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斑羚

中华斑羚

中华斑羚(学名:Naemorhedus griseus),别名麻羊、华南山羚,是牛科斑羚属动物,头体长88-118厘米,肩高61-68厘米,尾长11.5-20厘米,体重22-32千克。体健壮,被毛丰厚呈深褐色、淡黄色或灰色,底绒为灰色,表面覆盖少许斑鱾。雌雄拥有同形角。头顶有短而深色冠毛,两耳直立,颈部向后有一条清晰的粗的深色背纹,喉部浅色斑的边缘为橙色,颏深色,腹部浅灰色,尾短且有丛毛。四肢短且颜色浅,毛长,自膝关节下呈棕灰色。雌雄性中华斑羚没有显著的性别区分特征。

中华斑羚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西部、泰国东北部、中国和孟加拉国,属于典型林栖兽类,常见于山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

2021年,中华斑羚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中华斑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分类研究

中华斑羚以前被归类为斑羚(Naemorhedus goral)的一个亚种,后被归为单独一个种,命名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包括了中华斑羚云南亚种(Naemorhedus griseus evansi,Lydekker,1902)和中华斑羚指名亚种(Naemorhedus griseus griseus,Milne-Edwards,1871)。

2020年,经过分子进化分析证明中华斑羚云南亚种和中华斑羚为两种不同物种,中华斑羚云南省亚种作为单独一个种命名为缅甸斑羚斑羚属 evansi)。

形态特征

中华斑羚头体长88-118厘米,肩高61-68厘米,尾长11.5-20厘米,耳长11.7-25厘米,足长23.5-28.5厘米,颅全长18.4-22.5厘米,体重22-32千克。中华斑羚体健壮,雌雄拥有同形角,角短而直,临近角尖处微向后弯曲,除角尖外其余部分表面具有显著横棱;头顶有短而深色冠毛,两耳直立,上唇有一对白色的月牙斑纹,边缘清晰;下唇有较薄的白色边缘;眉间具有清晰轮廓的奶油色条纹,排列在眼睛的背颅边缘;下巴处毛色较深;颈部向后有一条清晰的粗的深色背纹;喉部浅色斑的边缘为橙色,颏深色,被毛丰厚呈深褐色、淡黄色或灰色,底绒为灰色,表面覆盖少许斑鱾;毛色随季节会有变化,夏季为浅灰色,冬季为深灰褐色、棕色或棕黑色,背有黑褐色纵纹,腹部为浅灰色;下体色调基本与上体相似,但略淡稍灰,四肢短且颜色浅,毛长,自膝关节下呈棕灰色;鼠蹊部污白、棕白色;尾基灰棕色,末端棕黑,尾短且有丛毛,长13厘米。雌雄性中华斑羚没有显著的性别区分特征。

幼年中华斑羚头顶上有一个非常显眼的深棕色冠毛,相对于成年中华斑羚,其毛色较浅为浅灰色,颈部和背部的条纹也更浅,为浅灰棕色,四肢末端毛色为奶油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华斑羚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西部、泰国东北部、中国和孟加拉国,其模式产地在中国(四川省)。

中国分布

中华斑羚在中国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都有分布,主要在四川东北部、山西省河南省、湖北东部、福建省、云南(丽江市),和东部边缘青藏高原等地分布。

栖息环境

中华斑羚属于典型林栖兽类,分布于海拔1000-4000米的地区,栖息于山区陡峭的岩石地带和高原,有时也栖息于悬崖附近的亚热带混交林和落叶林中,但主要栖息在崎岖的岩石地带。中华斑羚选择栖息地时更偏爱月均昼夜温差中等偏低(8℃左右),降水量合适,且1800-3000米的中高海拔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中华斑羚食草性动物,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在内蒙古自治区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全年共采食植物16科27属31种,包括华虫实(Corispermum stauntonii)、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华北剪股颖(Agrostis clavata)、华北剪股颖(Agrostis clavata)、柄状薹草薹草属 pediformis)、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

中华斑羚采食时,会将周围植物咬入口中,并伴有咀嚼动作,同时伴有反刍,饮水时,其吻端接触水源,将水吸入口内。在自然状态下,中华斑羚的摄食行为比例相对较高,但取食时间不固定。冬季大雪覆盖时植物凋零,中华斑羚常采用刨式取食。

