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近卫军》是苏联作家亚历山大·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最初于1945年在《共青团真理报》和《旗帜》杂志刊登发表。
《青年近卫军》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1942年7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被德国法西斯主义军队占领,当地未及撤退的青年,以共青团员为核心,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组成了“青年近卫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在1943年1月克拉斯诺顿收复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小说分为两部:第一部描写1942年7月德寇进逼克拉斯诺顿城和当地居民撤退时的情景;第二部描写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和区委书记刘季柯夫领导下的“青年近卫军”对敌人展开的一系列斗争。《青年近卫军》通过对青年近卫军组织以及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正规部队对敌斗争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歌颂了伟大的卫国战争,揭露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凶残本性,表明了正义的战争必将胜利。
《青年近卫军》是苏联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也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小说生动地展现了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自1945年出版以来,该小说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并自1945年被译介到中国以来,重印次数多达一百二十多次,成为几代中国读者的共同阅读记忆。前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曾评称,也许他们这些小说家中间,谁也不能像法捷耶夫那样拥有那种深刻而又满怀激情地描写青年一代的奇妙才能,《青年近卫军》这部小说就充分显示了他这种巨大才能的特点。1946年《青年近卫军》获得约瑟夫·斯大林文学一等奖。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本部作品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苏德战场是欧洲的主要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是苏联卫国战争乃至整个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青年近卫军》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这一关键时期,正值斯大林格勒战役最艰难的时刻和决定性阶段,而故事发生的地点正是德军向斯大林格勒进攻的主要供给线上的一个红色顿河城,名为克拉斯诺顿。
作者背景
作者法捷耶夫在卫国战争期间以《真理报》的军事记者多次奔赴前线;1943年,作者本想完成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最后几部,但他接到苏联共青团的任务要创作一些反映共青团地下斗争的小说,此时另一个题材吸引了他,即1942年7月,顿巴斯矿区的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国法西斯主义军队占领。当地的爱国青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成立了“青年近卫军”,并从1942年9月开始展开活动,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然而,在迎接苏联红军反攻胜利的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大部分成员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青年近卫军》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悲惨事实激励着法捷耶夫,加上他自己的革命经历和信仰的支撑,让他决心将这群青年英雄的群像写入他的小说中去,作者经过了大量的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他仔细研究了这支地下队伍的相关文件,并从死者亲属和还活着的队员中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于1945年完成了小说《青年近卫军》并于同年出版。
出版历史
《青年近卫军》存在两个版本。1943年8月,亚历山大·法捷耶夫接受了苏联共青团中央的任务,开始创作一部反映共青团地下斗争的小说。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小说于1944年底基本完成,1945年在报刊上发表,这就是小说的第一版本。
