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祖籍泰州市,出生于上海思南路。作为京剧梅派传承人,梅葆玖曾担任北京京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第七届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京剧)的代表性传承人。
梅葆玖从小受父亲梅兰芳的影响,开始学习戏曲,于1950年进入上海京剧院。1958年梅葆玖正式加入中央京剧院,扮演了多部京剧作品中的主要角色。1964年至1967年,梅葆玖随团前往苏联、保加利亚、印度、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赢得了赞誉。1971年,他回到中国京剧院工作,帮助指导青年演员,在此期间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角色代表作。20世纪80年代后,梅葆玖开始致力于传承京剧艺术,担任了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授,并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91年后,梅葆玖连续六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就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言献策。进入21世纪后,梅葆玖多次担任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推广大使和演出嘉宾。2016年4月25日上午11时许,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的表演风格以唱腔精细、神情丰富、情感真挚、仪态庄重而著称,是当时国内京剧界的一股新风,其代表作有《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梅葆玖热心扶持和培养京剧梅派艺术接班人,仅入室弟子就有49人。同时,梅葆玖也一直致力于京剧梅派艺术在海内外的传承、研究与推广,曾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和平大使”称号。梅葆玖曾获第15届华鼎奖终身成就奖、第五届中国戏曲表演终身成就奖等奖项,作为中国京剧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梅葆玖于1934年出生在北京市,是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第九个孩子。出生在一个戏曲世家,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优秀的京剧演员。
梅葆玖的眉眼和其父亲极为相似,为了让梅葆玖多感受京剧的韵律美,梅兰芳时常在陪梅葆玖玩耍时哼唱着京剧的选段,他想通过耳濡目染让梅葆玖对京剧产生兴趣。
但是梅葆玖却在机械制造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他不仅能独立将录音设备拆卸下来,还能迅速地组装上去。
10岁时,梅葆玖开始学习戏曲艺术,启蒙老师是梅兰芳的好友王幼卿,后叉师从陶玉芝、朱传茗、朱琴心等前辈学艺。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与姐姐梅葆明梅葆玖10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起了京剧,启蒙教师是王幼卿,武功教师是陶玉芝,昆曲教师是朱传茗,后又师从朱琴心学习花旦。梅葆玖很聪明,反应能力快,他在和父亲学京剧时有板有眼,父亲的同事们都夸赞梅葆玖是梅派传人。13岁正式登台演出《苏三起解》《四郎探母》等剧,18岁开始与其父梅兰芳同台演出。
1946年,梅葆玖在梅兰芳京剧团接受专业的京剧表演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10岁开始正式学戏,但同戏班的孩子不同的是,梅兰芳要求梅葆玖白天学习、晚上回家学戏。梅葆玖的小学和中学都在上海震旦学校完成。
初登舞台
1947年,梅葆玖13岁正式登台演出《苏三起解》《四郎探母》等剧,18岁开始与其父梅兰芳同台演出。
1954年,他随父梅兰芳等京剧名家首次赴南京演出,这是他的正式职业演出首秀。
1958年,梅葆玖正式加入中央京剧院,并扮演了多部京剧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武家坡》中的杨贵妃等,展示了他的高超演技和技艺。他的表演活动在早年期主要集中在国内。1954年4月,梅葆玖跟随父亲梅兰芳首次到南京演出,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四郎探母》《苏三起解》《生死恨》《木兰从军》。梅葆玖早年的演艺生涯主要是在北京市进行的,但他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演出。
走向国际
1964年6月至7月,梅葆玖随中央文艺座谈团前往苏联,参加了莫斯科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节的演出,得到了苏联观众的高度评价。1965年6月至7月,他随艺术团前往保加利亚、印度、缅甸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1966年至1967年,梅葆玖随中国国家京剧院前往非洲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这是京剧首次在非洲的演出。他凭借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表演,吸引了大批观众,成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之一。
传承推广
1971年,梅葆玖回到中国京剧院工作,开始表演日常任务,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多次在境内外演出。他还帮助指导青年演员,推动京剧的发展和创新。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角色代表作,如《长生殿》中的秦香莲、《八大山人》中的朝代大官,《霸王别姬》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梅葆玖开始致力于传承京剧艺术。他担任了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授,并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89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进一步推广、传承和发展京剧文化。