节律行为

中华斑羚多为昼夜活动,在清晨和傍晚最活跃,十分擅长在悬崖峭壁上跨越、攀登,站立和移动行为次之,卧息行为较少,在阴天时,它们一整天都可能在活动。从一年的活动频率上看,4月开始中华斑羚的活动频率逐渐上升,到7月会达到峰值,8月开始活动频率逐渐下降,直到翌年1月其活动频率都呈现下降趋势。

中华斑羚常栖息于山顶的岩石堆且向阳处,具有季节性的生境利用,夏天栖息于坡度较大的岩洞或垂岩下,此时食物充足,无需高强度采食多在阴坡处乘凉,活动强度小,冬天则下至坡度较低的森林中,离道路较近的地方生活,此时气温降低且植物干枯,食物资源匮乏,故此时需加大摄食强度获得能量,活动时间延长。

社群行为

中华斑羚营独居或集小群生活,一般为4-12只的小群体中生活,通常是一只雄斑羚加上多只雌斑羚,年长的雄性中华斑羚倾向于独居生活。

警戒行为

中华斑羚受到干扰或发现可疑目标时,会抬高头部并转向可疑目标方向注视数秒,将耳廓竖起进入警戒状态。中华斑羚会对侵入者瞪眼、喷鼻息,单只前蹄蹬地或双蹄跃起叩击地面,以发起警示。8月草木繁茂,被阻挡视野的中华斑羚警戒次数明显增加;11月后草木凋零,视野比较开阔,中华斑羚警戒次数减少。

家域

中华斑羚的群体活动范围通常约为0.4平方千米,雄性在交配季节占据0.22-0.25平方千米的标记区域。中华斑羚的家域集中于裸岩周围(<3ha),这是它们特有的生境选择属性,这种地形阻止了偷猎者或食肉动物的捕猎,让它们有机会逃脱。

生长繁殖

中华斑羚是一夫多妻制,在繁殖季节,雄性斑羚通过威胁性的展示和与其他雄性的战斗来保卫领地和接近雌性。中华斑羚发情时,雄性以下颌抵压在雌性臀部上,并跟随雌性后方走动;嗅闻雌性阴部,嗅闻雌性气味之后,雄性可能会抬起头颅并将上唇卷起,有时伴有舔动作;或用一伸直的前肢踢雌性身体;或将雌性的尾往上叼;交配时雄性后肢站立,前肢抬起夹靠在雌性背部两侧。雌性中华斑羚妊娠期为170-218天,通常只有1胎,雄性和雌性大约在3年左右达到性成熟,寿命可长达22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关于野生中华斑羚种群总数的估计还未有报道,截止2017年,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它们的数量都在下降。2020年,泰国清迈Omkoi野生动物保护区中华斑羚种群数量为73只,其中67只为人工繁殖。

保护级别

2004年,中华斑羚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2016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中华斑羚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中华斑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致危因素

中华斑羚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是:过度捕猎、当地人经常猎杀或诱捕斑羚以获取肉类、毛皮和药品,它们受栖息地丧失的影响不大,在某些地方,与牲畜的竞争可能是一个致危因素。

在中国,中华斑羚经常被当地人猎杀或诱捕,以获取肉类、毛皮和药物,也用于非法商业市场。由于森林破坏和不可持续的牲畜放牧造成的栖息地丧失继续破碎并对斑羚种群产生有害影响。在缅甸北部人们猎杀中华斑羚以获取其毛皮。

保护措施

中国多个自然保护区包含了中国斑羚的栖息地,包括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和云南药山保护区等。

泰国动物园组织(Zoological Parks Organization of Thailand)发起圈养繁殖计划,1993年清迈Omkoi野生动物保护区在其自然栖息地(迁地)外建立了一个中国斑羚保护地,同时,泰国还建立清迈夜间野生动物园(NS)和清迈动物园对中华斑羚进行保护。泰国共有7个自然保护区在包含了中华斑羚的栖息地。

种间关系

中华斑羚的天敌主要为猞猁猞猁属),也是豹(Panthera pardus)和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等大中型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中华斑羚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同域分布的主要伴生动物之一。

主要价值

中医认为中华斑羚角具有镇静退热,明目止血,有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物种区别

中华斑羚曾被认为是喜马拉雅斑羚的亚种,而缅甸斑羚曾被认为是中华斑羚的亚种,它们形态都极为相似,列表以作区别。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0-09

..2024-10-2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11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1

中华斑羚.Wilddocu.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1

缅甸斑羚.wilddocu.2023-05-11

喜马拉雅斑羚.wilddocu.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