随后,首部《青年近卫军》电影于苏联全国范围内上映。1947年秋季,斯大林在观看了由导演格拉西莫夫根据该小说执导的电影后,发现小说中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不久,在斯大林的指示下,《真理报》于1947年12月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青年近卫军”在小说里和舞台上》的文章。文章在肯定作者成功地再现了克拉斯诺顿的英雄形象的同时,对《青年近卫军》进行了严厉批判,指出了小说中未提及共青团的生活、成长和工作的关键要素,即党和党组织的领导与教育作用,构成小说最严重的问题。此外还有过分渲染苏联红军撤退时的混乱、对苏军将领做了漫画式的描述等缺陷。在小说发表时代,《真理报》是苏共中央机关,代表了苏共中央的声音。与此同时,《文化与生活报》也刊登了《我国舞台上的“青年近卫军”》一文,提出了类似的批评意见。
《真理报》与《文化与生活报》的批评意见完全体现了斯大林的意愿。自1948年起,亚历山大·法捷耶夫着手对《青年近卫军》小说进行修订,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1951年终于完成了新版本的手稿。作者对某些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删减了描写克拉斯诺顿沦陷时苏联各机构人员仓皇撤离的场面,增加了党组织的地下活动、老党员对年轻人的指导教育,以及游击队英勇作战的场面。
内容情节
《青年近卫军》在1945年正式发表,不过后面经历了《“青年近卫军”在小说里和舞台上》一文的影响,作者修改后,于1951年重新发表,之后展示的版本情节是修改后的故事经历。
在小说开篇,描绘了一群姑娘正在河边嬉戏的和平景象,然而突然间,炮声震耳欲聋,敌机轰鸣声此起彼伏,瞬间打破了这份宁静。随着悲剧的发生,人们被迫背井离乡,矿井也被炸毁。在州委的指挥下,开始了疏散工作,并建立了地下组织。此后,以奥列格为核心的青年组织逐渐形成,并在地下区委的领导下,展开了激烈的抗敌斗争。
这个青年组织积极开展各种对敌斗争,包括散发传单、揭露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和谎言、传播中国工农红军坚守莫斯科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攻的消息等。他们还绞死了伪警福明,警告了卖国求荣的叛徒,杀死敌人警卫,解救被俘的红军战士。此外,他们还高插红旗以庆祝十月革命节,鼓舞人们的斗志。
除了这些激烈的抗敌行动外,地下区委还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他们武装袭击敌人,破坏交通运输,炸毁“职业介绍所”,挫败了敌人强迫苏联人民到德国去服苦役的阴谋。这些斗争不仅展示了地下区委和青年组织的勇气和智慧,也充分展示了苏联人民在战争时期的坚强斗志和反抗精神。
在德军占领克拉斯诺顿期间,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离开城市,向地下区委主要负责人刘季柯夫和舒尔迦布置了领导地下革命活动的任务。在逃亡的过程中,共青团员奥列格和部分逃难人群被迫返回城里,他与老党员瓦尔柯携手合作,成功团结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展开地下革命活动。
然而,舒尔迦因轻敌被福明出卖,落入德军之手。在刘季柯夫的帮助下,奥列格组建了“青年近卫军”,从事焚毁职业介绍所、传播苏联红军胜利消息等活动。遗憾的是,德军最终逮捕了部分队员。斯塔霍维奇等三人经不住拷打而叛变,导致大部分队员和刘季柯夫被捕并遭到杀害。
然而,通过老一辈和年轻一代的坚定不移、大义凛然的牺牲,反法西斯战争必胜、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深深地激励着全体人民。1943年2月15日,苏军成功解放了克拉斯诺顿,民众纷纷在烈士墓前敬献花朵,深切缅怀这些勇敢的“青年近卫军”队员们的英勇牺牲。
角色介绍
奥列格
16岁领袖奥列格是青年近卫军的核心,才智高超、人格魅力卓越。青年近卫军遭叛徒出卖几乎全军覆没,奥列格遭受酷刑并在临刑前仍保持超然态度。他是一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奥列格个性内敛,稍显羞涩,偶尔流露出稚嫩的一面,但他在面对问题时却展现出周密的思考和果断的行动,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杰出的组织者。他以谦逊的态度和谨慎的作风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奥列格作为青年近卫军这一组织的发起人、政治委员,在遭受盖世太保的拷问时,始终坚定不移地回答:他一个人领导“青年近卫军”。最终,他英勇就义。
万尼亚
万尼亚是奥列格的亲密战友,人称“诗人”“教授”,总是夹着一本书,才思敏捷。在德军侵袭时,他依然从容镇定,内心充满着理想与激情。被称为“教授”的万尼亚勤奋好学,爱好诗歌创作。他做事严谨认真,是“青年近卫军”的传单与文告起草人。他的才华和勤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万尼亚一被捕就发誓绝不发一声呻吟,始终保持沉默。
乌丽亚
一位美丽而纯洁的姑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勇气。美丽的邬丽亚,面对敌人的刑讯,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党卫队恶棍在她背上刺了一个血淋淋的五角星,但她毫不示弱,忍着剧痛带领大家高唱战歌。乌丽亚内心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即使在战火即将蔓延之际,她仍能平静地在河底摘下百合属并插在头发上。她以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情感激励着同伴们。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她逐渐变得沉稳且严于律己,她的存在使同伴们产生了信心。