1984年,梅葆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开始为更多的学生传授京剧表演艺术,并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他在担任教授期间,出版了一本重要书籍《京剧艺术》,对后来的京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95年,北京京剧院恢复成立梅兰芳剧团,梅葆玖任团长。2001年11月2日,由他主演的大型京剧《中国贵妃》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该剧将京剧皮黄和交响乐相结合,其中《梨花颂》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
2010年10月,南京梅兰芳京昆艺术研究会成立,梅葆玖任名誉会长。2012年,他被日本樱美林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2013年5月17日,由梅葆玖担任艺术指导的京剧《梅兰霓裳》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首演;该剧根据京剧古装戏《太真外传》整理改编,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梅派艺术传人教学的全过程。同年的5月19日,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他担任名誉主任。
2014年,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梅葆玖从祖籍泰州启程,携弟子及北京京剧院辗转多地,完成了重走梅兰芳之路大型巡演、艺术讲座、文化交流等夙愿。
2014年,梅葆玖曾受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以《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对世界戏剧的影响》为题举行了演讲,并与众多京剧爱好者进行交流互动,让现场的上百名观众和嘉宾近距离地感受到京剧梅派表演艺术的风采和魅力。
2015年9月,“中英文化交流年”之际,赴英国伦敦和纽卡斯尔发表演讲,以“梅兰芳表演艺术对世界戏剧的贡献”为主题,使京剧艺术与莎士比亚戏剧实现跨时空对话。
因病逝世
梅葆玖于2016年3月30日中午在北京王府井一家餐饮店就餐时突发疾病,随后送医抢救。当天下午,梅葆玖的亲友陆续赶到,在抢救室门口等候。当天下午6时许,梅先生被推出抢救室,送往病房。此前一天,他刚度过82岁生日,当天还受邀在高校开展京剧方面的讲座。
梅葆玖因支气管痉挛,深度昏迷,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016年4月25日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梅葆玖去世后,妻子林丽源的身体也越发虚弱,五年后,林丽源也离开人间。
相关人物
家庭
父亲:梅兰芳(1894年10月26日-1961年8月8日),原名梅光培,字梅之涵,别号梅花香主,是中国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京剧一代宗师"。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戏剧表演家之一,也是京剧的代表人物之一。
母亲:福芝芳(1905年3月—1980年1月29日)京剧旦角梅兰芳的夫人,出生于中国天津,京剧名伶福云祥的女儿。在成为梅兰芳的妻子之前,她也是一名出色的旦角演员。
姐姐:梅葆玥(1930年9月28日—2000年5月23日)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女儿,也是梅葆玖的姐姐。她的祖籍是泰州市。
梅葆玥在家庭的熏陶下,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学习演出。她的表演才华备受肯定,成为了京剧界的一位杰出演员。
夫人:林丽源,梅兰芳京剧团艺术顾问。
梅葆玖自初次登台演出后,就收获了一大批戏迷的热捧,其中就包含他后来的妻子林丽源。梅葆玖在1959年的一次演出中注意到了林丽源,二人因共同爱好戏曲而结缘,不久后,他们便开始自由恋爱了。一年后,他们结为夫妻。1961年,梅兰芳去世后,梅葆玖情绪低落,林丽源一直陪伴他,还承担起照顾婆婆福芝芳的责任。尽管梅葆玖事业繁忙,林丽源从未抱怨。后来,梅葆玖失去工作,林丽源鼓励他并借钱维持生计。
徒弟
人物轶事
爱好广泛
梅葆玖是汽车、音响以及和电有关的机器的发烧友,他自己打趣说:“我是不务正业。什么都喜欢,除了汽车、音响,什么收音机、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还喜欢运动,什么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只是没去参加比赛。生活很充实,不是除了唱戏,回家喝喝茶就完了。”从小他就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电子管收音机什么的,他说最高兴的就是听见自己装的收音机一响那一刻。据说传奇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梅葆玖就自己鼓捣出一台立体声音响,相当的前卫。而看梅葆玖那一双大手,不唱戏,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
性格直爽
生活中的梅葆玖真有股子说不出的爽快麻利劲儿,说起自己在舞台和生活中给人的强烈反差,他讲起一件趣事。他说因为自己从小喜欢汽车,但父母一直不让他考车本,怕他出事,待到父母都离世了,没人管了,他就在上世纪80年代去考车本。考的是卡车本子,练车是在大兴郊区,因为天气很热,他就光着膀子练车。一位老太太看见了,认得他是梅葆玖,就问:“昨儿还看见你在电视里演穆桂英呢,今儿怎么就光着膀子开车了?”他回答:“啊,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大老爷们了!”
