鼓”"翻身”"扑蝴蝶”等舞蹈动作,东北秧歌形成了以“浪”闻名的流派。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秧歌有了很大的发展,此时的秧歌不但与高跷结合产生了高跷秧歌,而且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
1942年,新秧歌运动时期,新文艺工作者把陕北地区歌剧与东北秧歌、二人转融合起来,创作了东北秧歌剧《光荣灯》《全家光荣》等剧目,东北秧歌借鉴了陕北秧歌的特长,向着热烈、欢快的方向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秧歌走进了大城市。舞者借鉴各种戏曲和各地舞蹈的特点,在保持东北秧歌风格的基础上,使东北秧歌更具韵味。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全民健身工程开展以来,秧歌作为健身手段更是风靡东北城市的街头巷尾。
传统秧歌习俗
组织
旧时“办秧歌”要有组织者,一般发起的组织者是当地的商家富户,也可能是如村屯领导人等,也有民间组织参与组织的情况。组织者要负责召集本地擅长于扭秧歌的人,并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演出方式
旧时扭秧歌一般从大年初二开始,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沿街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门前,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大马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它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的意思。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水果和糖果,并要事先沏好茶款待秧歌队,在演出结束,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在乡下有时路途遥远,还要管饭,甚者安排住宿,一般住宿后要在晚上搭台唱落子。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
接秧歌
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娱乐活动少,看样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没有年味,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此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高潮
过去扭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达到高潮。这时走村串户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业。元宵佳节这天,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的演出。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灯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酷爱秧歌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过足了秧歌瘾。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打对台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因为过年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观众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利,大饱眼福。在这种比赛中,吹喇叭的乐手(俗称喇叭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秧歌是随着喇叭声和锣鼓点儿走,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曲,没有扭不出来的动作,因此喇叭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有的时候正在演出,来了另一伙秧歌,离老远一听喇叭吹得好,或者打听到喇叭匠是闻名的高手,便会甘拜下风自动“蔫退。
表演形式
东北地区秧歌主要表演形式有“高跷秧歌”“地秧歌”和“寸跷秧歌”三种形式。三种形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脚下的道具一“跷”,是否踩“跷”,或者踩“跷”的高低。
高跷秧歌
是古代踏跷、跷技经过长期演变,于明清之际与秧歌结合形成的。舞队踩跷表演,现在常见的是踩双跷,舞者把两个带垫板的木制木跷绑在脚上表演,高跷秧歌讲究跷功,跷功好的艺人可以在跷上表演几十种惊险难度较大的绝活,高跷秧歌除了高跷上的功夫,还保留着东北秧歌中的舞蹈,杂技、腕子、步法、肩动、腰功等动势,特别是手持捧、扇、手绢等亦都是东北大秧歌中的典型道具。
地秧歌
俗称地蹦子、地出溜,早在明、清之际就传人东北地区各地,表演者不踩跷,立足地面就可大展技艺,由于没有高跷的束缚,表演起来较为自由,上身动作稳而开,脚下动作丰富多样。
寸跷秧歌
是介于高跷秧歌和地秧歌之间的一种秧歌形式,这种秧歌饰旦角的(皆为男扮)要踩五寸高的小跷,跷腿用长裙(裤)挡住。寸跷,是满族民间艺人模拟旧时汉族缠足女子的“三寸金莲”走路的形态演变形成的。因此民间又叫踩寸子,盛行于清代前期,是辽东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其灵感来源于当时满族民众在丰收之余及重大节日时即兴表演的舞蹈。寸跷秧歌也继承了东北地区秧歌的形式诙谐、动律鲜明,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的风格特点。
