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以提升公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的文化建设过程,国家和社会利用媒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 科学普及是社会教育。

2003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一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中国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此后中国科协每年都组织中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中国开展科普日活动,6月29日被定为全国科普日;后定为每年9月第三个公休日。

概论

科学普及是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一项公益事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原始状态的科普现象在古代就已存在,包括专门化的技术知识交流,如冶炼等、经验性的知识传播,如用火等和理论化的科学知识普及,如天文学、几何学、力学等三种形态。

作为大规模社会历史现象出现的科普活动,通常指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的科学普及。科学普及把科技创新产生的新知识、理论和方法,通过改造生产工具、技术等物的要素转变为生产力;将新知识新思想变成公众所能理解并接受的大众知识和大众文化,并不断促进人类知识的继承、积累和交流。

科学普及面对群众和科技工作者分别进行一般性科普和深度科普,在广大群众中作为“启蒙科学”来觉悟思想、增长知识,在科技专家中作为“边缘科学”“交叉科学”来沟通信息、增进发展。现代科普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学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介绍各个学科领域里的新成就和新的科研方法。

发展历程

革命战争时期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知识、文化普及工作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相结合,对老区普通民众进行科学普及。

1940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自然科学学术研究团体“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时通过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宣言》,其明确规定,要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此后,陕甘宁边区的科普活动逐渐开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三条指出:“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上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组织和第一个科学技术普及组织,分别是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完成,标志着中国的科技事业走向以科技政策为指导的有计划的发展阶段。

1958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合并成立中国科协,基本任务包括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科学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强调“必须大力做好科普工作”。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科普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6年,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科技资源。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为科普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003年6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一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了科普活动,并设立了全国科普日。后定为每年9月第三个公休日。

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将科学普及与创新文化作为一个专题,明确提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

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上升为国家行动。同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同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等成立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国务院分管领导同志每年听取工作汇报,研究促进纲要实施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在国家重大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建设目标。

201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印发。

2021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推动设立科普专业,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

2021年12月9日,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行了一堂太空科普课。

科普机构

科学普及局

1949年11月1日,科学普及局成立,是专门负责科学普及的行政机构,管理中国的科学普及运动,将科普工作纳入国家行政统一管理的范畴,将主要由社会团体来组织和推动、具有较强自发性属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向新的发展模式。科学普及局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建设;二是指导各行业科普工作开展;三是开展典型实验并进行推广;四是为配合典型实验和各地科普工作制作资料、器材。1949—1950年间,中国主要城市共举办规模较大的展览58次,在农村中以巡回方式举办的规模较大的展览会7次。据其中40次的统计,参观人数达476万余人次;各地报纸共设立43个科学副刊,包括农业、卫生、工程和综合自然科学等,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出版通俗科学读物208种、通俗科学期刊14种,占中国出版期刊总数396种的3.5%。受科普工作的特性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普及局最终与文物局合并。

中国科普研究所

1980年,中国科普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唯一从事科技传播和科普理论研究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致力于科学大众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直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处的支撑单位。下设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室、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国际合作处等机构;内设中国科学探索中心、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科普监测与评估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担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工作;编辑出版《科普研究》《科普创作评论》《科学故事会》期刊,定期发布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和《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先后与国际公众科技传播组织(PCST)、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际多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由中国科联和中国科普合并成立,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由中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由同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下一级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中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团体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学术交流,参与科学论证与咨询服务,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等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素质。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普服务中心

2023年6月,中国科研院所首家专门从事科技传播和科普研究的实体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普服务中心成立,与省科协、省妇联、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推动山东省科普事业发展;截至2023年,山东省农科院实施科普“十个一”行动,获批“第一批中国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山东省首批9个科普工作室。结合“三个突破”战略开展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将三个示范县的科技示范园打造为农业科普园,建设了24处特色产业科普基地,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传播形式,创作“解密农科院”系列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达430万次,线上直播课堂点击量累计近1400万。

科普立法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

2009年,《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颁布实施。

2022年2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科普日

2003年6月29日,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一周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科普活动,并设立了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普日后定为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科普日活动包括展览、讲座、互动体验活动等,重点关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社会热点科技问题。

2021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区活动和北京科学中心区活动组成,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联合举办。活动包括自立自强建新功、科普科创立伟业、生态文明创未来3大板块的展览展示和“与公众面对面”科技志愿活动等。通过互动展品、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现党领导下的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历程;北京科学嘉年华设立首都科普联合行动、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北京云端嘉年华等四大板块,有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等活动。

2022年全国科普日主题为: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主要有北京主场活动、部委主场活动、省级主场活动、系列联合行动、“云上科普日”活动和特别参与单位专项科普活动。围绕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核科普等领域,动员学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普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增强公众意识;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签署全面战略协议的清华大学中国石化等单位,聚焦科学与艺术、清洁能源等主题,组织开展学术讲座、博物馆沙龙、重点实验室开放等专项科普活动,为公众提特色科普活动;发挥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科技馆以及流动科技馆等科普阵地作用,开展研学体验、科学教育等活动,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促进公众对科学价值的认同。

科普场馆

截至2021年,中国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677个,其中科技馆661个,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016个。

科技馆

博物馆

科普宣传

中国科普网

中国科普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科普时报社运营,是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平台;涵盖科普资讯、谣言粉碎机、科普视频等栏目,实现科普与科技热点、民众生活紧密结合,实现专家、科普从业人员与读者的互动升级,综合发挥移动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平台优势,实现科普传播内容的全面涵盖。

