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疣短头蛙(学名:Breviceps adspersus),是两栖纲蛙形目姬蛙科短头蛙属的一种蛙类,别名馒头蛙,有些地区也称沙漠雨蛙。

散疣短头蛙属于中小型蛙类,周身滚圆,四肢短小,雄性成体肛吻距约3厘米~4.5厘米,最大个体约4.7厘米;而雌性成体则要大一些,约5厘米~6厘米。散疣短头蛙背部深褐色,身体的两侧通常有伴随着脊椎而生的几条颜色较浅的线条,腹部则为白色且有深色的斑点。散疣短头蛙的体色会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高的时候体色会偏浅,反之则会变深。

散疣短头蛙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如安哥拉博茨瓦纳、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赞比亚津巴布韦等国家,大多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土中,在下雨时才有可能在地面上看到。散疣短头蛙以蚂蚁、白蚁以及蚯蚓等为食,繁殖季在每年11月末至次年1月初,繁殖期大约持续4周~6周,由于生活环境干旱,雌蛙将带有卵黄的卵产在挖掘好的地洞中,之后卵不经过蝌蚪的变化过程而直接生长发育成蛙。

由于外形憨态可掬,散疣短头蛙常被当做宠物饲养。在201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散疣短头蛙被列为低危(LC)。

简介

散疣短头蛙生活在非洲相对潮湿且土壤砂质化的热带草原地区,但也能够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甚至在卡拉哈里沙漠(非洲南部的沙漠高原)也能找到它们的踪影。该蛙的两性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母蛙具有较大的体型,像多数小型雨蛙一样,它们是胖胖的掘地者,交配过程中雄蛙会把自己粘在雌蛙背部。

生活习性

散疣短头蛙的生活习性具有高度的季节性。它们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地下度过,冬天散疣短头蛙在公共的洞穴中休眠,它们会在身体周围形成一个具有粘性的“茧”从而度过旱季。曾有记载在一棵树下发现24只集体休眠越冬的散疣短头蛙。每年十月份,雨季来临。散疣短头蛙的主要食物来源——白蚁开始大量繁殖,它们才开始活动。散疣短头蛙的繁殖期大约持续4-6周,从11月末到次年1月初。期间大量的含蛋黄卵会被产在由成蛙挖掘的洞里,这些卵将直接发育成幼蛙而不会经历蝌蚪阶段。

散疣短头蛙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生,蚁类占了它们日常食物90%的比重。在它们活跃期的初期即十月初,散疣短头蛙主要捕食带翅膀的繁殖蚁(也就是玩蚂蚁的人常说的蚊子和公主),在随后的十一月到次年一月,它们开始大量捕食蚂蚁和白蚁的工蚁。人们已知的散疣短头蛙会在白蚁冢的入口处蹲守,伏击出入的白蚁。从解剖散疣短头蛙胃中的猎物,我们知道它们还捕食端足目甲壳亚门,等足类动物, 幼年的多足类动物,各种毛虫以及甲虫和蚂蚁的工蚁。散疣短头蛙能够分泌一种粘稠的有毒液体来抵御掠食动物。它们的天敌主要包括豺狼和几种鸟类。

散疣短头蛙属于中小型蛙类。多数成蛙鼻子到尾部在30到50毫米之间,据记载最大的雄性个体体长47毫米,雌性是60毫米。重量可达5克。皮肤棕白相间。 能够走路和爬行,但是他不能跳跃,无法游泳。在水中解救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它的身体和靠肚子的浮力。依靠后肢挖掘30厘米深的洞穴来产卵,以蚂蚁、白蚁以及蚯蚓等为食。

行为

散疣短头蛙通常被认为在降雨的过程中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尤为活跃,实际上让该物种从休眠状态下苏醒过来的真正原因不是雨水而是气压的变化。在气压很低,空气较为潮湿且温度较高(20度以上)的环境下它们会比较活跃。一旦苏醒,散疣短头蛙会异常活跃。不论是雌性之间的求偶活动还是雄蛙之间争夺异性的战斗都有记载,雄蛙之间往往尝试用声囊去推对方,或者用嘴去咬对方。雄蛙也会积极的跟随移动的雌蛙,并尝试抱合。

