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
寿山石(Shoushan stone),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首次发现于福州寿山乡而得名的天然多晶质宝玉石,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TiO2、K2O、Na2O,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族矿物(包括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叶蜡石或伊利石,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工艺雕刻石。
寿山石的形成与寿山盆地的火山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具有色彩多样、硬度较小、质地细腻及可雕性强等特性。寿山石可产于水田中、山坡上,根据产地对寿山石进行分类是业内最重要的分类方式。除寿山乡外,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日溪乡及连江小沧畲族乡、蓼沿乡辖区内也有寿山石产出,已有1500多年的开发史。
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被列为“四大国石”之首,用寿山石进行雕刻的寿山石雕艺术也备受海内外人士喜爱。
基本概念
寿山石因产自寿山村得名,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工艺雕刻石。寿山石种类繁多,品相各异,因此寿山石各种类大多依据其颜色和产地进行命名。
主要特征
矿物组成
早期学者们大多认为寿山石的主要成分为叶腊石,后有学者研究认为是地开石。二十世纪初以来的研究发现,寿山石的矿物组成以叶腊石(Al2Si4O10(OH)2)、地开石(Al2Si2O5(OH)4)为主,同时可能含有伊利石((K,H)Al2[(OH)2Si3AlO10])、珍珠陶石(Al2Si2O5(OH)4)、高岭石(Al2Si2O5(OH)4),不同类型的寿山石的矿物成分有很大差异。
物理特征
不同产地和矿物成分的寿山石物理特征有较大差异,颜色有黄、红、白、黑、紫、绿、粉红等,折射率在1.53~1.61之间,密度在2.5~2.9g/cm3之间,莫氏硬度在2.2~3.1之间,具有结构紧密,质地细腻、晶莹温润、色彩瑰丽等特点。
结构特征
寿山石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和不规则状,从地表向深部呈上大下小楔状。长300 cm,宽25cm,延伸80 cm以上。寿山石矿石的主要结构有显微隐晶结构、显微隐晶-微晶结构和显微隐晶-微晶结构, 矿物粒径细小, 一般在几微米到十微米, 少量达30 mm以下, 以自形-半自形为主,呈假六方板状、板片状, 有定向叠瓦状和无定向不规则状排列。
形成原因
寿山石的形成与寿山盆地的火山作用有着密切关系。
早白垩世时期(约1.3亿年前),火山岩浆大规模喷发,导致火山塌陷,又经过大气降水,形成了沿火山通道、断裂结构的渗流循环系统。早期,火山酸性喷气与水作用形成酸性热水溶液,使得火山碎屑岩被腐蚀分解,形成黄铁矿、明矾石、叶腊石等高硫蚀变矿物;晚期,酸性热液扩散,温度降低,pH值也因H+被大量消耗而升高,转化为微酸性氧化环境,早期形成的酸性火山岩在这种环境下,经过蚀变和交代作用形成了地开石。于是,这种富含水和铝离子的微酸性成矿热液蚀变交代酸性火山岩,形成了地开石。由于寿山石矿处于火山塌陷的断裂处,可以经过热液的反复蚀变交代,使得寿山石矿发育良好,透明度高,结晶程度高,多见各种冻石。
目前寿山石的成矿年限还不能准确判断,可通过明矾石40Ar/39Ar定年法确定寿山石的成矿时代介于132~122 Ma之间。
分类方法
按照矿物成分
不同类型的寿山石有着不同的矿物组成,有学者根据其主要矿物成分,将寿山石分为地开石型、叶蜡石-地开石型和叶蜡石型等。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D/max2200PC型X射线衍射仪,对其获取的几十个寿山石原始样品进行分析,将样品按照矿物组成分为九类,分别为地开石型、地开石-珍珠陶石型、地开石-高岭石型、高岭石型、伊利石型、伊利石-叶蜡石型、叶蜡石型、地开石-伊来石型和高岭石-叶腊石型。
按照产地
传统观念中,一般根据寿山石的产地将其分为“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三类。
田坑石
田坑石产于寿山溪两侧的水田中,主要产出田黄石。优质的田黄石,石质娇嫩,有极细的萝卜纹和红筋。
已测定的矿物组成看,田坑石主要由珍珠石或地开石组成,有的含少量绢云母或全由绢云母组成。产于旗山南溪中的牛蛋黄则全由叶蜡石组成。
水坑石
又称坑头石,因深藏于终年积水的坑硐中得名。高山东侧坑头的寿山石矿脉出露于寿山溪旁,形成溪中硐,如坑头洞和水晶洞即是。水坑石质地较田坑石坚硬,具多种颜色,且多为结构细腻的冻石。
已测定的矿物组成中,水晶冻和坑头冻都由迪开石组成。桃花冻由迪开石组成或由珍珠石 (并含少量迪开石和高岭石) 组成。
山坑石
通过人工打硐挖坑的方式从寿山石矿脉内采出的寿山石叫山坑石,按产出山系划分为高山系、月洋系和旗山系三大系列。山坑石种类繁多,常以产出坑硐名称命名,如高山矿段、旗降矿段、加良山矿段等。据不完全统计,山坑石有一百三十多种。
总的来看,高山系山坑石多以迪开石组成为特征,次为迪开石和高岭石组成,含叶蜡石较少。旗山系以叶蜡石组成为主,次为迪开石组成。月洋系全部由叶蜡石组成。
按照地方标准
