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又叫“押岁钱”“压胜钱”“代岁钱”“岁岁钱”“利是”或“年钱”,即长辈在除夕或初一发给晚辈的钱,是春节重要的习俗之一。

最早的压岁钱起源于汉朝,起先在除夕或大年初一时,长辈通过不同形式发给晚辈的压岁钱,到了现代融入了新的元素,通过微信、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红包等方式来发压岁钱。寓意着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辟邪驱鬼,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除此之外,在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华人家庭,以及朝鲜,都有新年发压岁钱的习俗。

历史

压岁钱最早起源于汉朝,也叫“压胜钱”或“大压胜钱”,是为了玩赏而专门铸造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它并不在市面流通。钱币的正面铸有“万岁千秋”“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文字的吉祥的语,而背面则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多种吉祥的图案。

唐朝时,当时的春节是“立春日”,宫内的人相互朝拜,出现了散钱的风气,压岁钱是宫廷殡妃们娱乐的一种掷钱游戏。据《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杨贵妃生子后,李隆基赐给杨贵妃洗儿钱贺喜,其寓意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洗儿钱这一习俗后来流传到民间;宋朝以后,唐朝时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正月初一的元旦上,春日散钱和洗儿钱的风俗混在一起,逐渐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压岁钱演变成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意为“长命百岁”,或红纸里包一枚银元,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后来货币改为钞票后,长辈们通常会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发给晚辈,“联”与“连”谐音,寓意着“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进入21世纪后,大多是在春节当天拜年时,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待年过后方可花掉。

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新年发压岁钱的习俗。日本将压岁钱称为“年玉”,年是“稳”的代字,玉是魂灵的代字,合起来是“丰稳之魂”的意思,但最早的年玉并不是钱,而是年糕,直到17世纪起才开始流行送压岁钱;韩国将压岁钱称为“岁拜钱”,最早记载韩国压岁钱风俗的文献是1925年出版的《海东竹枝》,当下普遍认为有可能是在朝鲜王朝末年开放通商口岸后,由中国人和日本人带来了这个习俗,距今有百年的历史。除此之外,在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华人家庭,以及朝鲜,都有新年发压岁钱的习俗。

发放形式

发压岁钱的形式多样。在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陕西铜川地区是在除夕吃过团圆春节菜谱,在晚辈拜完年后当众给;在漳州市在除夕时发压岁钱,若夫妻双方都健在,则要给儿孙两个红包,若只有一方健在,则只给一份,但每个红包的钱数都是双数,以示好事成双;浙江杭州的长辈把压岁钱用红绳穿起来,等孩子睡着之后,长辈偷偷的放在孩子枕头底下;浙江温州是在腊月送的钱物就是压岁钱;黑龙江省宝清县除夕夜拜神以后,家人依次由晚辈向长辈磕头贺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而在双城则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举行这样的仪式领取压岁钱;在吉林梅河口,晚辈先向先祖行礼,后向长辈行礼,才由长辈们为晚辈发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等地会在大年初一时晚辈来给长辈拜年时发压岁钱。岭南地区人们称之为“碛年钱”,吃过春节菜谱后,长辈用纸把新铸造没有使用过的银钱包好,发给晚辈。也有用红线袋装“红柑”或“红橘”,如果是子孙给长辈奉红包,则叫“孝敬钱”。还有部分地区用彩绳穿线编作龙形,放在孩子睡觉的床尾;在台湾地区则是由家长给全家每个成员分“压岁钱”。

现代发红包也融入了新的元素,会通过微信、支付宝红包等方式来发压岁钱。有一种说法是压岁钱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发给晚辈的,是“压祟钱”。另一种是晚辈发给长辈的,为真正意义上的“压岁钱”。

其他国家也有不同的形式,在日本,会事先准备好写有“年玉”字样的专用小钱袋或喜封,在其下方写上赠送人的名字,背面用小字写上所给的金额;在新加坡是等到除夕夜或新年期间,装入印有图案以及写有吉祥祝愿词的红包中,送给自己的儿孙或其他前来拜年的孩子;在韩国则直接给韩元,或装入白色信封送出。

