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属于基础医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00101K,一般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基础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等,涉及生物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进行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基础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大的发展潜能,能在高等医学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能在医药卫生领域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专业人才。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升学,或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科研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可以从事科研人员、化验/检验科医师、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医疗管理人员等工作。
专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确定的专业类型中,尚无“基础医学”这一专业类别。1977年,北京医学院最早在国内试办基础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学制五年,1980—1985年六个年级学制六年,后恢复到五年。
1986年国家教委高教二司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审议稿)》中,“基础医学”和“药学”专业放置于基础医学类专业。1996年国家教委建立第四批“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确定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学校为首批基地,可试办本—硕(博)连读七~十年制教育。之后,华西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院校相继开设基础医学专业,主体学制仍为五年。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基础医学专业属基础医学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00101*。2012年,在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中,基础医学专业代码变更为100101K。2018年,在教育部发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医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中,基础医学类专业由基础医学专业与生物医学专业、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组成,其中基础医学专业代码为100101K,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学制五年。此后在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2022年版、2024年版中,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科门类和学科代码,保持了2020版的规定,未做改变。
培养标准
学制学位
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大的发展潜能,能在高等医学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能在医药卫生领域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专业人才。
知识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需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基础;掌握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掌握基础医学的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实践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医学科研能力,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各种实验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阅读、分析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及其科学意义,具备初步的信息获取、分析、应用和管理能力;具有基础医学基本的教学能力,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常用的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阅读和翻译英文专业文献,以及较强的英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计划在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重视相对完整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倡导采用横向或纵向整合的课程计划,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合理综合,优化课程体系,主要包含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基础医学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不少于1学年的毕业实习,包括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确保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临床医学课程计划中临床实习不少于3个月,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临床知识和技能。
学校必须将科学研究训练作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在课程计划中应当把科研训练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倡导本专业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早期进入实验室。要求各高校建立导师制,通过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为本专业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以及实验室平台。科研训练必须有合理的考核机制,包括毕业实习的科研实践,必须要有文献学习与课题选题、实验研究、中期报告、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等评价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撰写和发表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区域和全国的大学生科研竞赛活动。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升学及出国深造,其考研方向为基础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神经科学、免疫学、内科学等。
就业方向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科研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可从事科研人员、化验/检验科医师、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区县级及以下机关、地市级机关)、医疗管理人员、内科医生、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工作。
师资队伍
基础医学教师数量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满足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医科教学人员与非医科教学人员、全职与兼职教师、教师职务及学位比例等;本专业的本科生导师需具有独立主持科研项目和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各高校必须提供条件使教师可有效履行教师职责,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及服务职能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使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调整的意义;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师资交流应包括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学科领域间以及校际和国际交流,特别强调医学院内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教学条件
基础医学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首先需要各类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学习)室、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临床示教室、临床模拟技能实验室及设备、教学考核设施、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设施和互联网接入、文体活动场。有足够的供师生教学活动使用的基础设施,以确保教育计划得以完成;使用先进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医学实验教学及技能训练的完成;必须有足够的基础医学研究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提供保障。
须有科研训练基地,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必须拥有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获得信息,进行自学和从事研究。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时间为2024年5月4日
专业排名
2023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A的学校共有2所,B+的学校共有8所。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基础医学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3所,A+档次的学校1所,A档次的学校4所,B++档次的学校3所。
中国科学教育评价网2024-2025年基础医学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2所,等级4★的学校3所。
参考资料
Basic Medicine/基础医学.福建医科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24-05-11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11
基础医学-院校开设.阳光高考.2023-05-08
基础医学.阳光高考.2024-05-11
基础医学.中国教育在线.2023-04-28
信息名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已失效).教育部网站.2024-05-06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4-05-06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福建省教育厅.2024-05-06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4-05-04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4-05-07
基础医学.中国教育在线.2024-05-05
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软科.2024-05-06
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基础医学专业排名(研究型),北京大学第一.校友会.2024-05-08
2024-2025年基础医学专业排名_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国科教评价网.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