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麦瑞加拉鲮

麦瑞加拉鲮

麦瑞加拉鲮(学名:Cirrhinus mrigala),简称麦鲮,又名印度鲮,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品种,约占全球鲤鱼总产量的8.7%(2014年)。在人工养殖中,麦瑞加拉鲮在第一年中体重可达600~700克,通常2~3年龄体长约40~70厘米。其身体延长,两侧对称,近梭形。侧线完全发育,圆鳞,中等大小。头短,口小,吻圆突。体背部呈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与身体等高,胸鳍较头短,尾鳍正型尾,深分叉;除背鳍外,其他各鳍尖端均呈赤红色。

麦瑞加拉鲮原产于印度北部,周边的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分布,后被引入到斯里兰卡越南、中国、毛里求斯日本等国家,因其繁殖快、兼容性强等特点被广泛推广养殖。麦瑞加拉鲮属于底层鱼类,一般栖息在温暖水域,适应性强,在自然水域中,记录最长可以存活12年。繁殖力均较强,种群数量稳定,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保护名单》ver3.1,保护等级为无危(LC)。

麦瑞加拉鲮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并且可以作为饵料鱼,深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

形态特征

麦瑞加拉鲮身体延长,2~3年龄体长一般为40~70厘米,9~10年龄可达近1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年体重一般在600~700克,自然环境中记录的最大体重可达12.7千克。其身体两侧对称,呈梭形,略侧扁,身体高度约等于头部长度。鳞片圆形,中等大小;身体上部呈青灰色,腹侧银白色,侧线完全发育。

麦瑞加拉鲮头部较小且无鳞,吻圆钝,一般生有气孔,吻须1对;口下位,呈弧形,上下唇分离,下颌联结处有一结节。有咽齿,但并不锋利,咽齿通常为三排,齿式5.4.2/2.4.5,即左侧第一排为5枚齿,第二排为4枚齿,第三排为2枚齿;右侧最内一排为2枚齿,第二排为4枚齿,最外侧一排为5枚齿,有排列致密的鳃耙,鳃耙数目54~58个。

麦瑞加拉鲮背鳍有15~17根鳍条,最后一根鳍条非骨质、无锯齿;胸鳍长度一般较头部短,有18~19根鳍条;腹鳍有9条鳍条;臀鳍有8条鳍条,未延伸至尾鳍;尾鳍为正型尾,深分叉。除背鳍外,胸鳍、腹鳍、臀鳍等其它各鳍末端均呈现赤红色,在繁殖季节更加明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麦瑞加拉鲮起源于印度恒河流域,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缅甸、老挝泰国尼泊尔等国均有分布。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加上其繁殖力强、可与其他多种鲤鱼杂交等特点,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此外,麦瑞加拉鲮也被引入到斯里兰卡越南、中国、毛里求斯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中国分布

麦瑞加拉鲮于1982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从孟加拉国引进,并且在1985年人工繁殖成功,随后在华南地区逐渐推广养殖,并在90年代与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先后作为鳜鱼饵料鱼引进江苏省养殖。麦瑞加拉鲮主要分布在中国珠江海南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池塘混养的品种。

栖息环境

麦瑞加拉鲮是底层暖水性鱼类,喜栖息在温暖肥沃的水域。刚孵化出的幼体通常在水面或水面下,鱼苗和幼鱼则生活在更深一层的水域,而成鱼通常生活在水域底层。其适应能力较好,耐低氧,抗病能力强,是一种淡水鱼,但也能在一定浓度的盐水环境中生存,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环境中都能正常生长。生长适宜水温一般是20~30℃,当温度到达10℃以下时停止摄食。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麦瑞加拉鲮为杂食性鱼,食性广,体长25毫米以下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为主,主要以无尾虫、萼花臂尾轮虫、枝虫和桡脚类为食。随着幼鱼长大,在长大到100~300毫米的时候,浮游植物的摄入量逐渐增加,主要摄食水生植物的茎叶及碎屑,之后也摄食水底腐烂的植物碎屑。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麦瑞加拉鲮也喜食人工投喂的皮、米糠、花生饼豆饼等饲料。