雄蛙通常会在距其藏身处2米内的洼地里鸣叫,这些洼地通常有散疣短头蛙身体长度般深,并且植被茂盛从而提供掩护。有时候领地内没有这样的洼地,雄蛙也会在地面上选择一块永久的地方左右鸣叫吸引异性的场所。至今没人发现该蛙攀爬在植被上求偶。散疣短头蛙表现出对鸣叫地点的专一程度,它们经常呆在同一地点鸣叫很长时间并且常常连续几个晚上回到同一地点。散疣短头蛙通常被认为通过它们的鸣叫吸引异性,但它们有时会投入到很激进的主动搜寻中去,雄性会到处搜寻并且时不时定下来鸣叫。有人观察到雄蛙有事一离开躲藏处就会鸣叫,甚至有时在洞里就会开始鸣叫。

在繁殖季节,一组由相邻的3-7个雄性组成的合唱小队会相呼应的鸣叫,通常由一到两个“领唱”起头,来刺激其余的成员爆发性的一同鸣叫。在这种影响下,临近的单独雄性开始还合不上拍子,但很快声音就踩着节奏重叠在一起。这种合唱通常非常明亮,声音的分贝足够使得临近的“合唱团”的领唱开始鸣叫,求偶的歌声就这样迅速传播开来,通常在同一开放的区域这种传播会变得非常容易。

每一次鸣叫持续0.2秒频率大约是2千赫兹,一个由两到三只甚至更多雄蛙组成的小组会不断重复发出这种叫声,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假设:由一组雄蛙发出的叫声比单个的叫声对雌性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或者小群体的鸣叫能给临近的雄蛙传达某种信息。散疣短头蛙两次发声的间隔大约是4.0到51.8秒不等,每分钟通常发声53次。一次长时间鸣叫结束后通常休息1.5到10.0分钟才会再次开始鸣叫。

雄性散疣短头蛙对降雨异常敏感,通常降雨开始后的15到30分钟它们就开始鸣叫了。雄蛙在下午7:30到晚上11:30这段时间鸣叫异常活跃,不过要到黎明时分叫声才会非常响亮。如果赶上非常强的降水或者湿度大的天气来临,这种叫声能持续几天之久。遇上干燥的天气叫声就明显少了,看来散疣短头蛙这个时期都休眠了。气温也是决定叫声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鸣叫的比率和气温高低成正比,单次发声的持续长度和气温成反比,两次鸣叫之前的间歇很明显的和气温高低成反比。还有,随着降雨的结束,成组一起鸣叫的雄蛙们的叫声强度和持续时间会慢慢减弱和减少。

受保护现状

IUCN red list(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将散疣短头蛙列为最低的受保护级别,主要由于其分布广泛,能够适应的多种环境,以及科学工作者推测野生种群很庞大,以上种种原因都使散疣短头蛙的数量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大减少,从而目前并不必要将其列入严格保护的名录。

周期性

散疣短头蛙的行为非常严格的收到季节的制约。它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度过,4月到10月份早起它们会有很少量的地面活动,旱季它们在地下通过结成一层具有粘性的茧来防止水分的流失。在冬季散疣短头蛙会成群的在公共的洞穴中休眠,据记载人们曾发现过24只成蛙共同冬眠。这样高密度的休眠,使得散疣短头蛙能够在地面环境极其严苛的情况下创造出湿度极高的微环境。相反的在雨季中,它们总是单独的掘地休息。

散疣短头蛙一般都是九月末到十月初从休眠中醒过来,这个时间和它们主要食物来源——白蚁大量繁殖的时间相符,同时这也是一年中雨季的开始。散疣短头蛙的鸣叫和繁殖也具有极强的季节性。通常十月中旬下过第一场雨后才能听到它们的声音,不过直到十月末至十一月初这个阶段才能听到它们成群的大合唱,十一月是一年中散疣短头蛙求偶最活跃的月份。

