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呼兰河大桥

呼兰河大桥

呼兰河大桥,建于1937年,位于铁力市呼兰河上,全长187.7米,宽15米,为6孔双幅桥。作为哈伊公路的一部分,该桥是铁力市与外界的重要通道。然而,2009年6月29日,该桥发生塌事故,共有8辆车落入河中,21人落水,其中4人不幸丧生。

正文

呼兰河大桥,在哈伊公路铁力市,建于1937年,桥长187.7米,桥宽15米,是6孔双幅桥。这座桥跨越呼兰河,是铁力市联系外界的重要通道。 2009年6月29日18时20分左右,呼兰河大桥发生坍塌,共从事故现场发现8辆车,事故共落水21人,其中4人死亡。

简介

呼兰河大桥是铁力市联系外界的重要通道。上世纪70年代前,呼兰河上曾搭建了一个可以通行车辆的木头浮桥,后来被大水冲走。呼兰河西大桥始建于1971年,1973年投入使用,当时桥宽为7.5米,单车道双向通车;1996年,该大桥进行扩建,修建了另一侧,变为双车道双向通车,中央为1米余宽的花池。

呼兰河西大桥桥长187.7米,桥宽15米,是6孔双幅桥。由于桥龄较长;加之连日大雨,河水冲刷桥体加重,被重车压塌。呼兰河西大桥的使用寿命为30年,限重30吨。呼兰河西大桥在2006年被定为危桥,2007年曾进行维修。

事故

2009年6月29日,凌晨发生的哈伊公路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压塌事故已造成4人死亡、4人受伤。救援打捞工作仍在进行中。截至上午10时55分,已从事故现场发现落水车辆8台,其中,货车7台、微型面包车1台;救出落水人员18人。

事故发生后,伊春市委、市政府迅速组织救援,目前已经组织消防、公安、武警、交通、医疗等人员400余人,消防车、救护车、吊车、警车20余台参加抢救。伊春市相关负责人要求搞好事故调查,全面调查事故原因,迅速查明事发真相,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目前通往垮塌大桥的公路已经封闭。在现场看到,双面桥进入铁力市方向,埋在河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个桥墩所承载的桥面已经整体垮塌到河里,至少有两辆吊车停在出铁力市方向作业,一辆摔得破碎不堪的货车被吊起,河中还有至少两辆货车等待起吊,其中一辆车载有石材和钢材。河两岸周边地区拉上了警戒线,仍然有大量民众在岸上围观,桥下水流湍急。

原因

黑龙江铁力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庆生在2009年6月29日14时举行的“铁力西大桥桥体压塌事件新闻发布会”上说,2009年6月29日2时34分,铁力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位于哈伊公路123公里处的铁力市呼兰河大桥被哈尔滨市开来的一辆拉钢材的超重挂车压塌桥体,该车和其后的车辆掉入桥下2米深的水中。

经过对事故现场初步认定,事故原因是一辆超载的拉钢材挂车压塌桥体造成的。铁力市交通局局长李善忠说,虽然车掉进了河里,无法准确测定它载了多少吨货物,但经过现场初步调查来看,这辆大货车运载着的钢材和建筑材料,至少超过60吨。

评论

正当湖南株洲桥垮塌阴影渐渐远去之时,6月29日凌晨又发生了哈伊公路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压塌事故。铁力市通报称事故原因为一辆拉钢材的超重挂车压塌桥体。

一座大桥瞬间垮塌,人民惊魂未定。很难相信,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如此脆弱,竟然是被超重挂车直接压垮。有人认为事故是天灾造成(当地连日大雨),也有人认为是人祸。不可否认,事故是由超重挂车引起,但如果将责任完全归结于挂车恰恰掩盖了事故中更深层次的人祸因素。将事故原因归咎于超重挂车未免有些牵强,也有失公允。官方通报显然难以服众。事故中的人祸因素更值得我们反思。

现代化的桥梁竟经不住一辆超重车辆“考验”,如此脆弱的桥梁不得不让人怀疑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偷工减料问题,否则我们很难理解一座现代化的桥梁为何会如此的脆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大桥建成通车52年,遭受过多次船舶冲撞,历经了无数次的洪水冲击“考验”,至今仍然固若泰山。可见此次事故原因并非一辆超重的挂车所能“成就”,更多的还是大桥质量的问题。

事故桥梁建于1973年,按照“桥龄”来看确实属“年事已高”。然而,如果大桥维护得当、保护得当,此次事故还是可以避免的。相关职能部门是否按照《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定时给桥梁维修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对大桥进行有效的检测维护,在多雨天气发布警示信息,此次事故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俗话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在很多事故中,天灾因素或许是最直接最具有危害性的。但人祸因素有时却起着致命性的作用,往往天灾后的人祸因素比天灾本身更为可怕。天灾难避免,人祸却可以避免。

只要政府部门能够多几分细心,认真履行好职责依法行政,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严格把好关。此类事件是可以避免,至少也是可以有所减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