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童年》(俄文:Детство),又名《我的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а Горького,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耶维奇·彼什科夫)于1912年至1913年间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13年8月至次年1月陆续发表在《俄罗斯言论报》上,1914年在柏林出版第一个单行本,1928年首次被译介到中国。《童年》(1913)、《在人间》(1916)和《我的大学》(1923)以高尔基的生平经历为基础创作,被称为作者的自传体三部曲,描述其个人的成长和奋斗。
《童年》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马克西姆·高尔基乳名)从3岁父亲去世到11岁走上社会的童年经历,中间经历了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以及母亲的改嫁和病逝,结合儿童视角和成年叙事,生动描绘了其童年的一幕幕场景,展现了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剖析了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劣根性,表明了作者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鲜明意向。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的俄罗斯帝国处于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先是西欧国家在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后国力日上,于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曾为欧洲霸主的俄国。俄国终于从昔日的辉煌中梦醒,于1861年废除了实行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国内的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到了19世纪末,腐朽的沙皇制度依旧困扰着俄罗斯,底层人们生活困苦,饥饿、贫穷等问题不断,整个国家处于革命爆发的前夜。
此后,俄罗斯于1905年爆发了第一次俄国革命,并以失败告终,这促使马克西姆·高尔基决定将其过去的俄罗斯生活写成小说,揭露几个世纪以来俄国人愚昧落后、病态野蛮的劣根性,从改造国民性,推动国家进步。
创作灵感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第一次俄国革命失败后,受到沙皇政府迫害的高尔基流亡意大利。1907年春天,高尔基在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期间邀请列宁在大会工作结束之后,去自己定居的卡普里岛稍事休息,列宁欣然答应。在卡普里时,二人每天出海钓鱼,促膝谈心。马克西姆·高尔基对列宁详细叙述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谈到了他的故乡尼日尼·诺甫戈罗德和伏尔加河,以及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列宁认为,"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的”,并鼓励他完成自传体小说的写作。
1912-1913年,高尔基在卡普里岛完成《童年》的创作。1913年,高尔基回到俄罗斯,于同年8月至次年1月在《俄罗斯言论报》上发表了该小说,于1914年在柏林出版了第一个单行本。
内容情节
阿廖沙·彼什科夫三岁时,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来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卡什林家。母亲的到来立刻引起了同住家中的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因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阿廖沙开始感受到外祖父家充满了仇恨。
外祖父性情暴躁、残忍、古怪,经常殴打谩骂自己的家人,对阿廖沙和萨沙也毫不手软。两位舅舅也非常暴力,经常打骂自己的老婆,雅科夫甚至打死了自己的妻子。阿廖沙的表哥萨沙也坏事做尽,陷害阿廖沙被外祖父打至昏迷,而对此所有人都幸灾乐祸,只有外祖母护着阿廖沙。
由于不堪忍受这样的环境,阿廖沙的母亲离开了家。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外祖母收养的孤儿“小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但两个舅舅因为无聊,强迫“小茨冈”扛着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坟地,他不小心被绊倒,被十字架压住,因失血过多而死。“小茨冈”死后,外祖母成了阿廖沙最喜欢和最依赖的人。晚上睡觉前,外祖母会给他讲各种稀奇古怪的童话和民间故事,阿廖沙听得入了迷。舅舅们终于分了家,家中平静了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为了分外祖父的家产,他们联合起来到外祖父家闹事,还误伤了外祖母,将她的手臂打折。
此后,外祖父又卖掉了房子换了住处,阿廖沙在新房子结识了很多人,有外号为“好事情”的房客,有伪装成马车夫抢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还有奥甫相尼科家的三个孩子。“好事情”是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他对人生有透彻的感悟,经常教导阿廖沙从生活的小细节中悟出人生的道理。阿廖沙和“好事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他还是因为不被身边的人理解,被外祖父赶走了。