与猫结缘
年近五十的梅葆玖与林丽源依旧没有一儿半女,二人决定生孩子。但是此时他们的身体状况已经逐渐走向下坡路,只能放弃。除了为学生们讲授梅派的表演方式,业余时间他还和林丽源收养起流浪猫,短短的一个冬天,梅葆玖家里已经有二十多只小猫,梅葆玖和林丽源经常地换洗床具,可是即便如此梅葆玖和林丽源还是患上了哮喘,梅葆玖夫妻坚持照顾这些小猫。
主要作品
代表剧目
书籍作品
艺术特色
声乐技巧
梅葆玖具备非凡的声乐技巧,但他并不孤立地炫弄表演技巧,而是将此作为手段,用来很好地塑造角色。梅葆玖独特的高音、音质和音量调节能力,以及清晰流畅的的发声技巧,让他的表演更加生动而有感染力。
梅葆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颇有乃父风范父。在演唱上梅葆玖把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京剧梅派的风格相结合,在表演上端庄大方,基本功扎实,在造型上细腻而富于美感,深得其父梅兰芳的真传。在青衣、花衫、刀马旦等诸行当技艺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常演剧目有京剧《贵妃醉酒》《苏三起解》《玉堂春》《二进宫》《木兰从军》《天女散花》《彩楼配》《武家坡》《三娘教子》,以及昆曲《断桥》《游园惊梦》《思凡》等梅派京昆剧目。
表演技巧
他注重传承传统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开拓创新,融入新的元素。梅葆玖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这种结合让他的表演更具有现代感和观赏性,成为了京剧推广和传承的重要人物之一。
角色塑造
梅葆玖在角色表演上非常用心,注重角色的形象创造、角色性格、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细节,掌握剧情的变化,使表演恰当地体现了人物变化,将角色的内心体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观众往往在他的表演中感同身受。他注意做工表情是否与剧中人的身份、个性相符合,对原有的表演加以修改,使之更加贴合人物需要。如《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他通过有分寸又含蓄的表演,展现了少女的春困和追求爱情的愿望,非常符合杜丽娘的身份和感情。这种深入角色的表演风格,是他艺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社会活动
文化交流
梅葆玖多次担任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推广大使和演出嘉宾,以京剧艺术和文化为纽带,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流。同时,梅葆玖与出版机构合作,编选和出版了一系列音像制品、图书等文化产品,为京剧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梅葆玖不仅把“梅兰芳表演体系”为代表的京剧国粹艺术传播到海外,而且在理论上对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贝尔托·布莱希特这三大表演体系相互之间的差异进行专题研究,并到多个国家进行京剧艺术美学特征的演讲。2010年,梅葆玖与日本能乐大师关根祥六、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合作演出《杨贵妃》,中日戏剧大师的世博汇演,在国际上引起巨大轰动;梅葆玖与希拉里、福田康夫、多明戈、鲁契亚诺·帕瓦罗蒂等国际知名政治家、艺术家有着友好交往,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国家外交做出了特殊贡献。
