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锥尾鹦鹉
金黄锥尾鹦鹉(学名:Guaruba guarouba),又称巴西金鹦鹉或巴伐利亚王后鹦鹉,是一种中型鹦鹉,体长34-36厘米。它是所有锥尾鹦哥族中最稀少、最美丽和最大型的种类之一。金黄锥尾鹦鹉的身体呈金黄色,翅膀部分的飞行羽为绿色。它们的眼睛外围有一圈白色的裸皮,喙为肉色,前端带有浅蓝色调。幼鸟的羽色不像成鸟那样金黄,而是夹杂着橄榄绿色,大约20个月后才逐渐变成全部金黄色。金黄锥尾鹦鹉栖息在巴西亚马逊平原盆地较干旱的高地雨林内。它们面临着伐林和水浸的威胁,非法捕猎也导致它们在野外的数量下降。野生的金黄锥尾鹦鹉喜欢玩耍和社交,甚至会照顾无关的早成雏。然而,饲养下的金黄锥尾鹦鹉很少表现出这种行为,有时会将雏鸟丢下3个星期。它们的食物包括果实、花朵、芽、种子和玉米,其中包括芒果和巴西莓。金黄锥尾鹦鹉在1岁时就达到性成熟,繁殖季节是从11月到次年2月。它们会在树洞里咬巢,并保护鸟蛋。蛋的尺寸为37.1毫米长和29.9毫米宽,孵化期为30天,雄鸟和雌鸟会轮流孵蛋。性成熟后的几年里,雌鸟会产下一些未成熟的蛋,直到6-8岁。如果饲养的金黄锥尾鹦鹉的雏鸟被带走,双亲会再次繁殖。初生的金黄锥尾鹦鹉身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绒毛,一周后会变成深色。到了第三周,它们开始长出飞羽。早成雏喜欢玩耍,但也会欺负同辈。
外形特征
金黄锥尾鹦鹉体长34厘米,体重270克。鸟体为金黄色,翅膀部分的飞行羽为绿色;眼睛外围有一圈白色的裸皮,鸟喙为肉色,前端带有一点点浅蓝的色调;虹膜为棕色。幼鸟的羽色并不是像成鸟一样有着炫丽的金黄色,身体上会夹杂许多橄榄绿色,尤其头部非常明显,而非像成鸟般全部为金黄色,大约20个月后才能渐渐像成鸟般变成全部金黄色。
历史描述
金黄锥尾鹦鹉最早是在1633年由荷兰地理学家约翰内斯·德·莱特在他的《新世界历史》中列出的,当地名为Guarubas。德·莱特在1640年的法文翻译版中包括了这种鹦鹉。Guarubas这个词来自图皮语:Guarajúba意为“黄色鸟”。金黄锥尾鹦鹉也在1648年被德国博物学家乔治·马克格雷夫在他的《巴西自然史》中描述,当地名为Quiivbatvi。根据马克格雷夫的描述,金黄锥尾鹦鹉被包括在弗朗西斯·威拉比于1678年,约翰·雷于1713年和马修兰·雅克·布里松于1760年的著作中。1779年,法国博学家布丰伯爵根据一个保存的标本描述了金黄锥尾鹦鹉。基于同一标本的插图被单独出版。1788年,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在修订和扩展卡尔?冯?林奈的《自然系统》时,包括了金黄锥尾鹦鹉,并引用了包括布丰的描述“Le Guarouba”在内的早期著作。他将其与其他鹦鹉放在了鹦鹉属中,并创造了二名法Psittacus guarouba。金黄锥尾鹦鹉以前被归类为Aratinga guarouba,现在是Guaruba属中唯一的物种,该属是由法国博物学家勒松于1830年引入的。属名和种名的不同拼写是由于勒松和格梅林使用了不同的拼写以及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规定。勒松最初使用了Guarouba,但在随后的页面上将其更改为Guaruba。这个物种是单型的:没有被认可的亚种。这个物种也被称为金黄鹦鹉。分子研究表明,Guaruba和Diopsittaca(红肩鹦鹉)是姊妹属。它与金羽鹦鹉(Leptosittaca branicki)也有密切关系。