这时,走投无路的母亲又回到了外祖父家,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并送他去上学。外祖父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祖父非常生气,将怒气发泄在外祖母身上。
不久后,母亲改嫁,阿廖沙搬去和母亲继父同住。但继父对母亲不好,加上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母亲开始变得漫不经心,愁眉不展,经常发脾气,并对阿廖沙变得冷酷和不公,令阿廖沙心中十分痛苦。阿廖沙因继父打了母亲而跟他拼命,又被送回外祖父家,此时外祖父已全面破产。
阿廖沙读完三年级就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一起在外捡破烂,扯木材。八月,母亲离世,阿廖沙开始了独自流浪的生活。
主要人物
阿廖沙·彼什科夫
阿廖沙既坚强又善良,勇敢而又自信。他善于观察,喜爱读书,在外祖母的影响下,有一颗善恶分明、敢爱敢恨的心。他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会感到难以忍受。母亲的再婚使他变得孤僻,但也增强了他的独立和自信。他不折不挠的意志力帮助自己走过阴暗的童年,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瓦尔瓦拉·瓦西利耶维奇·彼什科娃
阿廖沙的母亲是个充满悲剧性的底层女性,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和隔壁的一名木匠(阿廖沙父亲)结婚,在丈夫去世后回到父亲家居住。由于无法忍受自己两个兄弟对她的嫁妆的争夺,她离开了家,回来后又被父亲逼迫改嫁。再婚后,她的生活并不幸福,几年后便在瓦尔瓦拉生病逝世。
阿库林娜·伊万诺夫娜
阿廖沙的外祖母,善良,勇敢,乐观,充满无私的爱。她给阿廖沙讲了丰富多彩的童话、民间故事,丰富了阿廖沙的精神世界。她无私地爱滋养了阿廖沙,让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卡希林
阿廖沙的外祖父,一名染坊主,年轻时是一位纤夫。他生性乖戾、吝啬,家境的日渐衰败使这个“小老头”变得越来越贪婪、古怪和暴躁。他喜怒无常,甚至冷漠,经常殴打自己的亲人和家中的小孩。
黑暗的社会扭曲了外祖父的性格,但他心中仍有善良的一面,特别是他生病后,开始放下以前的严肃,教起阿廖沙认识字母。在他离世前,他语重心长地教导阿廖沙“一定要自立”,这也帮助阿廖沙养成独立坚强的人格。
米哈伊尔·卡希林
阿廖沙的大舅,自私,暴躁,经常毒打妻子,经常为了争夺家产和弟弟大打出手。他曾为了姐姐的嫁妆,和弟弟一起陷害过姐夫,分家后为了争夺家产,常在酗酒后闹事,父子相残误伤了母亲。
雅科夫·卡希林
阿廖沙的二舅,自私,残暴。他经常为了家产和哥哥大打出手,还打死了自己的妻子。他曾为了姐姐的嫁妆,和哥哥一起陷害过姐夫。
伊万(小茨冈)
阿廖沙外祖母收养的弃儿,善良、勤劳、能干。他能歌善舞,幻想有一副好嗓音。他也是阿廖沙很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被打时,都会伸出胳膊帮他挡。两个舅舅让他搬运沉重的十字架,他被砸倒后因失血过多而死。
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
在阿廖沙外祖父家干了一辈子的染坊工人,为人忠厚老实,经常被阿廖沙两个舅舅欺负,后来因双目失明被解雇,沦落为乞丐。
“好事情”
阿廖沙外祖父家的房客,是个沉默寡言、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对人生有着透彻的理解。他和阿廖沙成了好朋友,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教导他为人的道理。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夫·康斯坦丁诺夫斯基
阿廖沙的继父。脾气暴躁,爱赌博,经常毒打妻子。他和阿廖沙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阿廖沙很严厉。阿廖沙因见到他用脚踢打母亲,拿刀狠狠刺向他,扬言要杀了他。
主题思想
揭露抨击旧俄国痼疾
《童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其最直接的主题,是揭露和抨击旧俄罗斯几世纪以来形成的疾,即俄罗斯愚昧落后、野蛮病态的文化心理积淀,这种被作者称为“俄罗斯式的愚昧”,充斥在外祖父的染坊这方狭小的天地中。
阿廖沙的童年记忆犹如“悲惨的童话”,在他生活的染坊中,人与人之间的弥漫着“炽热的仇恨之雾”,书中父子、兄弟之间为了家产争得头破血流,女人和小孩不断受到暴力对待,“小茨冈”甚至死于舅舅们无聊的恶作剧,而邻里之间也充满了猜忌和仇恨。作者描绘这“铅样沉重”的众生相的背后,是其带着切肤之痛对自身民族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带有唤醒国民的反思精神、改造民族性的目的。
人道主义
马克西姆·高尔基所描述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暴行和丑恶,但当阿廖沙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外祖母用丰富生动的童话和故事,哺育了阿廖沙的灵魂,让他接触到一个始终怀有希望,不放弃追求美好的艺术世界。高尔基借阿廖沙灰暗童年中星星点点的爱和亮光,将沉静的哲思融进残酷的现实中,鼓舞面对苦难的人心存理想,不放弃对生命热爱和珍惜。小说中阿廖沙借艺术得到抚慰,获得了奋斗的动力;高尔基也借他的艺术创作,展现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激励,使严肃、冷峻的文字中留存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艺术特色
片段式回忆
