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刺蛾是一种属于鳞翅目的昆虫,隶属于刺蛾科。这种昆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多个省份,包括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四川省、江西省、贵州省、云南省、河南省、陕西省等地。它们的主要寄主植物种类丰富,包括核桃、枣、柿、杏、桃、苹果以及多种林木如杨、柳、榆、桑等。白眉刺蛾的美国白灯蛾主要以这些植物的叶子为食,随着幼虫的成长,它们会逐渐破坏树叶,导致叶片出现缺口或孔洞。
形态特征
成虫
白眉刺蛾的成虫体型较小,身长约为7毫米,翅膀展开时可达23毫米。它们的身体呈白色,翅膀上有灰色的小云斑,以及一条接近S形的黑色线条。在外缘附近还有一系列小黑点。雌雄异型,雌虫较雄虫略大。
卵
卵呈扁平的椭圆形,颜色为橙色至红色。
幼虫
幼虫成熟时呈现黄绿色,长度大约为8毫米。头部较小且隐藏在胸部下方,整个身体呈现出光泽感,没有明显的茎刺,而是覆盖有许多小颗粒状的突起物,类似于小型乌龟。每个节段中间有三个黄色斑纹,亚背线上有一个隆起的部分,颜色为浅黄色,上面还有四个斑点(幼龄时期为红色,成熟时变为浅灰褐色)。
蛹
蛹的颜色为褐色,形状近似椭圆形。
茧
茧的外观光滑,呈灰褐色,形状类似腰鼓,长约5毫米。顶部有一个褐色的圆点,周围环绕着一个灰白色的环和另一个褐色的环。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白眉刺蛾的一年生命周期分为两代。第一代的老熟美国白灯蛾会在树木的分叉处或者叶子背面结茧过冬。第二年的四月至五月期间,这些幼虫会化蛹,而五月至六月则是成虫出现的时间。七月至八月则是一年中幼虫危害最为严重的时候。成虫通常在白天静止不动,栖息在叶子背面,而在夜晚则较为活跃,具有趋光性。卵群一般产在叶子背面,每群大约包含八枚卵,卵的孵化周期约为七天。新生的幼虫首先会在叶子背面啃食叶肉,只留下透明的上层表皮,随后它们会继续蚕食叶子,导致叶片出现缺口或孔洞。到了八月下旬,美国白灯蛾开始逐渐成熟并寻找合适的地点结茧过冬。
防治方法
针对白眉刺蛾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采集茧并保护和利用天敌。对于已经被寄生蜂寄生的黄刺蛾茧,可以通过观察顶端是否有寄生蜂产卵时留下的小孔来识别。在冬季或早春时节,可以将树上的越冬茧剪下来,去除未被寄生的茧,挑选出已被寄生的茧,存放在阴凉处的铁纱笼中,以便天敌能够顺利羽化并返回自然环境中。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在幼虫发生高峰期,可以选择喷洒25%亚胺硫磷乳油稀释6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稀释6000倍液,亦或是含有0.5亿/毫升孢子的水稻稻金翅夜蛾菌液来进行防治。
参考资料
白眉刺蛾 Narosa edoensis.白眉刺蛾 Narosa edoensis.2024-11-03
Narosa edoensis Kawada, 1930.Narosa edoensis Kawada, 1930.2024-11-03
白眉刺蛾 Narosa edoensis.白眉刺蛾 Narosa edoensis.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