2013年至2014年期间,梅葆玖亲自挂帅“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活动,完成了重走梅兰芳之路大型巡演、艺术讲座、文化交流等夙愿。2015年9月“中英文化交流年”之际,梅葆玖赴英国伦敦和纽卡斯尔,以“梅兰芳表演艺术对世界戏剧的贡献”为主题发表演讲,使京剧艺术与莎士比亚戏剧实现跨时空对话,产生强烈反响。他曾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和平大使”称号。
公益活动
梅葆玖多次捐赠资金、物资和时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尤其是在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中,他积极参与救助行动,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其次,梅葆玖经常组织慈善义演,并参加救灾募捐等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8年5月22日,5·12汶川地震后,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梅兰芳大剧院等6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孩子 你并不孤独——梅兰芳大剧院赈灾义演晚会”在当晚为灾区儿童募得602.7674万元善款。梅葆玖先生则代表梅兰芳艺术基金会捐款10万元,并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等6人,一起为灾区人民献上一场《国粹之夜》京剧专场义演。
荣誉奖项
争议事件
2006年,李玉刚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 《星光大道》获得年度季军,被外界称为 “新男旦”代言人,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其梅葆玖先生的发言人吴迎对李玉刚的表演方式提出了批评。他表示,男旦艺术是非常高深的,不是简单地穿上女装并扭动屁股就可以展现的。这种表演形式与他们所理解的京剧艺术背道而驰。
这些言论让李玉刚感到压力很大。他急于澄清自己的表演方式,并向梅葆玖先生表达自己的尊重。然而,他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却事与愿违。李玉刚表示:“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表示。”这个发言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梅葆玖先生的不满,并被扩大化解读为京剧界对李玉刚的厌恶。梅葆玖先生对“选秀节目”也进行抨击,与26名艺术家联名提交提案,要求规范电视选秀节目。他说道:“一个男人,戴着假胸罩,全身涂得白白的唱“贵妃醉酒’,太不像话了。”
2010年4月6日,“‘镜花水月’李玉刚人民大会堂”专场演出的新闻发布会,在香格里拉饭店举行。活动中,梅葆琛的嫡孙梅玮赶来为李玉刚捧场。并在媒体面前一再称赞李玉刚的表演精湛,还为梅葆玖澄清了 “不满”之说。 “我们家人都很开通。包括玖爷爷,当初对李玉刚有意见,也只是因为不满 ‘中国最后一个男旦’的说法,但并未否定他在艺术上的追求。我们家人对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十分肯定的,尤其能够让年轻人、外国人更加喜欢中华文化,这是值得肯定的。”梅玮还表示,如果李玉刚真有心想学习梅派京剧,他们家人也非常欢迎。
人物评价
中国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回忆梅葆玖时说:“他对艺术精益求精,同时,他勇于创新,有着十足的开放精神。”
中国剧协主席、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谈到梅葆玖时说:“对于梅兰芳先生开创的梅派京剧来说,葆玖先生是主要传承人,是一个重要阶段,但不是结束。”
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绝笔之作《梅兰图》上饱含深情的题词说,“葆玖孝思如此,晚华(即梅兰芳) 当含笑九泉。而予车过腹痛,老泪纵横矣!”
