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家》(英文名:The Pianist)是一部2002年的欧洲战争片,由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担任导演和制片,阿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艾米丽雅·福克斯(Emilia Fox)、米乔·赞布罗斯基(Michal Zebrowski)、爱德·斯托帕德(Ed Stoppard)和托马斯·克莱舒曼(Thomas Kretschmann)主演。该片于2002年5月24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同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钢琴家》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兼作曲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同名自传改编,讲述了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各种折磨,仍旧热爱音乐顽强生活的故事。主人公对音乐和生命的热爱,感动了屏幕内外的观者。
此电影一经上映便获得了广泛的好评。2002年,《钢琴家》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在2003年的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该电影获得了4项提名并斩获包括最佳导演、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和最佳男演员在内的三项大奖。同年,此片获得了七项法国电影凯撒奖,并被第5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选为最佳影片。《钢琴家》在2016年被英国广播公司列入21世纪100部最伟大的电影,排名第90位。
影片剧情
犹太人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是一位著名钢琴家,他与家人居住在华沙。1939年波兰战役,在轰炸中席皮尔曼坚持为电台听众弹完钢琴曲。在朋友的介绍下,席皮尔曼与喜爱他演奏多年的多萝塔(艾米丽雅·福克斯饰演)一见钟情。但因为华沙的战况迅速恶化,席皮尔曼一家被迫搬入了纳粹设立的犹太特区,两人分别。
在犹太特区内,食物紧缺尸横遍野。然而,仍有一部分富有的犹太人在特区内仍过着富足的生活。席皮尔曼性格刚烈的弟弟亨里克(爱德·斯托帕德饰演)很看不惯这些人,因此迁怒于为富人弹琴的哥哥。1942年,席皮尔曼四处奔波为年迈的父亲申请了工作许可,他本以为这样一家人就可以不被赶去死亡集中营。然而,德军还是将一家人分开并遣送集中营。在等待火车时,席皮尔曼一家相遇了,席皮尔曼的父亲用全家仅剩的钱买了一块牛奶糖,在烈日下分给六位家人。这是一家人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
火车到来时,席皮尔曼被当犹太警察的朋友海勒(罗伊·斯迈尔斯饰演)从队伍中拉了出来,他保全了性命但也从此与家人分开。席皮尔曼在狼藉的犹太特区躲藏多日后,作为最后一批犹太人为德国人工作,为即将到来的非犹太居民在犹太特区建公寓。在工作时,席皮尔曼见到了曾帮助过他的梅耶克(丹尼尔·卡尔塔吉罗内饰演),梅耶克正通过走私枪支策划一场起义。席皮尔曼帮助起义军将枪支藏在马铃薯袋里带回犹太特区,几度差点被德军军官抓住。难耐巨大压力的席皮尔斯在梅耶克的帮助下离开了犹太特区,在特区外他目睹了犹太人们反抗的经过。面对巨大的武器差异,犹太人们在抵抗1个月后失败了。
席皮尔曼藏身的地方被德国人发现,他逃去伙伴留给他的接应地址,在那里席皮尔曼见到了已婚怀孕的多萝塔。多萝塔的丈夫将席皮尔斯藏在一间有钢琴的公寓中,但在新住处席皮尔曼常常得不到食物,好在被多萝塔夫妇及时发现活了下来。在一场波兰反抗德军的战斗中,席皮尔曼再次流离失所。一天晚上,席皮尔曼被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托马斯·克莱舒曼饰演)发现了。为了向霍森菲尔证明自己是一名钢琴家,席皮尔曼时隔多年再一次弹奏了钢琴。他精湛的琴艺打动了霍森菲尔,霍森菲尔留给了他食物和衣物,并告知他苏联军队很快会到来,德军开始撤离的消息。1945年,获救的席皮尔曼再次开始了弹奏。一位波兰朋友告诉席皮尔曼自己曾见过一个自称认识席皮尔曼的德国战俘,当席皮尔曼去寻找这位曾帮助过他的军官时,霍森菲尔已经离开,席皮尔曼再也没见过他。席皮尔曼活到了88岁,生前一直居住在华沙。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电影原型
