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下带是自平均低潮而至大陆架边缘(约200m)的海底地带。有时也称浅海地带。

潮下带特点

指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浪蚀基面以上的浅水区域。亦即潮间浅滩外面的水下岸坡。此区域水浅、阳光足、氧气丰、

波浪作用频繁,从陆地及大陆架带来丰富的饵料,故海洋底栖生物很发育,有大量鱼类、虾及蟹、珊瑚、苔藓动物门、棘皮动物、海绵类、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等,行光合作用的钙藻也大量繁殖。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分选良好,磨圆度高,自低潮水边线向海,沉积物由粗逐渐变细。

潮下带(sublittoral zone)自平均低潮而至大陆架边缘(约200m)的海底地带。有时也称浅海地带。在此地带之外,海洋生物附着的植物不可能大量繁殖。

不同的分类

根据此带内海底地形的局部变异,可分两个亚带:①局限潮下带,又称“闭塞潮下带”或“低能潮下带”,

海底微微下凹,波浪振幅较小,水流较弱,沉积物较细。②开阔潮下带,又称“潮下高能带”,与外海直接相连,海底地形微微凸起,波浪和潮汐对海底沉积物搅动很厉害,并充分地筛选。因此沉积物较粗,分选及磨圆度均较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