作为传记体作品,《童年》与普通的情节小说不同,它不以情节取胜,没有虚构的故事和线索,而是以作者的生平为基础。因而作者从回忆中截取记忆鲜明、值得回味的一个个片段,再通过主人公的感官和思想进行重现,并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从而使读者产生共鸣。小说以这种严谨的现实主义笔法,将作者童年的苦难和当时俄罗斯小市民阶层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儿童叙事
《童年》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进行了结合。如在描述父亲的死亡时,作者以一个3岁小孩天真的视角进行描述:“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露着牙吓唬我。”儿童视角为小说增加了趣味性,又使描写看起来更加真实。而当以成人的视角补充作者的生活感悟时,又增强了小说的深度和思想性。此外,本书也通过描写阿廖沙童年经历的一次次家的搬迁,反映出底层社会手工业家庭组织的逐步解体。
典型化手法
《童年》不是单纯再现作者的童年经历,更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将本代表个别的形象或材料进行加工,使其具有典型意义。可以说,小说中的角色,都代表了一类人。书中的外祖父是19世纪末20世界初俄罗斯小市民阶层的代表,他身上的愚昧、落后、狭隘、自私、残忍,更是将旧俄国的不良风气集于一身,而外祖母等正面形象,则代表着作者在中世纪看见的人性光辉和创造精神,及其对民族未来抱有的希望。此外,外祖父的染坊也是俄国19世纪末家庭手工业的代表,其最后的破产更是资本主义萌芽背景下,大工业对小型手工业压迫的结果。
作品影响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20世纪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以《童年》开头的自传体三部曲是其重要作品,树立了传记文学的典范,更成为了苏联文学童年叙事的范本。有观点认为,书中引入了一条政治分界线,去掉了童年经历中理想化的部分,推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为代表的快乐的“俄罗斯绅士童年观念”,表明革命前的童年生活是糟糕、堕落的、受虐待的,推广了苏联的意识形态。
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在《西方正典》中将其列入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书目”,是为数不多的入选作品之一。
《童年》最早于1914年在德国柏林以俄文出版,1915年首次被翻译为英文。
1928年,《童年》首次被译介到中国,包含该书的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三部曲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印行量最大的高尔基作品。2020年4月,《童年》列入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作品评价
苏联文艺评论家丘科夫斯语:“《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而且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的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罗莎·卢森堡:“高尔基在那个充满了艰辛、痛苦、侮辱的童年,带着怀疑的动摇不定的感觉,从一处游荡到另一处,直接接触到种种社会渣滓。这个童年饱含着现代无产阶级生活的所有典型特点。只有读过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价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有当代文化修养、天才创作艺术和科学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在这方面,高尔基的个人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
法国《拉罗斯大百科全书》认为,包括《童年》在内的三本高尔基自传体小说是“俄罗斯文学的杰作之一”。
亚美尼亚作家施尔万扎看完《童年》写信给高尔基说说:“依我看来,整个这本书都是俄罗斯人民的,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您看,我并不是俄罗斯人,可是您所描述的一切使我感到那么亲切,犹如在写我们出生的那个民族的生活。请相信我的话,法国的、英国的、任何一个出身于人民或了解人民生活的作家都会这样说的。您的伟大的作品的优点就在于具有这种全人类性。它的另一个优点是那令人神往的生命力。”
衍生作品
1938年,莫斯科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改编电影《我的童年》(Де́тство Го́рького)在苏联上映,该片由穆·顿斯柯依(МаркД онской)执导,甫·奥·马莎里吉诺瓦(Варвара Массалитинова,)、穆·格·特洛亚诺夫斯基(Михаил Трояновский)、耶·阿列克谢也瓦(Елизавета Алексеева,)、阿略莎·梁尔斯基(Алексей Лярский)等领衔主演。1951年,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了该电影。
参考资料
Л.Андреев Неострожные мысли о М.Горьком.infoliolib.2023-05-01
My Childhood.solo.2023-05-0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moe.gov.2023-05-01
Detstvo Gorkogo.IMDb.2023-05-01
我的童年 Детство Горького.豆瓣.202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