麦瑞加拉鲮具有致密的鳃耙,适于滤食细小食物。除1月至3月外,幼鱼全年密集进食,成鱼则在产卵后(10月至12月)密集进食。

社群行为

在池塘、湖泊、水库等封闭水体中,幼鱼会集体在浅水区形成鱼群觅食。而成鱼多独自行动。

节律行为

麦瑞加拉鲮一般生活在水域底层,只有在西南季风盛行期间,会洄游到水域边缘进行繁殖。

生长繁殖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当年的麦瑞加拉鲮鱼苗饲养8个月平均尾重可达到400~500克,次年体重快速增长,养到年底尾重可达1千克多。一般饲养两年左右,其后生长速度下降。麦瑞加拉鲮的生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在自然水域中,麦瑞加拉鲮最长可以存活12年,长度可以达到近1米。

麦瑞加拉鲮繁殖能力较强,虽生长环境不同,但一般可在2~3年内达到性成熟,通常会在西南季风形成的季节开始产卵。鱼大小不同,产卵量也随之变化,通常每公斤产卵10万~15万个。麦瑞加拉鲮繁殖能力较强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而增强,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相对怀卵量为150粒/克体重~200粒/克体重;饲养时通常采用激素进行催产,自然产卵受精卵

麦瑞加拉鲮一般加河流边缘浅滩或湿地0.5~1米的水域内进行产卵,卵为端黄卵,呈鲜艳的橘红色,半浮性,有光泽和弹性,成熟后的卵子直径为1.28~1.76毫米,吸水后平均直径为5毫米。

人工养殖

人工养殖养殖时,首先选择合适的亲鱼池培育亲鱼,保持亲鱼池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于亲鱼的生长发育。当雄鱼在胸鳍鳍条上出现“珠星”、手压其腹部精巢有乳白色液体时,即为成熟的雄鱼;当雌鱼腹部松软膨大、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红肿时,雌鱼性成熟。

养殖时通常使用激素诱导产卵,一般雌鱼采用两次注射,雄鱼注射一次。效应时间(即第二针注射完毕到亲鱼开始发情追逐的时间)长短和催产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通常在水温为29℃~29.5℃时,效应时间为4~5小时,随后进行自然产卵受精卵,并且采用环道水流的方式进行孵化。孵化至25毫米左右时可以开始培养鱼苗。

鱼苗入池塘前,池塘应先干燥以除杂草,还需要做消毒、施肥、出去肉食性鱼等处理。麦瑞加拉鲮的饲料主要有人工配合饲料、麦麸花生饼、米糠等,需定期投喂,并做好环境管理,鱼苗成活率可达60~70%。

麦瑞加拉鲮成鱼培养时一般采用混养为主,养殖过程中同样需要做好施肥、鱼的健康检测和生长环境管理等工作,一般养殖一年体重即可达到600~700克。

麦瑞加拉鲮容易受细菌、真菌和寄生昆虫感染,从而导致大规模死亡,养殖过程中应定期监测鱼的健康状况,发现有鱼受感染的鱼时,及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物种危害

麦瑞加拉鲮是杂食性鱼,食物竞争不及肉食性和草食性鱼类激烈,加上其繁殖快、适应力强的特点,已经成为最具侵略性的淡水鱼之一,在中国南方的主要河流中,都有发现麦瑞加拉鲮的身影,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其他鱼类的生存空间,另外麦瑞加拉鲮也会吞食其他鱼的受精卵

同时,在养殖过程中由于肥料、饲料、化学药品的过度使用,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必要时需采取相应措施规范养殖过程。

种间关系

麦瑞加拉鲮幼鱼的天敌较多,如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七星刀鱼(Notopterus chitala),巴基斯坦西隆鲇(Silonia silondia),另外鳄鱼(Crocodylus siamensis)、鸬鹚鸬鹚属 carbo)、普通海鸥(Larus canus)、苍鹭(Ardea cinerea)等动物对麦瑞加拉鲮成鱼和幼鱼均构成威胁。

物种保护

麦瑞加拉鲮的种群数量稳定并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麦瑞加拉鲮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其具有耐密养、群体产量高、抗病能力强、养殖周期短、易起捕等特点,在印度孟加拉国老挝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缅甸和尼泊尔等国均有养殖,产量约占全球鲤鱼总产量的8.7%(FAO,2014年)。在中国,麦瑞加拉鲮已成为各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池塘混养的重要经济型鱼种。

同时由于麦瑞加拉鲮营养价值较高,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较鲮高,成为了中国很多地区鳜鱼等肉食性鱼类养殖的首选饵料鱼之一。另外,由麦瑞加拉鲮加工成的豆豉鲮鱼罐头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参考资料

..2024-09-18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