柳巴
柳巴是负责联络并担任敌后无线电报务员兼侦察员,金发碧眼能歌善舞活泼可爱的姑娘,为获取情报曾机智地“与狼共舞”,狱中的她面对法西斯主义的酷刑嬉笑怒骂无所畏惧,她从容不迫地唱着她心爱的歌曲,面对刽子手的枪口,选择了饮弹身死。柳巴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勇敢无畏。她不仅智慧与坚强并存,还拥有出色的情报员能力。她的热情和机智使她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舒尔迦
刘季柯夫的副手舒尔迦是一位参加过国内战争的老布尔什维克,舒尔迦在苏联红军撤退时留下来被任命为克拉斯诺顿地区地下党的主要负责人,领导沦陷区的斗争;在此期间,他对一位老战友产生怀疑,相信上级组织推荐的福明(福明实则为敌特分子),舒尔迦还尚未展开工作即被福明出卖。他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勤勤恳恳地奋斗了一生,但是他对老朋友的信任还不足以对一个不可靠的接头地点的信任,这最终导致了他铸成大错并很快被出卖。
作品特点
主题思想
正义精神
《青年近卫军》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础,描述了矿区小城克拉斯诺顿的地下斗争,强烈谴责法西斯主义的残忍和野蛮,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是一部反战、反暴力、反法西斯的文学巨著,赞颂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气概。
小说通过“青年近卫军”组织、克拉斯诺顿地下区委、伏罗希洛夫州游击队和中国工农红军正规部队的对敌斗争,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画卷,歌颂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展现了战争的宏伟规模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表明了正义战争必胜的真理。
英雄主义
在小说《青年近卫军》中,作者描绘了青年近卫军战士与德寇侵略者展开的一系列英勇悲壮的斗争故事,热情地歌颂了苏联人民在艰苦的苏德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同时,作品力求准确地展现以约瑟夫·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在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领导、组织和教育作用。作品深刻地阐述了在战争中,先进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战胜腐朽的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历史规律。
爱国主义
《青年近卫军》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他们坚定的无产阶级生死观上。自他们加入地下组织之日起,便深知自己的生命已属于党、属于全体人民,他们以无畏的决心和信念,承诺如果为了复仇而需要他们的生命,他们一定毫不犹豫地献出它。他们恪守自己的誓言,即使面对死亡,也毫无畏惧地经受住了人生最严峻的考验。
艺术手法
人物塑造
小说中法捷耶夫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青年一代: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揭示其性格特点,如柳巴为了完成侦察任务,采用“交朋友”的方式在敌人内部进行周旋,一个快活大胆 、机智豪爽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奥列格比喻为“小雄鹰”,将邬丽亚比喻为美丽纯洁、色彩非常协调的“”,简单的比拟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作者在刻画坚毅果断、英勇无畏的正面人物时,采用对照的艺术手法,也描绘了许多丑恶、反动的人物形象,如“蟒蛇一般”的德国联邦国防军,强占民房、抢劫东西,作者对此用辛辣的语言揭露敌人黑暗的灵魂、抨击敌人的滔天罪行。作者除了对正、反面人物采用对照的手法,对于同类人物也同样使用,使人物各自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 ,高尚的美丽的显得更加高尚,卑劣的、丑恶的显得更加卑劣丑恶 。
环境描写
法捷耶夫在刻画环境方面,对克拉斯诺顿矿区城市及其住宅、建筑物、机关、学校进行了详尽描绘,生动地描述了屋前的小庭园、街道、以及长满槐树和樱桃树的公园。此外,他还细腻地描绘了苏尔迦和瓦尔柯悲壮就义的暗夜风云,以及东撤人流走着的无边无际的顿聂茨大草原。他甚至在小说中描绘了袭击战俘营的初秋之夜,使环境描写与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心情紧密相连。例如,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力地表达了苏联人生涯的重大转变。
