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定慧寺

定慧寺

定慧寺,位于惟大埔新市镇。从大埔火车站乘车至马窝村,在御峰豪园侧可见定慧寺。该寺所在昔日环境幽深、风景雅致。于九十年代迅速发展,大型住宅群嵋而起,定慧寺遂置身于大厦楼房中,相互映衬,更觉古朴庄严。

简介

兰若增秀

定慧寺首任住持为增秀和尚。增公俗姓黄氏,光绪九年生於广东开平县,二岁立志出家,在肇庆七星岩大觉寺由幢辉大师剃度。是年十二月庆云寺开坛传戒,增公遂返鼎湖受具足大戒於聪化和尚座下,为比丘戒弟子。增公後随湛芬法师北上先後往江天禅寺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参禅,艰苦修持。後转往上海华严大学,听月霞法师讲《大般若经》 ,同学中有粤僧海仁、远参法师。两年後,增公回粤驻锡大觉寺及返鼎湖庆云寺任知客。曾两度挺身免大觉寺被封闭甚至沦为食肆;又发狮子吼,率庆云寺僧,保寺安民,力拒贼党於山下。

增公三十八岁再辞鼎湖各职,到香港新界凌云寺净修,极得妙参大师崇敬,广结佛缘。有李葆葵三太与刘四姑等,常到凌云寺礼佛,得承增公法雨,无尽欢喜崇敬。惟苦於当时新界交通不便,往凌云寺路远须时至感跋涉之劳。为方便进香礼佛计,均拟另辟伽蓝,迎增公主持弘法,绍隆三宝

寺庙历史

增公遂在大埔沿桃源洞一带探寻吉地,果於马窝山得今日定慧寺之现址。乃集资数万元向政府购得屋地万余尺,复批得农地十数万尺。经两年之久,佛寺建成,名为“兰若园”,取其静寂之意。後以兰与粤音之“滥”相混,众请改名,终於1963年改名为“定慧寺”。

兰若园落成後数十年间,战乱频仍。增公为保祖庭,为弘法安僧,频奔波於庆云寺、兰若园及大屿山岛宝莲寺间。1934年,在兰若园楼房旁新建成大雄宝殿。至抗战期间,增公广容逃难僧众,後粮食渐缺,各众不忍加重寺院负担而离去,惟增公决意留守,力保寺院。1951年,大屿山宝莲寺僧众以增公齿德俱尊,戒律精严,推举摄任宝莲寺主持,任内多所建树。一年後,增公告辞退院返兰若园。1963年增公为长远计,将兰若园注册为非牟利社团,改名定慧寺,推举筏可、洗尘、茂蕊、旭朗、修慧等法师为永远董事,组织董事会执行寺务,更将寺院改成十方丛林,公开作为四众弟子修行办道之所。

1966年春,增公以八十四高龄辞去方丈之职,继任者为茂蕊法师。其後任方丈者有乐果老法师及瑞涛法师等。乃至後者往生,复由董事会主席忍慧法师统理事务,增建普同塔及增公纪念堂等居功甚伟。忍慧法师俗名颜兆桐,是香港大学早期毕业生。青年时接触佛学并结下不解缘,惟真正出家是在年近七十时的事。其时妻子去世,又见子女已成家,乃往宝莲寺剃度。1988年,忍慧法师圆寂,其家族捐出遗产一百五十万元作重修佛殿之用。具体工程由董事会仝人策划进行,至1993年5月竣工;共耗资二百多万元,幸赖各界善信捐款资助完成美事。大雄宝殿经重修後,美轮美奂,庄严瑰丽,金光辉煌,适值定慧寺七十周年纪念隆重开光,更添喜庆。

现任住持

定慧寺现任住持初慧法师,弘法度众,宣经唱法,不遗余力。定慧寺除定期法会外,更为信众承办功德佛事,亦常接待十方僧众。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弥陀如来佛、药师佛,庄严肃穆,常有信众,前来礼佛,仰餐风化。

地址

地址:大埔墟马窝村53号

参考资料

定慧寺—香港寺院.佛教导航.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