分布

散疣短头蛙广泛分布与非洲的南部和东部,尽管它们分布很广,但却主要栖息于干热地区,比如乔治•桑卡拉哈里沙丘和热带叙述大草原地区。它们的身影从西北部的安哥拉到北部的纳米比亚,再到西南部的赞比亚以及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的大部分地区。南部的莫桑比克,斯威士兰都有分布,它们的栖息地一直往南延伸到南非东开普省。以上提到的区域生活的大部分是莫比克亚种,不过南非较为湿润的斜壁区域从东南方的海角到普马兰加省一般分布的是B. adspersus pentheri亚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的国家,大多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土中。

发展

学术界最近将散疣短头蛙分为两个不同的亚种:B.a. adspersus 和B. a. pentheri。这一分类的主要是颜色和其他微小的差异。不过从采集到的两个亚种鸣叫上的差异也显示它们可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种。

习性

散疣短头蛙生活在热带稀树大草原的树丛和灌木丛之间,在农田和人类生活的小镇上也能见到它们。它们格外喜欢砂质化的湿润土壤,在当地的农田和花园里常常能够发现它们。散疣短头蛙能够生活在开放的植被稀少的区域,但它们总是远离森林草地以及水源丰富的区域。它们的栖息地一般不超过1400米平均海拔

就像其它种类的雨蛙,散疣短头蛙挖掘洞穴的大小会受到种群密度的影响,据资料记载有时洞穴间隔只有区区15厘米。它们的洞穴通常有50-60厘米之长,这可能是演变出的对热带草原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洞穴往往有两个出口,相聚大约25厘米,并且它们的洞穴不同于其它雨蛙的平行洞穴,散疣短头蛙的洞穴通常会有45度的倾斜。尽管休眠期它们会共享一个洞穴,但繁殖期如果一只雄蛙进入另外一只雄蛙的洞穴,那么一定会引发一场战争,最后其中一只必须离开。据科学工作者的观察,散疣短头蛙也会使用仅有身长两倍的浅藏身处作为临时居所,通常一个晚上之后就废弃了。

繁殖

散疣短头蛙的繁殖期比较短,通常只持续4到6周。和其他大多数蛙类不同,这种蛙的交配并不在水中进行,主要因为它们的纯陆生习性,散疣短头蛙根本不会游泳。该蛙雌雄两态明显,雌蛙个体明显偏大。由于体型的差异加上散疣短头蛙本身圆胖的身材和短粗的四肢使得它们很难使用蛙类常规的抱合姿势。由于雄性的四肢不能够伸展开来安全的抱住雌性的身体,雄性很独特的使用一种从皮肤里分泌出的粘性液体把自己粘在雌性背部稍微靠后的位置。尽管所有散疣短头蛙的皮肤都含有腺体,都能够分泌御敌的有毒粘液,但抱合过程中提供吸附作用的粘液都来源于雄性。一旦交配开始,雌性散疣短头蛙会向后挖掘从而制造一个洞穴以备将来产卵之用。当卵从雌性的泄殖腔排除时,雄蛙就会给它们受精。散疣短头蛙经过独立的进化,它们完全的适应了纯陆生形态,它们的卵不会经历通常的蝌蚪形态,幼蛙会直接从卵里孵出。

散疣短头蛙在精心构建的地下巢室产下很大的蛋黄卵,这些巢室通常呈椭圆形,构造精细深达地下20-30厘米处。巢室通常有40-45毫米高,53-65毫米宽。该蛙一次排卵的数量相对较少,据记载一个巢室通常上部储存40-50枚含卵黄较少的胶囊卵,在巢室底部储存45枚富含蛋黄的卵。散疣短头蛙的卵直径5毫米,被包裹在10毫米的富含乳脂状蛋黄的胶囊内。卵通常在受精卵后4-5周孵化,期间雌性会在巢室顶端几厘米出挖掘一个小空间来守护这些卵,雄性也会看护这些巢室。

参考资料

Breviceps adspersus.itis.2024-02-02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redlist.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