寓意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古代时发压岁钱是寓意为镇恶祛邪,保护孩子平安,在漫长的演变中,现在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而晚辈给长辈发压岁钱,则是不让长辈年龄继续增长,期盼他长寿。

进入21世纪后,压岁钱的形式有所转变,但仍然是人们联络感情和维系亲情的一种纽带,其蕴含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念代代相传,始终没有改变。同时,孩子们可以用这些压岁钱来购买图书、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这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相关争议

性质变化

压岁钱作为守岁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既有镇恶祛邪,保护孩子平安的寓意,又寄托着长辈对孩子们的殷殷希望,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红包越来越鼓,它的祈福作用被弱化,“铜臭味”渐浓,一些工薪阶层常常要拿出自己过半甚至全部的年终奖包压岁钱,已经逐渐成为成年人的“负担”,更有甚者让压岁钱成为一种变相的送礼、贿赂。

同时,一些孩子会互相攀比,以得钱多为荣。也有一些孩子把收到的压岁钱用于上网或购买高档的衣物、化妆品,以及与自己年龄不符的物品,甚至有的孩子为压岁钱要不要“上交”和家长起了争执,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保管支配

21世纪以来,压岁钱这一传统习俗变成了法律问题,出现了压岁钱归谁保管、压岁钱的所有权,以及父母对压岁钱的支配权等新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从法律性质看压岁钱属于赠与的财产,孩子为受赠人,所有权也属于孩子。在八岁前,家长可以代为管理,八周岁起,孩子可以独立支配一定额度的压岁钱。不过,家长未成年时的代为管理并不意味着拥有任意的支配权,父母有一定的支配权,但是关于压岁钱的花销,必须都是与该未成年人相关,父母不能用压岁钱单纯为自己消费。

神话传说

相传古代时有一个妖怪叫“祟”,每年除夕的晚上等小孩熟睡后就出来伤害他们,在他们的额头上摸来摸去,被摸过的孩子就会发高烧,高烧退去后小孩就变成痴癫的样子,不会好转。大人们为了保护孩子不遭“祟”的侵害,每到大年三十就守着孩子一起不睡觉。有一户老夫妇,为了防止“祟”来伤害孩子,把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一直守护着孩子,却在四更时睡着了,“祟”就趁机溜进屋子准备摸孩子的头,突然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就尖叫着逃跑了。这件事很快被传开了,众人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用红纸包上钱放在孩子枕边,让“祟”不敢来伤害孩子,于是就把这种钱叫“压祟钱”,因为“祟”与“岁”谐音,后来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相关作品

压岁钱由来已久,古今都有许多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诗词。有清朝诗人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策价,添得娇儿一夜忙”。以此描绘出孩童心系压岁钱,且主要用来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此外,有杨庆琛的《压岁钱》诗:“彩线穿来似贯珠,儿童拍手笑相呼。今年先问明年费,三五春灯买得无。”有郑鹏程的《橘枝词》:“椒筋饭黑未成眠,瓜果安排压岁钱。最是陆郎怀橘熟,家家打点拜新年。”有刘萃奎《福州竹枝词》:“烧完火爆已残年,饮罢屠苏欲晓天。儿女何知长夜守,但催压岁早分钱。”还有林祖焘《压岁钱》诗:“残宵过后即新年,却喜侬家后胜前。绕膝儿孙娱老景,也分压岁许多钱。”等诗词。这些诗词从不同方面描写、记述了压岁钱在中国隆重的年俗氛围。

参考资料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29

..2023-01-13

..2023-01-14

..2023-01-13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29

韩国压岁钱风俗始于百年前 韩媒:可能源自中国或日本.今日头条.2023-01-29

媒体盘点国外压岁钱:朝鲜最多就给4元人民币.人民网.2023-01-29

揭秘国外怎么给压岁钱:美国一般给12元到125元.环球网国内.2023-01-29

..2023-01-29

..2023-01-14

说说压岁钱.今日头条.2023-01-14

..2023-01-14

压岁钱习俗被指祈福作用弱化 “铜臭味”渐浓-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1-29

压岁钱水涨船高 工薪阶层年终奖还不够包压岁钱.中国新闻网.2023-01-29

压岁钱支出超过年终奖收入? 莫让压岁钱变了味-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1-29

..2023-01-15

..2023-01-15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29

..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