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学
戏剧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
所谓的戏剧学,它指的是围绕着戏剧的文本、演出所展开的一系列深入的学科研究。戏剧学专业注重学生扎实的戏剧影视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评论能力的锤炼,涵养学生与戏剧艺术综合性特征相适应的艺术感悟及创造性思维,使其不仅掌握东西方戏剧的历史和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戏剧影视创作的基本过程,也熟悉有关表演、舞台美术、剧目策划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毕业后可在戏剧院团、报刊杂志、电视台、科研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研究、评论、创作、教学、策划、采编、撰稿等工作。
专业发展
学科意义上的“戏剧学”,是20世纪在德国形成的,概括地讲,现代戏剧学的成型和发展即这门学科独立化和体系化的过程。1899年,德国学者罗伯特·普罗尔斯在《关于戏剧学的回答》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戏剧学”这一学术概念。1923年,德国柏林大学(今德国柏林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了戏剧研究所,麦克斯·赫尔曼受聘成为研究所教授,开启了戏剧学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建立独立院系的历史进程。
中国近代的戏剧学研究始于王国维,他的《宋元戏曲考自序》(又称《宋元戏曲史》,1915)以宋元戏曲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戏剧史研究的首部总结性专著。另一位对中国戏剧(戏曲)学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曲学大家吴梅,吴梅的《顾曲麈谈》和《曲学通论》是中国曲学最早的系统性专著,为现代曲学研究搭建了理论架构。他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弥补了王国维的不足。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促使戏曲研究进入第二个繁荣期。随着“剧种”概念的提出,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理论建设开始起步,“戏剧”作为一个总体概念并以“话剧”和“戏曲”两个分支并行的格局也更加清晰,中国戏剧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学科的基本格局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得以逐步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学科边界不断扩展,在谋求新突破方面呈现多元、开放、包容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学科边界也因此不断扩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宗教学、民俗学、文物学等学科被引入戏剧学研究之中,“泛戏剧”观念以及多元交叉的研究方法蔚然成风。
20世纪50年代,中央戏剧学院(1950)、上海戏剧学院(1952)、中国戏曲学院(1950年成立,当时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改制为大学,并改名为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高等院校及中国戏曲研究院(1951)等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加速了戏剧学学科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建设。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文学”学科门类“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了二级学科“戏剧戏曲学”。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作为戏剧与影视学专业下的一个专业,培养目标上,该类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具有戏剧学相关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厚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创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不断获取新知的能力,能够从事相关专业的创作、制作、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符合以上整体建设目标的情况下,各高校在建设目标上往往会有所差异。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以期让学生毕业后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知识要求
与戏剧与影视学的整体要求相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戏剧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要求上要求具有一定的哲学、美学、宗教、文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的基本知识;牢固掌握本专业类的基础知识及其相关理论,并能较好地运用于艺术实践。基本掌握中外戏剧与影视的历史和理论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戏剧学研究与理论写作能力;了解国内外戏剧创作、演出实践和戏剧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动态与行业要求;具有从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能力。
课程体系
戏剧类专业课程框架总体上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戏剧类专业课程体系为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服务,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包括素质培养课程、专业基本知识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构成:公共基础类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公共基础类课程群主要是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群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基础课程,如中外文学史、中外艺术史、世界艺术简史、哲学简史、艺术概论、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各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如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中外电视史、戏剧概论、戏剧理论与批评、戏剧影视作品分析等课程。专业课程群主要包括技术与技能训练课和实践课,如专业技能素质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方法训练、专业实践等课程。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毕业写作
戏剧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可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取学术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创作(展演)、毕业创作总结等多种形式组合完成。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毕业论文(设计)应结合专业理论、个人兴趣、艺术实践等方面,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思考或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类专业也可以提交一部完整的作品或一份创作心得,创作心得应包含对作品的分析、总结、评价和再认识。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该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继续深造,研究生专业有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等。
就业方向
戏剧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在戏剧院团、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出版社、高校、科研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研究、评论、创作、教学、策划、采编、撰稿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师资队伍
戏剧学专业应有一支合格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教学需要确定。各专业开办的准入条件为,专任教师不得少于7人,应有1/3以上的高级职称教师、1/3以上的中级职称教师、1/3以上的有创作实践经历的教师。另可根据行业特色聘请一定数量的实践型师资。50%以上专任教师应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专任教师队伍应建立合理均衡的年龄梯队层次,鼓励必要的行业专家参与指导创作实践。教师团队中应该有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应由在本专业领域教学、研究或创作中经验丰富的资深专任教师担任。
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课程需求进行配置,包括教师队伍、生师比、教学经费、教学信息资源、空间资源和仪器设备等,对教学条件的要求应明确。信息资源建设应与专业建设相匹配,为人才培养服务。对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这些资源与专业教学、研究的匹配情况都应有必要的要求,应有具体措施保证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及其使用效果。应建立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国内外戏剧教育及创作、制作动态,掌控学科前沿。应为戏剧类专业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的教学设施。理论课教学,应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专业技能课教学,应根据专业需要配备排练教室、形体训练教室、声乐教室、化妆教室、服装教室、绘画教室等专业教室。应尽可能设置专门剧场,满足学生进行舞台展示的需要。教学设备设施的最低标准应保障所有需要实习的学生使用空间和设备的时间不得少于实习实践课要求的教学时数;应充分发挥教学的物质平台、技术平台对实践性、创造性十分突出的戏剧类人才培养方式的强有力支撑作用。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B的学校共有2所,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戏剧学专业排名(研究型/应用型),A++档次的学校2所,A+档次的学校3所,学校排名依次为:
参考资料
戏剧学.中国教育在线.2023-05-15
戏剧学.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专业.2023-05-15
戏剧学.阳光高考.2024-04-18
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www.shanghairanking.cn.2024-04-18
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戏剧学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央戏剧学院第一.www.chinaxy.com.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