分布地区
金黄锥尾鹦鹉主要分布于巴西东北部的南亚马逊平原盆地内。
生活习性
平常多半是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喜欢在树枝顶端来回用鸟喙灵活的嬉戏攀爬,常常很急速的在树木间来回飞行移动;平常会和当地其他种类的鹦鹉一同集结觅食,叫声相当尖锐吵杂,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的见。全年都是群居性,通常6~30只左右成群活动,偶尔也会出现在玉米田、芒果园等农作区。食物包括水果、坚果、种子、浆果、昆虫以及其美国白灯蛾等。金黄锥尾鹦鹉是一种社会性物种,生活、进食、睡觉甚至繁殖都是在一起进行的。在野外,它们有多样的饮食,吃水果如芒果、muruci和巴西莓,花朵、芽和种子(包括巴豆属 matouensis)以及作物植物,特别是玉米。
栖息环境
金黄锥尾鹦鹉主要栖息于巴西当地的热带雨林,尤其偏好沿着水源流过的林地。它们的分布范围估计约为17.4万平方公里,位于巴西北部帕拉州亚马逊河以南的托坎廷斯河、下兴古河和塔帕约斯河之间。额外的记录来自毗邻的北马拉尼昂。198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这些鸟在一年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栖息地;在非繁殖季节,也就是干季,它们占据了高大的森林。在繁殖季节,它们离开了高大的森林,进入了森林边缘的开阔地区,比如农业用地。
繁殖方式
在野外繁殖期通常在12~4月的雨季中,筑巢在15~30米高的树洞中,有研究报告纪录它们经常集体繁殖,通常母鸟较多,报告显示最高纪录曾在一窝中发现14只幼鸟,由6只成鸟轮由照顾,一窝约产2~4枚卵。金黄锥尾鹦鹉是性情相当敦厚的鹦鹉,曾经有纪录野外的金黄锥尾鹦鹉抚养不是自己后代而是其他鸟种的纪录。人工繁殖的金黄锥尾鹦鹉繁殖期约在11月开始,可以提供30×40×40公分的厚木巢箱。如果照顾得宜,是相当多产且容易繁殖的鹦鹉,雌雄亲鸟都会共同轮流孵蛋,一次约会产下3~5枚卵,孵化期间约23天,幼鸟羽毛长成约7周,等到幼鸟羽毛长成以後,亲鸟便会很快的将其逐出巢并且开始准备生育下一窝。野外的金黄锥尾鹦鹉则不同于人工繁殖下的情况,野外的金黄锥尾鹦鹉雄鸟会在雌鸟孵卵的时候守候在鸟巢外警戒,而等到幼鸟羽毛长成以后,亲鸟仍然会和幼鸟一起生活,教导幼鸟学习生存的技巧,直到它们加入族群为止。人工饲养下的繁殖记录为4岁以上。金黄锥尾鹦鹉的繁殖系统在鹦鹉中几乎是独特的,因为配对的鸟会得到一些帮助来照顾幼鸟。这种行为在圈养的鹦鹉中较少见,它们通常在三周后就会放弃它们的幼鸟。
种群现状
这些在亚马孙河流域沿岸的分布的鹦鹉,由于大部分的栖息地都遭人为破坏而丧失,广泛的贸易诱捕等原因,该物种野外数量非常稀少,因此被列为濒危物种。目前的种群数量估计在1万到2万之间。一个国际性的努力由巴西政府领导,与Parrots International、Lymington Foundation、圣保罗大学等合作,正在进行,以在圈养环境中培育年轻的鸟类,并在巴西东北部的当地人的支持下将它们重新引入它们的自然栖息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