科普时报

《科普时报》创办于2017年9月,是以中国科普网、青少年科普库等为主体的科普全媒体平台,举办百万《科普时报》进社区、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等品牌活动,被评为“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获“2018年科技传播奖优秀团体奖”。

青少年科普库

青少年科普库首创青少年科普资讯分类体系,实现2个技术创新和3个应用创新。2个技术创新:一是借鉴资讯库的构建模式实现特有的科普资讯分类体系,形成综合分类打标的技术方法;二是依据科普库内容的特点,将模型自动标识、规则和人工标注三种技术手段结合。3个应用创新:一是形成报社特有的全媒体青少年科普资讯数据库、二是实现精准内容推送、三是实现数据资讯融合。

科普活动

科普日

2003年6月29日,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一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了科普活动,并设立了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普日后定为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科普日活动包括展览、讲座、互动体验活动等,重点关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社会热点科技问题。

2021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区活动和北京科学中心区活动组成,由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联合举办。活动包括自立自强建新功、科普科创立伟业、生态文明创未来3大板块的展览展示和“与公众面对面”科技志愿活动等。通过互动展品、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现党领导下的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历程;北京科学嘉年华设立首都科普联合行动、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北京云端嘉年华等四大板块,有展览展示、互动体验等活动。

2022年全国科普日主题为: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主要有北京主场活动、部委主场活动、省级主场活动、系列联合行动、“云上科普日”活动和特别参与单位专项科普活动。围绕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核科普等领域,动员学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普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增强公众意识;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签署全面战略协议的清华大学中国石化等单位,聚焦科学与艺术、清洁能源等主题,组织开展学术讲座、博物馆沙龙、重点实验室开放等专项科普活动,为公众提特色科普活动;发挥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科技馆以及流动科技馆等科普阵地作用,开展研学体验、科学教育等活动,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促进公众对科学价值的认同。

科普日活动

科技活动周

2023年的科技活动周由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主题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主要内容有突出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宣传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宣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各类科技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科协要共同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开展面向公众的特色科技活动,组织开展金融科技周、农业科技周等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社区农村、中小学校等地方。

科普展览

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馆推出科普展览活动,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科普展,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指导,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主办,浙江天合航天发展基金会支持,包含星海之路、探索之心等10余个主题场景,30余个展项;有“五一”国际劳动节系列教育活动、“科学狂欢节”板块活动、中科馆大讲堂、,“鼓韵悠扬 乐振长安——‘非遗+科技’体验活动”等活动。

科技下乡

2022年,陕西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咸阳市淳化县启动,省科技厅联合咸阳市科技局参加启动仪式并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系列活动。组织了科技特派员现场技术咨询和赠书活动,由陕西省科普志愿者开展科普活动,来自西北大学化未来科普实验室的老师以《生活中的化学》为题,以实验的方式为群众讲述不同塑料的区分和软硬水的识别;来自西安市红会医院的医生以老年人常见病“骨质疏松症”为切入,讲述生活中如何正确预防并治疗该疾病;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学队队员让群众现场体验测量仪等测绘仪器,讲述科学测绘的奥秘。

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面向公众,中小学生作为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对象。 通过设立科技节促进科技普及和科技创新,推动科普教育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建立以博物馆为中心的科普教育网络;开展面对中小学生科技类竞赛活动,推广科普阅读。

开展科普阅读要培养青少年读者群体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加强新媒体传播,将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的科普资源,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推广,加大科普知识的权威发布力度;引进优质科普读物,提高中国科普读物的质量,增加青少年的兴趣。

科普教育基地是各级各地科协、学会(协会、研究会)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等社会公共场所;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农村等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科技园区、展览馆等及其他向公众开放的具备科普展教功能的机构、场所或设施等。

参考资料

学习时报丨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1

全国科普日 | 学习知识,科学生活!.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1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理论网.2023-06-21

重大科普活动.新华网.2023-06-23

张秀华:《科普法》修订意义重大.中国评论新闻网.2023-06-21

科普教育基地在消除科普误区中的认识.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2023-0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政策解读.济宁市人民政府.2023-06-21

普及科学,为创新培植肥沃土壤.中国日报网.2023-06-21

加强科学普及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厚植土壤.中国网.2023-06-21

加强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 我国推动设立科普专业.中国科普网.2023-06-21

新中国第一个科普行政机构探析.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3

本所概况.中国科普研究所.2023-06-2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3-06-23

首家全国科研院所科普实体机构在山东济南成立.新华网山东频道.2023-06-23

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023-06-21

填补科普立法空白!《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3月1日起实施.中国科普网.2023-06-21

感受科普盛宴 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中国科普网.2023-06-24

中国科协等18部门关于举办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中国科普网.2023-06-24

全国科普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1677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6-23

二〇二一年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1677个.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2023-06-23

关于我们.中国科学技术馆.2023-06-23

关于我们.上海科技馆.2023-06-23

场馆介绍.浙江省科技馆.2023-06-23

江西省科学技术馆场馆介绍.江西省科学技术馆.2023-06-23

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简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2023-06-23

所(园)简介.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2023-06-23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中国科普博览.2023-06-23

中国科学院 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23-06-23

关于我们.中国科普网.2023-06-24

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通知.湖南省科学技术厅.2023-06-24

科普活动精彩纷呈,这个“ 五一” 假期来中国科技馆!.中国科普网.2023-06-24

陕西省市科技部门组织开展2022年科技下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3-06-24

科普教育,如何在活动中寓“ 科” 于乐‒‒ 国外科普教育发展的启示(下).中国科普网.2023-06-23

专家呼吁:全民阅读切不可忽视科学普及.中国日报网.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