艺术特征
音乐特征
东北秧歌的音乐深受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其音乐种类繁多,但是均具备东北秧歌的风格特色。
东北秧歌风格的多样性而导致其音乐特点的多样性。东北秧歌时而热烈时而俏皮,时而婉转,时而幽默,为了能够将这些特点完美的诠释出来,在其伴奏音乐的创作上是非常讲究旋律中音程的使用的。音乐中多使用2/4的节奏,有着大量附点音符的使用,这样的节奏型加之节拍的使用,使得东北地区秧歌在其音乐与舞蹈方面能够更好的配合,突出了东北秧歌“稳中浪”的特点。
东北秧歌的音乐节奏是非常有特点的,在大场表演中,常常在乐曲中穿插打击乐以托气氛,有时则在唢呐的长音中配以五鼓、八鼓、紧三锤等紧板的节奏,使秧歌表演更加热烈。尤其是“鼓的动作”中的节奏,更别具特色,一至五鼓及紧三(硬三)、慢三等不同节奏的鼓点变化,使秧歌形成了表达人物情感的所特有的一种节奏组合,也使秧歌形成了一种富于特色的动作结构。
服饰特征
东北地区秧歌则以戏曲服饰为主,以所表现的人物而定服饰。秧歌表演多是以舞蹈小品和小戏为主,人物扮相皆以所表演的内容和人物个性而着装。如老、傻公子的扮相是《铁弓缘》小戏中的人物;渔翁是《杀江》萧恩的扮相;樵夫、唐僧、孙悟空等扮相也是从表演的内容出发,参照戏曲中的各种人物着装。
道具特征
东北秧歌的表演中对于道具的使用,最常见的是手绢与扇子。在东北秧歌中对于扇子的运用分为“单扇”与“双扇”两种,“单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双扇”则是在烘托气氛时进行使用。除了以扇子作为道具外较为常见的还有对手绢的使用,在这里主要指扇子与手绢的同时使用,一手持扇、一手持手绢,通过扇子与手绢的配合来展现表演者的情感。加之步法的搭配,将东北地区人民不拘小节、豁达明朗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律动风格
东北秧歌的韵律,主要是以上身动律的扭、摆、圆,和双膝盖屈伸的软、硬、颤来体现的。
上身律动
扭秧歌时,上身的律动是体现秧歌味的主要部分。各种手臂动作和步法,只有与上身律动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展现歌的特点。上身的扭、摆、圆,即身体的三种动律。扭是以两肩和胸部为动力,以腰为轴交前后交替扭动;摆是以胸部为动,左右摆动上身,在摆动时,要配合以肋条部力,要有向左右上方拱的感觉;圆是用肩、胸带动上身、双肩交替向前或向后划动。圆。扭、摆、圆的动律,特别要注意提气、立腰、走弧线。
双膝律动
双膝屈伸,它同上身的配合构成了秧歌的韵律特征。东北秧歌的屈伸要双膝伸软硬颤,软限硬顿颤似棉,女多上立,男多蹲,节奏要有长和短。主要屈伸有三种:软屈伸、硬屈伸和双屈伸。软屈伸是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中,随着不同的秧歌步法而上下曲直这种屈要沉稳、柔韧。硬屈伸在均匀节奏中完成,弱拍下屈,强拍上直。双屈伸要柔韧而有弹力,在一定的节奏中,上下屈伸两次,要有一种颤动的感觉,屈伸时要节奏均匀。
体态特征
东北地区秧歌由于受高跷的影响,为找其重心平衡,上身多为前倾。因表演者在高跷上表演,在做各种步法时,上身则必须向前倾保持其平衡,方能在高跷上做各种动作。在此影响下,就形成了收腹、挺胸、上身前倾的基本体态。尤其是下装则更为突出,因其表演多在蹲档步的姿态上舞蹈,故其体态是挺胸、塌腰、抬头、直观前方,成前三道弯。而上装除向前之外,还有旁三道弯的体态。
扭法特征
扭法是集韵律、体态和手巾花于一体的动作组合,是塑造人物和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东北地区秧歌的扭法是有着突出的艺术特征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三部分:手巾花、踢步、鼓的动作。
手巾花,手巾花舞动带动了手、臂的动律,成为了东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绕花是东北秧歌手巾花中最典型的动作,也是最基础的动作。秧歌中的各种手巾花都是随着绕花而变化的,如单臂花、双臂花、交替花、蝴蝶花、上捅花 下捅花等。东北秧歌的“浪"则体现在上身手巾花的动律。
踢步,东北秧歌走相之一,单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种不同的变化,出脚快,收脚时在空中短暂的停留,然后落脚缓。
鼓的动作,是东北地区秧歌节奏的概括,包括叫鼓、连鼓、翻身等。
现存原生态秧歌
辽南(海城)高跷秧歌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清代文献资料显示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清末。海城高晓日见成熟,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抚顺满族秧歌
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抚顺地秧歌,是流传在满族故乡抚顺一带,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它源于满族先祖努尔哈亦在赫图阿拉故城创建八旗时,凯旋之后、丰收之余打发豪情即兴表演的舞蹈形式。它承袭了“踏锤”“势”等满族先人民间舞蹈原型,吸收了汉族秧歌之长,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具有火爆、矫健、粗犷、而义豪放的表演特点,被誉为“辽东山区的浪漫山花”。
抚顺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鹰、虎、熊等动作,其中多有传统舞蹈的元素。秧歌动作中的蹲、跺、盘、摆、颤等姿态丰富、刚劲豪放,具有鲜明的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的特色。其伴奏音乐借用了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有“老三点”“七棒”“快鼓点”等演奏方式,与汉族秧歌有较大区别。
辽西高跷秧歌
