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蛇
中国水蛇(学名:Myrrophis chinensis),是水蛇科沼蛇属的水栖后沟牙类毒蛇,别名中国沼蛇、泥蛇等。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等南方省份以及越南北部,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的溪流、池塘、水田或水渠内。吃泥鳅或其他小鱼,卵胎生。中原地区部分地区的中国水蛇因其精子与卵子的性质,使得其交配和繁殖方式比较独特。
中国水蛇身体粗壮,尾巴短。其背面深灰色或灰棕色,具有大小不一的黑点,排成3纵行;背鳞最外行暗灰色,外侧2~3行红棕色。此外雌雄特征不同,雌性成体一般体长45~64厘米,体重55~98克,雌性腹部较粗大;雄性成体一般较雌体细小,体长32~50厘米,体重32~76克,于泄殖腔附近藏有一对白色短筒状的交接器。
长期以来,中国水蛇因其自身具有的祛风除湿功效,常面临被大肆捕捞出售、生存地区人类大量施用农药与化肥、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该种数量日趋减少。2009年,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中国水蛇,中等大小。体粗壮,头较大,与颈可明显区分。吻端宽钝;吻鳞宽度超过高度,从背面能见其上缘;鼻孔位于吻背面,左右鼻鳞彼此相切,尾短。背面深灰色或灰棕色,具有大小不一的黑点,排成3纵行;背鳞最外行暗灰色,外侧2~3行红棕色;每一腹鳞前半暗灰色,后半黄白色,上唇缘亦为黄白色。
中国水蛇雌雄特征较为不同,雌性成体一般体长45~64cm,体重55~98g,雌性腹部较粗大。雄性成体一般较雌体细小,体长32~50cm,体重32~76g,于泄殖腔附近藏有一对白色短筒状的交接器。半阴茎具有刺,近端刺扁并而弯曲,中部刺的数量多并且逐渐缩小呈乳头状,到末端大小趋于一致。精沟不分叉。
中国水蛇带毒部位位于后沟牙,毒素类型为溶血性毒素,水蛇属蛇类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脏损伤。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越南北部和中国,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安徽、澳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湖北、湖南省、江苏省、江西省、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浙江省。
栖息环境
中国水蛇一般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麓地区,栖息在溪流、池塘、水田或水渠内,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从沿海低地至海拔320米之间。长年生活于淡水中,偶尔会离开水面,对水质要求不高,能在恶劣水质中生长。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自1月中旬至3月中旬左右为中国水蛇的冬眠期。
中国水蛇属外温性水生爬行纲,与其它外温性动物一样,主要利用外热源、选择活动时间和冷热斑块之间穿梭等行为途径进行体温调节,以维持相对较高且稳定的体温。在不同的水温环境下,中国水蛇也表现出了一些生理特性。在水温达到17℃时,中国水蛇会不断生长,而在水温低于17℃时,中国水蛇则会停止生长。在水温降至该水温以下时,中国水蛇很少进食,日常活动数量减少,开始进入洞穴进行过冬,几条蛇甚至几十条集成一团,活动能力极弱;当水温超出此值时,中国水蛇摄食、活动能力增强。随着水温升至26℃后,在傍晚日落后至次日日出前可见中国水蛇生活迹象,但白天不见水蛇的踪影,而早晚投喂时可见其争食现象,同时中国水蛇会快速生长。当水温上升至30℃后,雌性水蛇开始生产幼蛇,食欲旺盛。但当水温超过31℃,大部分水蛇的活动出现明显减少的迹象,大多数于阴凉的水草浮萍之下躲避,摄食活动减少,并开始出现少量死亡的情况;当水温达到33℃时,死亡量明显增加,随水温持续升高并维持在此水温以上即会出现中国水蛇大量死亡的现象。由此可见,无论是极高温度还是极低温度,均会造成中国水蛇大量死亡。
觅食行为
白天及晚上均见活动,食性杂,主要以鱼类、青蛙以及甲壳亚门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交配
中国水蛇的精子贮于附睾和输精管过冬、留待第二年4、5月交配与受精卵之用,这种雄性生殖周期与交配后型或夏季型(精子发生开始于3~4月,而于9~10月完成,贮于输精管或秋季交配贮于雌性输卵管过冬,留待第二年春天交配或受精时使用,属于交配后型或称夏季型)基本相似。除了贮于附睾和输精管过冬这种方式,还会贮存于输卵管中过冬。这可以从11~12月以至次年5月,可从大部分雌体输卵管中均存有精子的事实得到证明。
根据研究发现,在11~12月至次年4~5月于输卵管的上皮中,有多糖类物质,这类物质可能是精子过冬所需的营养物质,使得精子在输精管或输卵管可达数月之久。
在中国福州地区,中国水蛇不仅在4~5月有进行交配,而且在10~12月也有交配,并于5月至6月初(少数迟至6月中下旬)雌蛇排卵受精卵,孕育蛇胚。
胚胎发育
中国水蛇为卵胎生,一般于5月末6月初(少数于6月下旬)怀孕,在这一期间,输卵管开始见有蛇胚,妊娠期为78~84天。
