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7年。该书借用《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讲述了他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通过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先生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情绪的来源,以及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目前该书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内容简介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

作品思想

该书描述鼹鼠第一次去看蛤蟆先生的蛤蟆庄园情境:“树篱枝叶无人修剪,玫瑰花坛杂草丛生,草坪上也落满了黄叶,整一个蓬乱凋敝、无人打理的样子。”蛤蟆先生见到鼹鼠一刻,放声大哭,那是成人的崩溃。该书告诉人们抑郁症很可怕,最极端的行为是自杀,因此需要周围的朋友和亲属的关注,并且要早点进行心理咨询介入,不能延误时机。朋友和亲属只能发现问题,找专业人士帮忙,不要讳疾忌医,畏惧心理咨询。该书指出,成长中的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的亏欠对成人的影响非常大。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这就是要人们如何看到“人生坐标”的四个维度: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不好。一旦自己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自己存在的底层架构。该书指出,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和“成人”状态,要注重“成人自我状态”,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成长的本质要求人们打破对过往经历的依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正如苍鹭一针见血地对蛤蟆先生指出:“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不快乐。作为成年人,理应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人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有目标、有规划、有日程、有行动,让自己处于“成人自我状态”,运用知识和技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行动,而不是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要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作品影响

销量

截至2022年8月,《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2020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版销量已超过300万册。

荣誉表彰

2021年9月12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21年优秀科普读物”,并入选推荐书目。

2021年11月17日,该书还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的推荐。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译者简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翻译是陈赢。陈赢,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译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参考资料

“悦”读越精彩!石家庄42中国际部举办读书分享会.今日头条.2024-09-0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读书.2023-12-08

“书和远方”投稿|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百家号.2024-08-07

“成年人的自我觉醒,带着辛辣和苦涩” 专访《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译者陈赢.百家号.2024-04-09

[读书]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央视网.2024-08-07

陈赢.豆瓣.202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