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角(学名:Otus sunia),又称为猫头鹰、东方角鸮、东红角鸮,是鸱鸮科角鸮属鸟类。其是体小“有耳”型角鸮,体长16~22厘米,体重48~105克。眼大而圆,虹膜为黄色。面盘和上体均呈灰褐色,有黑褐色虫状细纹。下体由红褐色至灰褐色。其飞羽为黑褐色,脚呈肉灰色,趾不披羽。
红角鸮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欧洲、非洲、中亚、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在中国几乎各地均有分布。其栖息于山地至平原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白天多隐藏起来,喜欢夜晚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食。红角鸮的繁殖期在5~8月,孵化期为24~25天。育雏期约为21天。
2004年起,红角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2021年,红角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当中,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
红角鸮体长16~22厘米,翼展50.5~52.6厘米,体重48~105克,是体小“有耳”型角鸮。上体红褐色,有黑褐色虫蠹状细纹。在前额和冠部有深色条纹。肩胛有带黑色边缘的白色浅黄色斑点。其体形和羽色似领角鸮(Otus lettia),但红角鸮体色较深带棕色调,后颈无翎[líng]领,趾不被羽。红角鸮分为灰色和棕色两种色型,雌雄同型。
灰色型红角鸮面盘呈灰褐色,额羽短硬,杂有黑褐色细纹。其簇状耳羽较长,带有黑褐斑和白斑。耳羽基部为棕色,端部为暗灰色。眼大而圆,虹膜为黄色,喙为暗褐色。上体、翼和尾为灰褐色,密布黑褐色虫蠹斑及棕白斑。其飞羽为黑褐色,羽毛外侧有棕白斑,拢翼时形成浅色横斑,翼缘为棕白色;腋羽和冀下覆羽为棕白色;下体由红褐色至灰褐色,其缀有细密的暗褐色横斑和明显的黑褐色羽干纹。腿覆羽为淡棕色带褐斑,脚呈肉灰色,跗跖[zhí](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被羽,但不至趾。
棕色型红角鸮与之类似,但上体和胸部偏棕色调,上体黑褐色羽干纹较细小,肩羽和后颈会显露白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红角鸮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欧洲、非洲、中亚、东亚和东南亚。在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泰国、越南均有分布。在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分布着其繁殖种群。
在中国几乎各地均有分布,包括贵州省、江苏省、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
自治区、海南省、浙江省等地区。其在北方繁殖的种群为夏候鸟,南方繁殖的种群有的为留鸟。
红角鸮有9个亚种,主要分布在北美、北亚、南亚、欧洲等地区。
其中Otus sunia distans分布于北美、南亚、欧洲和北亚(不包括中国);Otus sunia stictonotus分布于南亚、欧洲和北亚(不包括中国);而包括Otus sunia japonicus在内的剩下7个亚种都分布于南亚。
栖息环境
红角鸮生活在海拔0~1500米的地方。红角鸮主要栖息于山地至平原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见于林缘和人类居住区附近。其喜好栖息于针叶林及混交林,在开阔的常绿林、河滨林地、公园等地较为常见。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红角鸮是夜行性鸟类,白天藏身于针叶树丛中静止不动,受惊时身体会挺直,耳簇羽会竖立起来。红角鸮多在夜晚进行捕食、求偶、育雏等行为。
觅食行为
红角鸮多在夜晚的林缘、空地的树上捕食和鸣叫。由于夜间昆虫多样性非常高,而且这些昆虫多体型庞大,夜间觅食代表着有较高的猎食收益。其食物以农田鼠类、鸟类和昆虫纲为主。红角鸮通常会待在树枝上等待老鼠和昆虫之类的猎物,会用柔软蓬松的羽毛无声地飞翔,然后靠近猎物并抓住。
鸣叫行为
红角鸮通常在黄昏后开始活动和鸣叫,其鸣声易辨识,为深沉单调的“chook”声,约三秒钟重复一次,声似蟾鸣。雌鸟的叫声比雄鸟略高。
生长繁殖
筑巢行为
红角鸮会营巢于树洞、岩缝或人工巢箱中,也会利用鸦科(Corvidae)鸟类的旧巢。其会选择在高度和胸径相近的树上以枯草来筑巢,内垫青苔和羽毛。其选择天然的树洞和啄木鸟科的巢洞作为巢,是由于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巢洞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可以保护红角鸮免受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
产卵孵化
红角鸮常单独活动,在繁殖期会成对活动。红角鸮的繁殖期在5~8月,在繁殖时期常于夜晚鸣叫。红角鸮每窝产卵3~6枚,卵呈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红角鸮一般由雌鸟进行孵卵,整个孵化期为24~25天。在孵卵期间,雌鸟大部分时间在巢,雄鸟负责外出觅食。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处于孵卵期间的雌鸟会经常离开巢箱。
育雏发育
亲鸟的育雏节律十分显著,其育雏行为主要出现在晨昏和夜间。在夜间共有三个喂食高峰期。喂给早成雏的最常见食物种类是无脊椎动物,尤其是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红角鸮是晚成型,育维期约为21天。21天后,红角鸮幼雏可离巢飞翔。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红角鸮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种群数量稳定。在中国,有1万~10万只繁殖对和1000~10000只迁徙个体;在日本,有100只~10万只繁殖对,大约有50~10000只迁移个体;而在俄罗斯有100只~1万只繁殖对和50~1000只迁移个体。在韩国等地区出现了种群数量下降的情况。
生存威胁
环境污染物如阻燃剂已经被确认会给红角鸮带来潜在威胁。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其食物被污染,韩国等地区的红角鸮受到生存威胁,导致其种群数量的减少。
另外,在中国海南省记录到了红角鸮的捕猎和贸易活动,当地的农业栖息地转换加剧了对红角鸮的狩猎行为。
保护级别
物种对比
红角鸮和西红角鸮(Otus scops)由于其有着极为相似的外观而被交替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西红角鸮的中文别名也被称为红角鸮,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参考资料
红角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10-20
Otus sunia.IUCN.2024-10-2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0-20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III》.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0-20
红角鸮.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20
Otus scop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10-20
Otus scop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6-19
Eurasian Scops-owl.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