而中国水蛇胚胎发育的全过程(从受精卵至形成小蛇)是在母体的子宫中渡过的。有脐胎盘,与有胎盘动物的真胎盘不同。为多黄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以卵中的卵黄供给胚体营养时,脐胎盘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母体供给胚体的水分,以及作为气体交换的场所等作用。
产卵
中国水蛇是一年一次产卵,并且产卵期在夏季,这与其生活区域的气候和食物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中国水蛇一年一次排卵为蛇类雌体排卵最常见类型,与澳大利亚的眼镜蛇属一年两次排卵、马来西亚的水游蛇一年多次排卵以及中国东北旅顺岛的亚洲蝮属隔年排卵一次的排卵方式不同。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中国水蛇可以很好地适应人类改变的环境。但是因其具有祛风除湿功效,加上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有以水蛇属熬粥而食的习惯,中国水蛇被大肆捕捞出售。此外,中国水蛇生存地区大量施用农药与化肥,直接中毒或吞食已中毒食物而毙命。以及农田被开垦建设导致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等等,都使得中国水蛇栖息地日益缩小等等,导致该种数量日趋减少。
保护级别
2000年,中国水蛇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09年,中国水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物种。
人工养殖
中国部分地区开展的小规模中国水蛇养殖试验,以探索养殖模式与生长的关系,找出适宜中国水蛇快速生长的养殖模式,为开展中国水蛇规模化、商业化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水蛇属变温性动物,环境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其体内的新陈代谢水平,和其它水生动物一样,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生长越快,拉长中国水蛇的生长时间,避免高温和低温对生长与存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中国水蛇养殖的关键。
中国水蛇养殖可以借鉴两栖类利用塑料大棚养殖经验,也可借鉴龟、鳖那样利用加温的方法,提高水温,缩短或避开其冬眠时间。
根据中国水蛇在越冬期有集群性这个习性,可以在越冬期搭建塑料大棚进行集中养殖,白天可以吸纳热量,晚上加盖稻草帘加以保温,如果利用水泥池养殖的,须加厚泥层,增加水位,提高保温效果,减少损失。
在高温期,也应尽量增加水位,搭建凉棚、丝瓜架,布置遮阳设施,种上水葫芦、浮萍等,对降低中国水蛇因高温死亡均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在养殖过程中,还须勤观察,做好水温测量工作,根据水温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土池仿生态养殖是比较不错的养殖模式,土池仿生态养殖条件接近中国水蛇原生活环境,充分表明仿生态条件可以营造出一个极佳的养殖环境,并为中国水蛇生长提供充足的活饵料,有利于中国水蛇生长。此养殖模式可为中国水蛇大规模商业养殖提供参考。
物种对比
中国水蛇、黑斑沼蛇和铅色蛇均在静水稻田、水塘或流溪中生活,可食用或浸酒人药。下表对其进行区分:
参考资料
Myrrophis chinensis (Gray, 1842).Catalogue of Life.2024-08-01
Myrrophis chinensis Gray, 1842.sp2000.2024-08-02
Enhydris chinensis (Gray,1842) 中国水蛇.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10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redlist.2023-03-10
Myrrophis chinensis(GRAY,1842).The reptile database.2023-03-31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3-10
中国沼蛇[中国水蛇] Myrrophis chinensis.iNaturalist .2024-08-02
Boie's Mud Snake.IUCN.2024-08-02
铅色水蛇 enhydris plumbea Boie.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8-02
铅色水蛇.íNaturalist.2024-08-02
Enhydris bennettii Bennett's Water Snake.ADW.2024-08-02
Bennett's Mud Snake.IUCN.2024-08-02
黑斑水蛇 Enhydris bennettii Gray.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8-02
黑斑水蛇.íNaturalist.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