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的资产,是国家银行的负债。广义的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后的余额,即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狭义的超额准备金是指在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超额准备金是银行用来进行投资、贷款、清偿债务和提取业务周转资金的准备资产。超额准备金是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指标,直接影响社会信用总量。超额准备金的额度变化受到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影响。反过来超额准备金额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运营决策以及国家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超额准备金的产生
了解超额准备金,首先要从存款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入手。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需对其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性及收益性进行综合考量,因此需要对其吸收的存款按照比例持有若干准备金,以应对客户提款和往来资金清算的需要。存款准备金就是存款性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还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向国家银行缴纳部分资金,以接受有关监管和考核,这部分资金就是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就是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由于实际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之间存在一定差额,因此就产生了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就是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准备金额度的变化首先受到法定准备金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的公式
超额准备金的计算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公式一、超额准备金=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金
公式二、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存款总额
实际准备金大于法定准备金时,则超额准备金为正数
实际准备金小于法定准备金时,则超额准备金为负数。(须在下一计算期内补足)
超额准备金的内容
超额准备金一般包括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借入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在准备金不足的情况下,向其他机构借入的货币资金;非借入准备金又称自有准备金,是超额准备金中扣除借入准备金的部分。
超额准备金的管理
从商业银行角度而言,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可用头寸,是银行用来进行投资、贷款、清偿债务和提取业务周转资金的准备资产。其作用主要有三:1. 作为银行间票据差额的清算;2. 用于兑付不可预料的现金提存;3.有利的贷款或投资机会。从超额准备金的由来可知,其额度变化是由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数量及法定准备金决定的,因此超额准备金的增加意味着银行吸收存款的增加,同时意味着其可放贷资金额度的增加。超额准备金的额度管理是对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大考验。这部分资金的运用和管理需要同时兼顾应对大额提款和潜在利息损失的考量。
从国家银行角度而言,超额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指标,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远期中介指标之间的金融变量,具有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首先超额准备金额度的变动情况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测估之下,也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其进行调整,同时,由于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共同构成了基础货币,因此,央行通过对准备金的调整可以改变基础货币,进而改变货币供应量。但由于超额准备金决定了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其额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银行的经营安排和放贷情况,并不能完全由国家银行控制。
影响超额准备金的因素
影响超额准备金的因素-从商业银行角度
从商业银行的经营角度出发,超额准备金是用来进行投资、贷款、清偿债务和提取业务周转资金的准备资产。资产对应着负债,从而衍生出资金运用的收益和成本。因此,理论上,超额准备金的数额取决于银行资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其最理想的规模就是这部分资金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是相等的状态下。成本就是商业银行由于保有超额准备金而丧失可能获得的利润;收益就是商业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从而从中国人民银行获得的按照超额准备金利率计算的部分利息收益,以及因要补足短缺的准备金而产生的资金借贷成本。因此影响超额准备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水平。市场利率上升,意味着资金的运用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银行会增加放贷额度,降低保有超额准备金额度;同理,利率下降,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会取决于贷款收益和持有超额准备金收益之间之大者,利率下降,潜在收益下降,因此,银行会保有或增加超额准备金。进一步延伸到银行借贷成本方面,当银行出现资金短缺,其融入资金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会导致其保有超额准备金额度的预期增加,反之,如果其从国家银行容易获得贷款、同业资金充裕或同业拆借利率平稳,则超额准备金会降低。
二、经济周期。当处于经济周期的上行阶段,投资回报预期增强,企业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信贷发放增加,导致超额准备金下降;反之,经济下行阶段,回报预期降低,投资机会减少,超额准备金增加。
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告示作用。当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降低,货币政策趋向扩张,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收益下降,从而导致超额准备金减少;反之,货币政策趋向紧缩时,国家银行会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或者再贴现率。超额准备金增加。
四、存款波动和贷款变动。超额准备金额度管理还需要考量以下两方面的因素:1. 存款波动。从银行资产负债表角度理解,客户存款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负债。在存款大额流出的预期下,商业银行需要留有足够超额准备金,以避免在此情况下因为要动用其他资产兑付提款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和收益减少。2. 贷款变动。贷款的回收和发放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贷款的使用范围。如贷款的对象非本行客户或客户获得存款后进行对外行的支付,则会导致超额准备金的下降,同理,在贷款回收时,上述情况的回款会导致本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
影响超额准备金的因素-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的供给与需求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及存款准备金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超额准备金额度。超额准备金的供给,就是导致超额准备金余额的增加,此为货币政策的扩张迹象;超额准备金的需求,就是导致超额准备金余额的减少,此为货币政策的紧缩迹象。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而言,影响超额准备金变化的因素既可以来自资产方也可以来自于负债方,如果负债方科目余额上升,则超额准备金下降;如果资产方科目余额上升,则超额准备金上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法定存款准备金。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存入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作为实际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差额的超额准备金余额下降。反之,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超额准备金上升。
2. 流通中的现金。当商业银行吸收现金存款增加时,流通中的现金余额下降,库存现金余额上升。银行将超额的库存现金上交国家银行,使得超额准备金增加。反之,商业银行出现客户提现,库存现金减少,超额准备金减少。
3. 政府存款。当商业银行的客户缴纳税款时候,政府存款余额增加,超额准备金余额下降。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客户缴纳税款导致客户银行存款/银行负债减少,进而导致实际准备金减少, 法定准备金不变的情况下,超额准备金余额随之减少。
4. 中央银行票据。中国人民银行采取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方法来回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即商业银行付出货币购买央行票据,此时,央行票据余额上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余额下降;当央票到期时,央票余额下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余额上升。
5. 外汇储备。现行的结售汇制度下,当央行的外汇储备上升时,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会导致超额准备金增加;外汇储备下降,超额准备金减少。
6. 国债券资产。原理同外汇储备,当央行买入公债,货币供应量增加,超额储备金增加;反之,卖出国债,超额准备金减少。
7. 再贴现。可理解为商业银行以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合格票据为抵押,向中国人民银行融入货币。再贴现率就是商业银行向国家银行借款的成本。再贴现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借款成本降低,则再贴现额增加,央行买入票据增加,向市场投放的货币量增加,进而超额准备金增加;反之,再贴现减少,则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超额准备金减少。
超额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保有的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超额准备金率,其变动主要由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决定,受到法定准备金率变化的制约,是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之一。在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影响到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当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时,超额准备金率上升,意味着其可以发放贷款的额度减少,也就是创造信用货币减少,货币乘数变小。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降低;反之,当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时,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超额准备金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增强。
198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各类存款金融机构,实行了支付准备金制度,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备付金存款和库存现金之和,占其存款比例要保持在5% - 7% 的幅度以内。
超额准备金利率
超额准备金利率,是国家银行对超额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所执行的利率。超额准备金利率是利率走廊的下限。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央行,我国央行对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所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支付利息。中央银行通过对超额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引导市场利率走向。
现行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为0.35%,自2020年4月7日起执行,是继2008年调整后12年以来的首次下调。
参考资料
什么是超额存款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2023-04-07
超额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2023-04-07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4月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并下调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国人民银行.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