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简单来说就是讲求格律的诗。是字数、韵脚、声调、对仗都遵循一定格律规则的诗歌,成就其独有的风格特点。包括律诗和绝句,从每句字数上又可分为五言和七言。最核心内容是用韵、平仄和对仗。孤平和拗救是律诗中两个概念。“孤平”是律诗中的专用术语和禁忌,而“拗救 ”就是解决 “犯孤平”的方法。
历史
起源
形成
发展成熟
特点
律诗中基本的律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孤平拗救,就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 ”的地方, 第一个字用仄声,则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对于七言来说,就是第三个字用仄声,则第五个字必须用平声。
五言:
例程 平平仄仄平
拗式 仄平仄仄平
本句救 仄平平仄平
诗例: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李白《宿五松山下 荀家》)
七言:
例程 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式 仄仄仄平仄仄平
本句救 仄仄仄平平仄平
诗例: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 阳城东楼》)
对句相救,就是如果出句是拗句,就用对句来补救,出句为平仄脚句型(仄仄平平仄),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 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五言:
例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式 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句救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诗例 :况有台上月,如闻云外笙。(刘禹锡《秋日抒 怀》)
七言:
例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句救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诗例:江村清景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语声。(金·克怀 英《渔村话图》)
因其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等多方面都有许多约束,限定了抒情、言志的气势,然而,诸多的审美规范成就了格律诗平和而隽永的审美特点。在中国古代(有唐以来)格律诗是文人雅士借以表意达情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表现古代仕子温良敦厚之情怀,往往在托物寓情、言外之致里寄寓人生感慨。当代人抒写的格律诗大多呈现新时代的意趣, 或咏物抒怀,借以消解世事的烦扰;或寄情于山水, 记录下心灵的游历。
代表人物及作品
影响
中国新诗格律化的尝试,总体上是失败的,因为新诗没有建立起被诗人和读者广泛接受的格律诗体,对如何产生具体节奏也没有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