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垣乡
马场垣乡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东北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12千米,行政区域面积为88.1平方千米。该地区在明清时期为牧马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建县前为碾伯县辖下的川口保。新中国成立初设自由乡,后改称马场垣乡。1958年,与川口镇合并成立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马场垣公社,1984年复设马场垣乡。截至2020年,该乡常住人口为17757人,下辖7个行政村。马场垣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为6669元,比上年增长13.2%。2018年,该乡有34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0个,有2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为牧马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建县前为碾伯县辖下川口堡。解放初设自由乡,后改称马场垣乡,1958年与川口镇合并成立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马场垣公社,1984年复设马场垣乡。
1958年,与川口镇合并成立红旗公社。
1961年,分设马场垣公社。
1984年,复设马场垣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马场垣乡地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东北部,东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12千米,行政区域面积88.1平方千米。
气候
马场垣乡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4433小时,太阳辐射125—13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气温7.8℃,极端最低气温22.2℃;海拔约1750米,年降水量约450毫米,无霜期长达210天左右,光、热、水条件充足。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马场垣乡下辖7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马场垣乡辖区总人口22685人;总人口中,以回族为主,占51.2%。
截至2018年末,马场垣乡有户籍人口23324人。
2021年7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马场垣乡常住人口17757人。
经济
马场垣乡是全县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之一。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海拨1782米,年平均降水量为360毫米,平均气温为7.9℃,无霜期190天至200天。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西瓜、桃、梨、核桃、香瓜茄、西甜瓜、辣椒、西红柿等。2011年来,乡党委政府根据县委关于全力打造马场垣乡金星核心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先后在团结村、金星等村流转土地1200亩,大力发展人参果、西甜瓜、辣子、西红柿、油桃等特色农业,建成温棚达386栋,核桃育苗基地200亩,月菊、枸杞、丁香、沙柳、杏子等育苗基地500亩,韭菜生产基地100亩,番茄制种基地60亩;南瓜、西红柿、辣椒等露天蔬菜生产基地800亩,章丘大葱生产基地150亩,全乡现代农业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为全县川水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带动辐射作用。
2011年,马场垣乡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4138万元;杂交油菜种植面积500亩;玉米种植面积1.2万亩;流转1200亩土地建成的368栋,温棚分别栽植了香瓜茄、西甜瓜、油桃等特色农产品;核桃育苗200亩;月菊、枸杞、丁香、沙柳、杏子等育苗500亩;韭菜种植面积100亩;番茄制种面积60亩;南瓜、番茄、辣椒等露天蔬菜种植面积1600亩;章丘大葱生产基地150亩;青饲草复种面积2133亩;青贮饲料种植面积2万吨;饲用玉米种植面积645亩;畜牧业以饲养奶牛、生猪、绵羊、雷克斯兔、家禽为主,畜禽年末存栏32265头(只、羽),其中奶牛2238头,生猪3124头,绵羊8603只,兔520只,家禽17780羽,生产肉类1032吨;鲜奶4476吨,规模养殖户441户,其中规模养牛240户,规模养猪32户,规模养羊132户,规模养兔37户。2011年,畜牧业总产值5492万元。
2011年末,马场垣乡干旱浅山造林2340亩,封山育林1.2万亩,道路绿化补植6公里、新栽植8公里,四旁植树1万株,农田林网补植0.2万株、新栽植0.6万株;退耕还林补植补种1200亩,发放退耕还林补助款217户,38.5万元,林业收入102万元。
2011年,马场垣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669元,比上年增长13.2%。
2018年,马场垣乡有工业企业有34个,其中规模以上1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文化
马场垣乡境内马场垣新石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西川村马厂类型辛店文化瓦窖台(甲)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
马场垣乡有北京-拉萨高速公路在镇境内穿过。
社会
2011年,马场垣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464户,人数1263人,共发放生活保障金1705万元,优抚对象定补29万元;共计发放救济面粉35吨,为183户困难群众改造危房(其中,最低生活保障户33户、双女户4户、五保户3户、重点优抚对象2户),发放危房改造补助金351.36万元。
旅游
马场垣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边墙村及村西湟水南岸第二台地上。遗址面积64万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积厚50-150厘米。地面散布有陶片,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坑,灰层与灰坑中夹有较多的杂骨、陶片。所见陶片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泥质红陶,绘有四大圆圈、蛙形纹、方格纹、网纹等图案的彩陶壶、彩陶罐等残片;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的加砂陶罐、鬲及绘有回纹的彩陶罐残片;还有少量的齐家文化与卡约文化上孙类型的陶器残片等遗物。遗址中心部位有一三角形大坑将遗址分割成东、西、北三部分。东部靠村庄除地面散布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片外,并有墓葬。西部是马厂类型时期的墓葬地,边缘有少量的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的墓葬。遗址中部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居住区。北部偏西有一椭圆形约800平方米孤立的台地,是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时期的居住地。
这里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命名地,1924年被瑞典人安特生发现。
西自上川口,东至下川口,这处大台地统称马场垣。安特生以边墙村附近发现的墓葬出土陶器,用马场垣这一统称而命名为马厂(场)类型。实际上遗址位在边墙村,并非在马场垣村。马场垣(边墙村)遗址面积相当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仅包含了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为主的居住遗址和葬地,还包含了辛店文化的居住遗址以及少量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遗址和墓葬。此遗址原来保存完整,1992年因平整土地将西部墓地几乎破坏无余。此遗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民和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民和县统计局.2021-07-21
2019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