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镇民歌是流传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传统音乐,由西坪镇群众集体创作、世代相传,并影响到豫、鄂、陕三边百公里的地区。
西坪民俗音乐在汉代开始出现,唐代盛行,经过两千年历史发展、沉淀后形成独特的民歌体系。西坪民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二人唱、多人唱、合唱等,伴奏乐器主要为铜器。之外,西坪民歌还结合高跷、花轿等民间的艺术形式进行表演。西坪民歌包含三十多个调门,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爱情、物产、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多个方面。西坪民歌的唱腔以真嗓为主,男声女声各有特点,节奏上融合山歌、小调、秧歌的特点,音乐上汲取陕南民歌、江南民歌、河南省曲艺音乐的特色。
西坪民歌富有地域特色,在西坪民众的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也为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其代表性作品有《我在房中绣绒花》《批花线》等。2008年6月,西坪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西坪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西北部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汉末时期,西坪镇建村,明中叶成镇,清乾隆(1743年)建西坪城。
西坪民歌是历代西坪劳动人民在集体中创作,通过口头相传的诗歌。据考证,汉时西坪民间已有歌谣。传说李世民建唐后,将有功的兵将留在河南省西部和陕西省东部的深山里开荒种地。他们在劳作时以唱歌、打哑谜、打落号进行娱乐。明末清初宛西大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与安徽、湖北等江南地区的移民在西坪相聚,背井离乡的人民通过民俗音乐表达生活,从而促进西坪民歌的交流与发展。
基本特征
音乐特征
西坪民歌有分节歌和通谱歌两种形式。分节歌是由一段旋律、多段歌词反复演唱;通谱歌是从头唱到尾不重复。此外在少数民歌还会有衬词和道白。女歌手演唱细腻、深沉、委婉,男歌手演唱高亢、嘹亮。歌曲的旋律基本在一个半八度及一个八度以内演唱,歌曲旋律中少有情绪对比和高潮。旋律的结构大多为上下句、乐句并列完全与变化重复结构,也有根据歌曲叙事需要的多乐句贯穿结构。所有民俗音乐均以五声调式为主,在个别民歌中有“清角”“变徵”“变宫”三个偏音,但没有“闰”音。音乐多以“宫”“商”“徵”“羽”四音结束形成其四种调性。
此外,还融合山歌、小调、秧歌的节奏特点,拍子一般为中速四二拍子,还有少见的四三拍子。在乐曲中还有“垛板”,用以速度变化加快。其中使用的音符,大多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之外常见的有八分音符重复、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其中除附点与切分节奏之外,还有少见的三连音等复杂节奏。西坪民歌还吸收了山歌风格的陕南民歌、委婉小调风格的江南民歌、河南省地方音乐的“变徵”音乐,以及河南坠子、大调曲子等河南曲艺音乐,呈现音乐融合的特征。
表演形式
西坪民歌音乐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三种,大多以个人独唱为主,少数民歌以对唱、合唱为主,并加入铜钹等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之外,西坪民歌还会与西坪“彩云舞”“采茶扑蝶”“抬花轿”“高跷”“竹马”等十种民间广场艺术形式结合,进行集体演出。
西坪民歌活动是春节、元宵节期间西坪地区民俗活动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旱船、花轿、竹马、荷花等民俗表演与文响器相结合的形式。而西坪民歌最主要的存在方式是大型的演出活动,特点为参与人员多,例如“灯头”,常需要组织两个庄的人联合完成。
演唱特色
西坪民歌演出小分队的方位是可移动的,在每场表演的开头、中场、结束时,西坪民歌需要人员跑起来。其中最常用的跑场方式是“跑剪子鼓”,在“跑场”中可以摆造型,或结合表演内容,去表达故事的进行时态。
音乐体裁
西坪民俗音乐音乐的体裁多以抒情、叙事、诙谐、逗趣为主,还有劳动歌、时政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等其它音乐体裁形式,涵盖了民歌的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主要门类。西坪民歌音乐的“调门”有三十多个,主要为“大对花”“小对花”“陪郎”“留郎”“拜年调”“绣荷包”“四六句”等。在演唱中,音乐体裁还有以下四种变化特点:同名不同调、同名不同词、同调不同名、同名同调不同高。同名不同调,即不同歌手在演唱同一民歌时,因风格习惯不同而出现不同曲调。同名不同词,即在演唱时,出现同名同曲但歌词、旋律不同的情况。同调不同名,即歌手使用同一曲调演唱不同的民俗音乐题材。同名同调不同高,即歌手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在演出中使同名同调的民歌出现起调升高或降低的情况。
演奏乐器
西坪民歌主要采取铜器伴奏,铜器分文响器和武响器。文响器包含锣、鼓、云锣、镲,多以四句为一段,节奏复杂,通常在西坪民歌表演、演唱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运用。
代表作品
西坪民歌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爱情、物产、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方面,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等不同类型的歌曲。劳动歌中的作品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正月采茶正月嗦》,反映劳动辛苦的《一天一挑柴》,生活歌中的对花系列有《大对花》《小对花》《对花》等。
价值与影响
西坪民歌是当地春节、元宵节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活动形式,通过演唱表达祝福,对群众文化生活有吸引力。西坪民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众传播历史、文化、生活、卫生保健等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达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 西坪民歌音乐的旋律具有地域色彩和乡土文化气息,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同时在其丰富的民俗活动中,展示着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例如文响器和武响器讲究的是“文武双全”,热情的西坪民歌展现的是男人的勇敢。
传承与保护
流传现状
西坪民歌主要流传于河南省西坪县西坪镇及其周边丁河镇、桑坪镇、重阳镇等乡镇,传播范围较小。并因遭到新兴音乐的冲击,面临观众流失的困境。据统计,年轻民歌手存在演唱调门单一、歌词内容不完整等多问题,还面临传承人难以选定、高层次的传承人少的问题。
保护措施
2008年6月,西坪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23日,袁香华、魏秀菊、包训刚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西坪县设立西坪民歌保护基金,对现存民间老歌手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录像、整理研究、建立个人档案。并在每月的农历初二、十六组织群众学唱、演唱民俗音乐,培养西坪民歌传唱队伍。以及在重大节日组织民歌展演、民歌大赛、民歌大家唱等活动。之外,还在全镇中小学开展学习西坪民歌活动,致力于培养后人。
传承方式
西峡县搜集整理西坪民歌。在成立西坪民歌研究会后,组建西坪民歌演唱队,举办西坪民歌大赛、西坪民歌大家唱等活动。培养西坪民歌传唱队伍,在农村灯会、庙会、全县各旅游景点进行演唱,以及进入中小学教唱西坪民歌。
传承人物
袁香华,11岁跟随父亲学唱西坪民歌,能熟唱卖翠花、石榴烧火等十多个调门和《我在房中绣绒花》《批花线》等民歌50余首。
魏秀菊,12岁跟父亲学唱西坪民俗音乐,能熟唱探妹、拜年调等二十多个调门和《正月二十一》等民歌近百首。
李香兰,13岁跟随爷爷学唱西坪民歌。能熟练演唱民歌曲调20多个和民歌近百首。
包训刚,14岁开始演唱西坪民歌,能熟唱小对花、大对花、四六句等十多个调门和民歌70多首。
参考资料
西坪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