根据福建省地方标准,按寿山石主要矿物组成、物理化学特征和产出环境的不同,将其分为田黄石类、高山石类、芙蓉石类和汶洋石类等四大类;按质地、色彩、净度、透明度和光泽等不同,将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
外观
理化指标
品质鉴定
根据福建省地方标准,按寿山石质地、色彩、净度、透明度和光泽等方面的不同,将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
典型品种
产地与开采
寿山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寿山石产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寿山乡、日溪乡及连江小沧畲族乡、蓼沿乡辖区内。
寿山石矿主要为赋存在中生代火山岩中的火山热液矿床。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开采时要注意围岩蚀变、矿脉走向及其几何形态的变化,做好矿体预测。遇到矿体时,除与周边围岩紧密相连的大块原石可在围岩中采取微量炸药爆裂方式分离原石外,其余情况下均应采用手工作业方式取石。作业前应查看原石产出情况,找准合适的切入点,避免损伤原石,并贯彻保护性开采的原则。
应用领域
寿山石温润细腻,色彩斑斓,是上等的雕刻玉石,因此常用于制作印章、摆件、把件和挂件等。寿山石过去又被称为叶蜡石、冻石,俗称图章石,属于宝玉石学中的彩石大类,被列为国石候选石之首,寿山石中的田黄石曾被乾隆皇帝称为“石帝”。寿山石雕则是中国民间以寿山石为原料进行的传统雕刻艺术,主要流传于福州市晋安区的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上世纪50年代福州桃花山南朝墓出土了一对寿山石雕刻品——“石猪”,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寿山石雕作品,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2006年10月份在香港举办一场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块重量超过200克的“明17世纪田黄石雕瑞狮纸镇”以4167.92万元被一买家获得,创下了寿山石雕世界拍卖纪录。
历史发展
寿山石的开采和雕刻可追溯至南朝,而寿山石雕艺术闻名于世则是在唐代。唐代僧众用寿山石雕刻佛像、香炉、念珠等,并将其当作珍品赠予游客,推动了使用寿山石雕刻审美的出现和发展。
宋元代的寿山石雕,大多见于供达官贵人赏玩或随葬的物品,宋代时仍为大件石俑,至元代则出现了文人印章,开始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明清时期,民间盛行使用寿山石刻制印章,受到当时篆刻家们的赏识。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最终形成,并出现东门、西门两大流派,以林谦培、林元珠为代表的东门派擅长人物、山水、动物的圆雕,以潘玉茂、潘玉泉为代表的西门派则从传统的印钮技法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画特色的薄意技法。之后,又出现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寿山石雕融入诗情画意的氛围,提升了寿山石雕的文化品位。
清代正是寿山石艺术的黄金时期,除了康熙的“康熙宸翰”等印章,乾隆的“田黄三连章”等稀世珍宝外,高兆的《观石录》介绍了寿山石色质和形性的初步辨识方法;毛奇龄在《后观石录》中对寿山石的质地、色彩等进行了描述 ,并提出了寿山石的“三坑”分类法,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影响至今。
文化价值
关于寿山石,民间素来有着“女娲补天遗石”“凤凰彩卵留人间”的传说。而寿山石名字中的“寿”字,恰好契合了“福海寿山”“金石同寿”等吉祥美好的寓意,代表了“长寿”的祝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寿山石的雕刻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思想。如寿山石雕刻的“因材施艺,巧掩瑕”,就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顺应天地,道法自然”的思想。在寿山石雕艺术中,不讲求“完美无瑕”,而要将“瑕”也变为可以展示的美丽之处,遵循自然的美。
根据传统玉石收藏鉴赏的观点,寿山石的优劣由其“六德”来决定,即“细、结、温、润、腻、凝”。“六德”是对寿山石材质在感官上的综合体验,因此是不同品种间相比较而论的。
时至今日,寿山石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首,将自然物质与时代精神、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寿山石产业不仅涉及矿业、工业、商业等领域,也通过寿山石雕体现了其在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价值。
2001年,寿山石雕作品作品《三贤》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参考资料
432克福建省寿山田黄石起拍价400万.凤凰时尚.2023-12-16
干货 | 叶子贤的寿山石物语.搜狐网.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