多条线索交汇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使用多条线索展现一个事情的经过,比如苏联全民卫国战争的画面作者是用四条线索——“青年近卫军”、地下党、游击队、苏联红军来表现的。这四条线索由于党的领导、战斗的配合、主人公之间的联系而成为一个整体,交织进行。通过这些线索的贯通,作者将事件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的展现出来,比如党的领导人地下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和克拉斯诺顿地下区委书记刘季柯夫,都被描写得很鲜明、具体。通过这些线索,作者强调说明了党的领导作用,也侧面体现了小说的基本思想。
历史与艺术结合
尽管该小说以事实为基础,但亚历山大·法捷耶夫明确指出:他创作的是小说,而非历史。这部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部分内容严格遵循事实,甚至细致入微,但也有作者的想象和虚构,以及作者个人和他那一代年轻人曾经的经历和感受。这些元素在感人的回忆和作者的抒情插话中表现尤为明显。作者以其一贯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上一切美好事物的珍视,满怀激情地塑造了他所向往的新人。
小说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是作者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英雄人物是理想的,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小说中展现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美与丑的鲜明对比,但这些对比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并不显得牵强附会。这一切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作品影响
俄国影响
《青年近卫军》自1946年出版问世至1949年的四年间,作者收到了多达一万八千封赞扬信。在出版后,经过修订的版本至今已发行了超过一百五十版,充分展现了其持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了给予该作品肯定与赞扬,亚历山大·法捷耶夫逝世后安葬在莫斯科新处女陵园,在其墓碑上有一组《青年近卫军》人物浮雕。
中国影响
在1947年和1951年,叶水夫先生根据《青年近卫军》的两个不同版本将其翻译为中文。
1977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青年近卫军》,就是改编自该小说《青年近卫军》并由华三川绘画的,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在1995年,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刘白羽、叶水夫主编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文学选》中,《青年近卫军》被选录,这足以证明中国杰出的作家和翻译家们对《青年近卫军》在世界文学史册中崇高地位的认可。
直至2007年,新版本的《青年近卫军》仍在中国境内发行,总发行量达到几十万册。在改革开放之前,学术界对《青年近卫军》持肯定态度,认为该作品对中国民众的思想教育作用深远且持久,此外,亚历山大·法捷耶夫的文学评论也是中国文学工作者的学习典范。在艺术层面,《青年近卫军》达到了相应的高度,人物塑造深入且丰富地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使其形象更为饱满、生动。
荣誉奖项
《青年近卫军》小说于1945年出版后,受到苏联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次年获得“苏联国家奖”。
由于约瑟夫·斯大林阅读并肯定了《青年近卫军》这部小说,所以小说就于当年(1946年)获得斯大林文学一等奖。
作品评价
作家王蒙:《青年近卫军》这部小说中,亚历山大·法捷耶夫把苏联青年的精神世界写得如此深刻细腻、美好迷人。他视法捷耶夫此书为圭、为经典、为心灵密码与赞美诗,反复阅读背诵,泪流满面。经法捷耶夫的手,哪怕有教条主义味道的文思,也能被法捷耶夫的博大才华与生活化、艺术化的文学激情以及高超的文学手段、深厚的俄罗斯文学传统所深化和激活。法捷耶夫的笔触能够化呆板为神奇,化条条框框为百分之百的感悟与生动。
苏联作协的康斯坦丁·西蒙诺夫评:《青年近卫军》的第一版本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受到它所受到的那种批评,还批评新版本把愿望当作现实,认为第一版本具有较大的内容完整性,更符合最初的意图。
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评:也许,他们这些小说家中间,谁也不能像法捷耶夫那样拥有那种深刻而又满怀激情地描写青年一代的奇妙才能。《青年近卫军》这部小说就充分显示了他这种巨大才能的特点。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
《青年近卫军》是怎样炼成的?.今日头条.2023-04-28
乌克兰局势剧变,重读《青年近卫军》了解八十年前的那段历史.今日头条.2023-04-28
王蒙:文学共享最情深.光明网.2023-04-28
青年近卫军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1949).豆瓣电影.2023-11-12
青年近卫军(上).豆瓣读书.2023-11-12
弗朗兹和波连娜 Франц + Полина (2006).豆瓣电影.2023-11-12
车臣-青年近卫军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11-12
青年近卫军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