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鲉属(学名:Inimicus japonicus),别名老虎鱼、鬼鲉、石头鱼等,隶属于鲉科鬼鲉属。日本鬼鲉体较长,一般在150-200毫米,体重480克左右,光滑无鳞呈黑褐色,散布斑纹和斑点前部粗大,头中长宽大稍扁平,眼小而圆,眼间距宽而深凹,吻长大宽圆,上下颌及梨骨有牙齿,颚骨无齿,舌宽厚,鳃孔宽大,假鳃发达,无鼻棘;体腔大,腹膜白色,椎骨27-29节,无鳔,鳍黑褐色常具斑纹,胸鳍宽大,鳍棘和头部棘突具毒腺;尾鳍长且呈圆形,鳍长约等于体高,散布斑点。
日本鬼鲉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太平洋中部和北部,中国、日本、朝鲜沿海均有分布。日本鬼鲉多栖息于海域沿岸或海岛附近沙泥或石砾底质中,是一种近海底栖鱼类,具有较强的伪装能力。其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甲壳亚门和鱼类等。其采用体外受精的生殖类型,繁殖季在4-6月,自然条件下生长缓慢。
日本鬼鲉具有经济价值,其肉质细嫩,适宜烹成美味的菜肴。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日本鬼鲉体较长,一般在150-200毫米,体重在480克左右,光滑无鳞呈黑褐色,散布斑纹和斑点前部粗大。
头中长宽大稍扁平,眼小而圆,上缘高凸,眼球上方高达头背缘,距离吻端和鳃盖后缘大约相等,眼间距宽而深凹,吻长大宽圆,约比眼径长一倍,吻背缘高凸,鼻孔每侧两个且距离较远,前鼻孔相对于眼距离吻端更近,后鼻孔则相反,口中大上位,口裂前端高于头侧中点水平线,呈70度斜裂,舌整体宽厚,前端扁尖,鳃孔宽大,前下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端具卷孔,鳃盖膜分离与峡部相连,鳃盖骨具皮瓣,上有2个弱棘𩽾𩾌,假鳃发达,无鼻棘,7个鳃盖条其中第一条细小,第二条基部平扁扩大,头腹缘凹弧形。
体腔大,背缘和腹缘斜弧形,腹膜白色,无鳔,外肌带宽大,腹鳍基底处体最高,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棘前上方,鳍棘部长约为鳍条部3倍,后端伸达尾鳍基底,前3鳍棘的鳍棘膜浅凹,鳍棘发达仅端部露出,与后部鳍棘膜深裂的鳍棘间距较大,后部鳍棘短小不明显,第一至第三鳍条最长,最后鳍条鳍膜连于尾柄,鳍黑褐色常具斑纹。臀鳍起点位于背鳍第十四鳍棘下方,鳍棘短小,第二鳍棘略长于第一鳍棘,第四至第七鳍条最长,鳍条末端伸达尾鳍基底,末端鳍条鳍膜连于尾柄。胸鳍宽大圆形,基底下端位于眼后缘下方,后端可至臀鳍上方,下方有指状散布鳍条,上部具分支或不分枝鳍条,第三、四鳍条最长,幼体中第一鳍条呈丝状。腹鳍胸位,后端伸至肛门,第五鳍条最长且鳍膜连于体壁,鳍棘和头部棘突具毒腺。尾部向后渐细小,尾柄低长,尾鳍长且呈圆形,鳍长约等于体高,散布斑点。
内部结构
颅骨均被皮膜所盖,眶前骨中大,眶下骨仅有4块,第一眶下骨短小呈菱形,第二眶下骨前部狭小,后部较宽;侧筛骨、额骨、顶骨光滑;下颌上包于上颌前方,前端有一个向下的骨突,上颌前端凹入后端宽圆,下颌骨不伸达眼前缘,上下颌及犁骨有绒毛状牙群,腭骨无牙。胃呈椭圆形,肠盘曲两下,仅约等于体长,肝有两叶,椎骨有27-29节。
分布栖息
日本鬼鲉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太平洋中部和北部,中国、日本、朝鲜沿海均有分布。其多栖息于海域沿岸或海岛附近10-200米深度的沙泥或石砾底质中,是一种近海底栖鱼类,具有较强的伪装能力。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日本鬼鲉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虾、线虫和小鱼等。其时常埋藏身体于沙石质中而不容易被猎物发现,安静等待时机到来然后快速捕捉经过的甲壳亚门和鱼类。其饮食习惯是随生长状态而变化的,体长较短者食用鰕虎科鱼类,超过18厘米还食用其他鱼类。
日本鬼鲉的仔鱼和稚鱼主要在白天进行摄食活动,摄食强度的高峰时间在10∶00-14∶00,夜晚时段基本不摄食;幼鱼期完全营底栖匍匐生活,其摄食节律显著改变,以夜间摄食为主,据报道存在摄食高峰期。其爬行和觅食行为都使用到位于胸鳍下部散布的指状鳍条,行动并不灵敏而且活动范围极为有限,不能远距离洄游。
攻击行为
日本鬼鲉具有攻击性,会主动展开毒棘刺伤正接近它的动物。
生长繁殖
每年的4月中旬到6月下旬是日本鬼鲉的繁殖季节,生殖类型为体外受精,卵巢在接近产卵期时呈长方形,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其绝对繁殖力约为30万-40万粒。自然条件下由于水温和食物的影响其生长缓慢,3日龄胸鳍支鳍骨原基形成,胸鳍膜比头部大,边缘出现3-5个黑色素;4日龄胸鳍鳍条出现,其余各鳍均以鳍褶形式存在;6日龄尾鳍原基出现,胸鳍明显发育,出现鳍条,鳍条边缘的9个缺刻均有一小块黑色素;8日龄尾鳍发育伴随脊索末端的弯曲;18日龄腹鳍喉位腰带原基出现并迅速发育;20日龄后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腰带和腹鳍,随后迅速发育并完成硬骨化,尾鳍支鳍骨出现,出现软骨质的尾上骨和腹鳍,扇状胸鳍上出现鲜艳金黄色斑纹。发育过程中存在两次死亡高峰期,即尾鳍的快速发育阶段和骨骼的快速钙化阶段。
人工饲养
从市场上选购健康、活力好、无外伤的野生日本鬼鲉成鱼作为亲鱼。暂养数天后,挑选同等数量的肚子膨大柔软,体重合格的雌雄鱼,催产激素注射胸鳍基部。受精卵用聚维酮碘消毒后用清洁海水充分清洗,静水分离好坏受精卵,将上层优质受精卵采用水泥育苗池孵化,虹吸法吸出死卵。仔鱼前期选择合适的培育密度采用加水培育。仔鱼后期(6-11日龄)、稚鱼期(12-23日龄)、幼鱼期(24日龄后)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水量逐渐增多,充气量逐渐加大,培育密度逐渐减少,每天吸污一或两次,培育池水温保持在21-22℃。
日常管理还包括饵料培养使用和病害防治,2日龄前不投饵,3-20日龄投喂轮虫,2-20日龄育苗池中加入小球藻,12-30日龄投喂卤虫属无节幼体,18日龄开始驯化投喂海水鱼类专用饲料,采用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将山楂、麦芽、枸杞等中草药混合加水熬制浓缩,生物饵料浸泡一定时间达到预防效果;发现疾病后则药浴和药饵相结合治疗。
物种价值
日本鬼鲉肉质细嫩,味道十分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19
Inimicus japonicus (Cuvier, 1829).col.2024-11-05
Inimicus japonicus.fishbase.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