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通过教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培养具备通过野外综合考察、社会调查、实验分析等获取、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掌握一定的数理统计分析和计算机技术遥感、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或开发和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和开展野外调查能力,毕业后可在通讯、农林、城市建设、旅游等国家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业务相关调研和设计工作。

专业发展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际源自于地图学。1957年地图学家李海晨创办了南京大学地通学专业,是当时乃至相当长时间内国内综合性大学唯一的地图学专业。1978年解放军测绘学院(后合并入信息工程大学),创办了计算机辅助移动制图专业,到1984年创办了地图数据库建立与应用专业,被认为是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的前身之一。

1988年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现合并到武汉大学)创建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我国首个以地理信息科学为专业方向的本科专业。1996年,教育部在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科代码为070703。在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更名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科代码更改为070504。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作为地理科学类专业下的一个专业,培养目标上,该类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系统掌握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技能;学科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技术,较熟练地掌握遥感、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和整理、归纳、综合分析相关数据,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并能够进行定量研究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等各项能力 。

在符合以上整体建设目标的情况下,各高校在建设目标上往往会有所差异,但整体而言,学生需要具备地理科学基本知识、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技能;通过野外综合考察、社会调查、实验分析等获取科学资料;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与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知识要求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要求上要求牢固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同时学生需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前沿知识。

课程体系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属于地理科学大类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四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含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艺术体育;学科基础知识课程包含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与水资源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地理科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地理科学专业知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知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知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实习、毕业综合实习、教育教学实 习、创新创业训练等。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实习、毕业综合实习、教育教学实 习、创新创业训练等。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专业包括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地理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计算机等。

就业方向

地理信息科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在高校、交通运输、规划勘测设计、国土、矿业、水利电力、通讯、农林、城市建设、旅游等国家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业务相关调研和设计工作。也可以选择报考自然资源部、气象局、统计局等公务员职位,从事综合文稿起草、公文处理、信息宣传、气象业务管理、自然资源督察等工作。

师资队伍

地理科学类专业专任全职教师人数不少于12人。当折合在校生人数大于12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须相应增加至少1名专任全职教师,生师比(此处仅计算地理科学类专业专任教师)应不高于20 :1,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学术带头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80%,具有博士学位(不含在读)的比例不低于20%,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均须通过岗前培训,其中超过90%的主讲教师须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1/40新招收的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实验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18人,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人数最多不超过6人。每1万实验教学人时数配备1名实验技术人员。

各高校应建立教学基层组织,建立教学梯队或团队,定期开展教学重点难点研讨等活动。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优良教学传统。办学单位应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学条件

教学实验室

地理信息科学教学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实验台间距不小于1.3米;照明、通风设施良好,水、电、气管道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台应耐化学腐蚀,并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实验台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应配备防护眼罩,装配喷淋器和洗眼器,备有急救药箱和常规药品,具有应急处理预案;具有符合环保要求的三废收集和处理措施。实验室噪声低于55分贝;具有通风设备的实验室,噪声应控制在70分贝以下;化学药品与放射性物质的购置、存放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地理信息科学教学实验室需配备玻璃器皿、生化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电子显微镜、电脑、数据库服务器、GIS平台软件、遥感图像处理平台软件、网络交换机、投影仪、多媒体系统、绘图桌、绘图仪、扫描仪、地球仪、电子天平、激光打印机、矿物与岩石标本、地形图、卫星影像图等地理教学实验仪器;手持全球卫星导航定位仪、全站仪(或水准仪、经纬仪)、地质罗盘、放大镜、数码照相机、便携式气象测量仪(通风干湿表、风速仪、气压表)、加带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模块的笔记本电脑等野外仪器。

各高校必须有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的实习路线或实习基地。应根据各自的学科特色和教学内容、 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去向,建立和完善野外实习路线或实习基地。可以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实习路线或实习基地满足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图书资料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类的图书资料,生均专业图书量不少于50册,生均年专业图书进书量不少于2册;提供数字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并可连接到国内或国外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能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网、国家地理信息数据库等资源。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的投入需要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25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净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不低于5%。新开办的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1%,且总额超过10万元。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4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16所,其中4所A+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教评价网2023-2024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2所,等级5★的学校6所,其中等级5★+及5★的学校的排名依次为:

参考资料

开设院校.阳光高考.2024-04-23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2023-05-07

中国教育在线.地理信息科学.2023-05-07

1 3.1 3.2 3.3 3.4 3.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2022-01-14: 214-222. 144-150.2023-05-07

{{data.zymc}}.阳光高考.2023-05-07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07

资源学院2020版本科生培养方案(2021-2023级适用).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2023-05-07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23-05-07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国家公务员局2018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2023-05-10

开设院校.中国教育在线.2024-04-23

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软科中国.2024-04-19

2023-2024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排名_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国科教评价网.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