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草
草(拉丁学名:Valeriana officinalis L.)是败酱科,缬草属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高可达150厘米;须根簇生;茎中空,茎生叶片卵形至宽卵形,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条形,顶端渐窄,基部下延,花序顶生,成伞房状;小苞片中央纸质,两侧膜质,花冠淡紫红色或白色,裂片椭圆形,瘦果长卵形,5-7月开花,6-10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东北至西南的广大地区。欧洲和亚洲西部也广为分布。生山坡草地、林下、沟边,海拔2500米以下,在西藏自治区可分布至4000米。
中国药圃常有栽培。根状茎及根供药用,可驱风、镇痉,治跌打损伤等。其茎叶被一些鳞翅目物种(凤蝶总科及蛾)的美国白灯蛾当作食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15)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3)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复总状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中部径1.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膛室裂口具白色毛,背部具泡状毛;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子房褐色,无毛。
小坚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生山坡草地、林下、沟边,海拔2500米以下,性喜湿润,宜选地下水位高或低洼地种植,并要有良好的灌溉条件,耐涝,也较耐旱。土壤以中性或弱碱性的砂质壤土为好。
分布范围
分布东北地区至西南的广大地区,在西藏自治区可分布至4000米。欧洲和亚洲西部也广为分布。各地药圃常有栽培。
生长繁殖
以种子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辅;种子繁殖有直播和简易育苗2种,无性繁殖主要是进行单芽点切块繁殖。缬草种子干粒重0.6克左右。在自然条件下,发芽率最高仅30%,采取集中育苗的方法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在缬草开花盛期进行除草,将行间土壤挖松整细,拣尽禾本科杂草、石块,让种子成熟后,自然均匀地散落在地上,15天后开始发芽。1个月左右,苗高10厘米时,再除草1次。这种育苗方法既省工,又充分利用种子,且技术简便,易于推广。直播种子发芽率低,管理困难;无性繁殖操作复杂。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宜选择靠近水源、灌溉方便的低地,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壤土为宜。于播种前进行整地,深耕25-30厘米,整细耙平,结合翻耕施腐熟厩肥37.5吨/公顷,撒布均匀,翻入土中。再按厢宽1.2米、沟宽0.3米开厢,将厢面整成瓦背形,四周开好排水沟。
小苗移栽:在种子发芽1个月左右,苗高10厘米时,再除草1次,11月前后移栽至大田,移栽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
浇水保湿:雨水充足的地方一般不需要浇水保湿。但偶尔播种后如遇晴天或土壤干燥,应在厢面盖1层草以保持出苗期土壤湿润;出苗后要及时将草层撤除。出苗初期遇干旱时,每隔5-6天灌水1次,以后每隔15天或1个月灌溉1次。
除草松土:除草要及时,见草就除,可防止因根系带出种子或幼苗。幼苗高5-7厘米后可进行松土,并结合松土达到除草的目的。缬草根系密布在表层土壤,松土不宜过深。至6-7月后封垄,地上部相互郁闭,根系密布行间,不再松土;当根露出土面时,应及时培土。
追肥施肥:一般全年要追肥2次,第1次追肥在苗高5-10厘米时进行,移栽田在返青后进行;第2次施肥在6月底进行。施尿素75千克/公顷,或复合肥150千克/公顷。施肥方法最好采用开沟条施,即在距植株10厘米左右处开浅沟,施后盖土。
主要变种
宽叶缬草(变种)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裂较宽,中裂较大,裂片为具锯齿的宽卵形,裂片数较原变种为少,通常5-7枚。产东北地区至西南的广大地区。但在安徽、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等华东各省,野生的仅有本变种。生于林下或沟边,海拔1500米以下。
该种讨论
该种分布极广,形态变异极大,变异的性状包括:匍匐枝有或无,植株大小和被毛状况,叶片大小、叶裂片的对数、形状和大小,叶缘的齿形,花序的大小,果实的大小和被毛等等;所有这些性状的变异,是造成本种具有大量异名的原因。然而,这些都属渐变的性状,更不能找到一对相对稳定的相关性状来作为确定种和变种的依据;事实上,民间在“拔地麻”“媳妇菜”等名称下作药用时,包括了各种形态的个体。因此,除宽叶变种外,本书未细分为更多的种或变种。
A.Batalin发表的鞭枝缬草V. flagellifera Bat.(在ActaHort.Petrop.13:374.1894)根据照片,其叶形与缬草V. officinalisLinn.的叶形很近似,但植株较矮;据照片及原始描述,该种具有花序仅稍超过顶端一对叶片的特点;中国植物志编委们认为模式标本未见果,说明标本尚未成熟;花序的位置当可随植株的生长而渐远离顶端叶片,因此不足以为划分种的标准,该种的模式标本,有可能是缬草的未成熟植株;固未见模式标本。
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
缬草以野生资源为主,人工栽培历史较短,病害较少。病害主要有花叶病,该病发病较普遍,幼苗期更明显,严重者植株矮缩不长。防治方法:一是选留无病株留种;二是注意防治田间虫害,特别是蚜虫,以减少病毒传染。
虫害防治
危害缬草的害虫主要有蝼蛄科、蚜虫等。蝼蛄可用90%晶体敌百虫50倍液与饵料配成毒饵诱杀。蚜虫可用洗衣粉对成水溶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药性】味辛;苦;性温;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安心神;。主心神不安;心悸病失眠;癫狂;脏躁;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经痛;经闭;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感想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四川中药志》:体弱阴虚者慎用。
用法与不良反应:失眠症患者在睡前服用300-600毫克,相当于2-3克缬草干燥根的粉末沸水中浸泡15分钟后服用。F天A认定缬草属于使用安全的药物,变态反应很少。在随机试验中,\u003c10%的受试者有急性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眩晕、反胃等,长期服用会导致轻度抑郁症。没有报道关于用于小儿、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所出现的问题,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当每天服用900毫克缬草,白天仍有镇静作用。在一个双盲交叉试验中,每天服用600毫克缬草制剂,和硝西泮、安慰药比较,在反应时间、机敏、专心上,缬草没有下降的迹象。
【毒性毒理】对兔的四氯化碳性肝坏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缬草油之毒性颇低,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与耐受量(即每日口服1次共8周,不发生明显损害,体重增长与对照组无异的量)之比为7.0,远低于芥子油。
【药理学作用】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3
《昭苏亚高原野生药用植物图谱》.读秀.2024-08-13
缬草.植物智.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