据可考史料,辽西高跷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辽西高跷秧歌的特点是跷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达240公分,演员需坐在房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大舞”的基本动律。也因为跷高,辽西高跷秧歌形成了扔、跨、蹲、别、等技巧和美、浪、俏、喂、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限、艰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了辽西人的豪迈性格。
价值
社会价值
扭秧歌能愉悦心情、锻炼身体和促进群众之间的感情的作用。东北秧歌的表演以恭贺拜年为主,在正月里走家串户拜年扭秧歌的过程中,既能祝福当地人新年伊始,也对村民有很大的娱乐效果。让扭秧歌的人沉浸其中、享受其中,能够提升扭秧歌的人身体机能,达到改善身体形态的作用;扭秧歌和看秧歌都能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娱乐心情,改善人的情绪状态作用;通过扭秧歌和看秧歌,还能促进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随着秧歌的推广,参与扭大秧歌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在过年期间,东北地区人民便和外来人员一起扭秧歌,举行各种灯会,丰富农闲时节的娱乐生活,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这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和谐程度及社会文明水平很有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作用。
艺术价值
东北秧歌属于北方秧歌之一,在民间也被称为“胡子的舞蹈”。歌队通过男子下装,女子上装的不同人物角色扮演,伴着锣、鼓、镲、 唢呐奏出的曲调轻快上路。 这些舞蹈形态滑稽, 融逗趣、泼辣、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枕朴素、刚柔并济的性情表现得酣畅淋漓。东北地区秧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东北地域纯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东北独特的文化风格,展现了东北人的个性精神。它是关内文化与关外文化在融合与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的,包含民族特色内容和传统文化内容。在演奏乐器选用唢呐、大鼓、小军鼓、大锣、小锣等东北基本的民族表演乐器,旋律也选用东北常用的民间小调、小曲,体现了东北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
保护与传承
传承价值
活跃于百姓中的原生态秧歌在现代化的今天面临着消亡的危机,随着年轻一代离开故土,东北地区秧歌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原汁原味的东北秧歌难以完整保留下来,因此,建立保护传统东北秧歌的传承路径就显得越发迫切。可以说,东北秧歌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自娱与娱人的休闲活动、祭祀、祈神等,充分表现了东北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
保护
东北秧歌文化无疑是传统民间歌舞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普及能够折射出整个地域和时代的文化特点,保护秧歌文化也是为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贡献。虽然目前秧歌文化是所有民间歌舞文化中推广最普及、影响最大的歌舞形式,然而保护秧歌文化仍是一项长期重要的社会任务。
2006年,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23年初,东北地区共有六项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东北师范大学在东北20所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建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对创编的“东北秧歌大课间操”“东北秧歌舞蹈组合”等项目进行推广。
2021年,为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舞蹈家协会、省文联联手打造了“东北秧歌进三中”主题美育课程。
2023年,由吉林省长春人文学院、朝阳区文化馆、永昌街道办事处共同探索合作成立的永昌街道东北秧歌传承基地揭牌。
参考资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0
高跷(海城高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3
秧歌(抚顺地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3
高跷(辽西高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13
东北秧歌入选高校文化传承项目.今日头条.2023-06-18
东北秧歌美育课程将逐步向省内中小学推广.今日头条.2023-06-18
永昌街道东北秧歌传承基地揭牌.今日头条.2023-06-1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6-18
高跷(盖州高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8
高跷(上口子高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