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戏曲学家傅谨评价“这个时代,没有人比梅葆玖更了解梅派艺术;对梅派艺术的把握,没有人能够达到他那个程度。”
戏曲评论家张永和认为“梅葆玖先生是全面的继承了(梅派艺术),不论是唱腔,还是表演,还是塑造人物。”
后世纪念
2016年5月3日上午10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幼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众多著名艺术家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2016年8月2日是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的百日祭奠,北京京剧院携手梅兰芳艺术基金会、华彬文化基金会、中山公园音乐堂联合推出梅韵流长·玖玖回响——梅葆玖先生逝世百日大型京剧交响音乐会。
2017年4月28日,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梅葆玖先生逝世一周年,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与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日前在京共同主办了纪念活动,包括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戏曲界专家学者、梅派弟子、梅氏宗亲等50多位出席活动。围绕舞台风采、生活爱好、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依次展示了梅葆玖的艺术人生,探讨和表彰梅葆玖在京剧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同时展出了梅葆玖先生的演出戏服和部分收藏品。
相关作品
《又见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记录电影,通过梅葆玖先生所提供的梅兰芳生前留在世界各地纪录他生活和舞台艺术的影像资料,重塑了梅葆玖记忆中的父亲形象,并重新演绎出梅兰芳与梅派弟子(梅葆玖、李胜素、魏海敏等)的经典剧目片断。
参考资料
梅葆玖.新华网.2022-12-05
梅兰芳之子、京剧大师梅葆玖去世 享年82岁.凤凰网.2022-12-05
梅葆玖个人资料.泰州市人民政府.2022-12-05
梅葆玖的一生: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凤凰网.2022-12-05
京剧大师梅葆玖:与妻子恩爱一生却无儿无女,晚年与20只猫为伴.网易.2023-09-27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昨在京病逝:我敢说我对得起父亲.人民网娱乐.2022-12-05
大师梅葆玖25年从“政”史:春晚12点后放京剧给谁看.新浪网.2022-12-05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去世 曾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人民网娱乐.2022-12-05
Forbidden.中国作家网.2023-10-10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22-12-05
南京昆曲社迎来60岁生日 全国名家汇聚一堂.人民网.2022-12-05
《梅兰霓裳》17日亮相 于魁智再现梅派传承.搜狐娱乐.2022-12-05
于魁智李胜素领衔《梅兰霓裳》 将尝试多媒体.中国文艺网.2022-12-05
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梅葆玖任名誉主任.人民网.2022-12-05
梅葆玖:男旦式微是时代使然 我并不怨天尤人.人民网.2022-12-05
梅葆玖在联合国讲述京剧梅派艺术的影响(9:24).UnitedNations.2023-10-29
梅兰芳儿子京剧大师梅葆玖去世 享年82岁.央广网.2022-12-05
紀念梅葆玖先生逝世一周年 魏海敏開唱“梅派曲集”.人民网.2022-12-05
梅葆玖喜收男徒胡文阁.新浪娱乐.2022-12-05
82岁京剧大师梅葆玖因病去世 贵妃醉酒只能成追忆.人民网娱乐.2022-12-05
梅葆玖在“父亲”面前收第22个徒弟姜亦珊.新浪娱乐.2022-12-05
梅葆玖喜收田慧为徒 梅老史上最小弟子.新浪娱乐.2022-12-05
梅葆玖收青年演员王璨为徒:京剧一定姓“京”.凤凰网.2022-12-05
梅兰芳双甲之年 梅葆玖收副教授弟子.中国新闻网.2022-12-05
青岛两青年演员拜师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大众日报.2022-12-05
梅葆玖:一个喜欢改革、创新的艺术家.界面新闻.2023-10-10
梅兰芳往来书信集.豆瓣读书.2023-10-11
一代宗师梅兰芳.豆瓣读书.2023-10-11
评论:梅葆玖的梅派神韵具有充满诗意的范本美.中华网娱乐.2022-12-07
组图:梅兰芳大剧院赈灾义演 筹善款超600万元.新浪娱乐.2023-10-10
京剧大师梅葆玖去世 曲终人散梅家亲传已成绝唱.北方网.2022-12-05
18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获“终身成就奖”.凤凰网文化.2022-12-05
京剧入选人类非遗名录庆典举行.首都文明网.2022-12-05
梅葆玖先生笑纳万宝龙国际艺术大奖.新浪女性.2023-06-25
李玉刚怎么成国宝级“人民艺术家”了?.界面新闻.2023-10-30
梅玮澄清梅葆玖"不满"之说 欢迎李玉刚学习梅派.中国新闻网.2023-10-28
梅葆玖等26人联名上书反选秀 痛批其玷污艺术.央视网.2023-10-29
李玉刚获梅派传人肯定.艺术中国.2023-10-28
梅葆玖 梅花虽逝,芳香永存.戏曲_央视网.2023-10-10
各界人士送别梅葆玖先生.中国文艺网.2023-06-25
梅葆玖百日祭将办交响音乐会 .搜狐网.2023-06-25
梅葆玖逝世周年纪念展举办.新华网.2023-10-13
又见梅兰芳 (2006).豆瓣电影.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