电影《钢琴家》改编自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回忆录。尽管这位音乐家是因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顽强生存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席皮尔曼在古典音乐和爵士乐方面的杰出成绩亦是不可忽略的。席皮尔曼一生创作了百余首流行歌曲,其中不乏为儿童创作的歌曲。如电影最后一样,在战争后席皮尔曼成为了波兰广播电台流行音乐部门的主管。席皮尔曼并没有看到这部电影——在《钢琴家》的制作过程中,这位屡获殊荣的音乐家离开人世。《钢琴家》的剧组为此停止了一日的工作,以表哀悼。为纪念席皮尔曼,他曾就职的波兰广播电台以他的名字命名。
电影中的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的原型霍森菲尔上尉在战前曾是一名教师,战争开始后他参军成为了德国国防军的军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霍森菲尔不满于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行径,他秘密地将通行文书发放给犹太人们以帮助他们逃离波兰,席皮尔曼也是其中一位。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霍森菲尔在帮助席皮尔曼后并没有留下姓名。德国战败后,霍森菲尔被苏联俘虏并酷刑以待,霍森菲尔企图让妻子找到席皮尔曼寻求帮助但没有成功,他因酷刑死在苏联监狱中。直到1950年,席皮尔曼才得知当时救助自己的军官姓名,但为时已晚。在席皮尔曼的强烈要求下,霍森菲尔被追授了与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相同的“国际义人”称号。
制作背景
在决定指导《钢琴家》前,罗曼·波兰斯基曾拒绝导演斯皮尔伯格的邀请,执导第二次世界大战题材电影《辛德勒名单》,因为这会让他太过痛苦。作为一名经历了二战的波兰籍犹太人,波兰斯基的父母都被抓入了纳粹集中营。尽管波兰斯基的父亲在出集中营后与他重逢,但当时即将临盆的母亲在毒气室中身亡,这给波兰斯基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电影的拍摄始于2001年2月19日,拍摄地集中在波兰华沙和德国巴贝尔斯堡工作室(Babelsberg studio)。电影为了复原二战时的波兰,有许多场景是在华沙郊区和存有原始建筑的普拉加区拍摄的。
选角
罗曼·波兰斯基本想邀请约瑟夫·费因斯(Joseph Fiennes)出演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一角,但费因斯因为戏剧工作拒绝了这个邀请。导演波兰斯基为这个角色面试了超过1400名演员,但都不满意。此后,他找到了阿德里安·布洛迪,波兰斯基对其在《项链事件》(英文名:The Affair of the Necklace)中的表演非常满意,并认为阿德里安·布洛迪可以胜任席皮尔曼一角。
阿德里安·布洛迪在接受角色后为能更好地体会角色,他就卖掉了公寓和车,停止使用手机,带着少量行李孤身前往欧洲。除了每日练习4小时钢琴,阿德里安·布洛迪靠节食在六周内减掉了30磅体重。这个电影的拍摄让阿德里安·布洛迪得了忧郁症,并在数十年后仍不敢看《钢琴家》的成片。阿德里安·布洛迪为电影的付出和他在《钢琴家》中的精湛表演让他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主题与亮点
电影主题
影片《钢琴家》的主题是“生存”。作为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幸存者,导演罗曼·波兰斯基表示:“《钢琴家》是关于生存的故事。对我而言,这也是儿时不断萦绕的主题。在“大屠杀”电影中,犹太人物往往被扁平化地塑造为不幸的受害者,而忽略他们在面对生死问题面前的挣扎与迷茫。而波兰斯基对波兰犹太人们面对德军迅速入侵时反应的多元和立体呈现,真实地向观众反映了战时的压抑恐惧氛围。其他犹太人也和主人公席皮尔曼一样努力地生存,但却不如他幸运。
波兰斯基在《钢琴家》中试图探讨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人类幸存的希望是什么?在此之前,在相似题材的《辛德勒的名单》(英文名:Schindler's List)中,美籍犹太裔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对此的解答是英雄。而波兰斯基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幸存的希望在人类自身残存的人性上。波兰斯基对主题这样的处理给予了观众看待“大屠杀历史”的新视点。
叙事模式与历史呈现
《钢琴家》客观的叙事方式,将主人公置于受害群众之中,以全知视点消解当事人对战争的个人评价,尽可能客观地向观众呈现这一段沉重的历史。透过席皮尔曼的眼睛,观众同时见证着邪恶与善良——既有纳粹分子对犹太人残忍的屠杀,也有尚存善心的霍森菲尔上尉;既有无视同胞的犹太资本家,也有相互帮助的陌生人。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克制地表达出战时波兰犹太人结合了反抗与顺从的复杂状态。《钢琴家》大量使用长镜头和特写镜头,让观众与斯兹皮尔曼一同感受无处可逃的绝望。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下,观者见证了战争对这位幸存者带来的不可复原的伤害。在影片的结尾,席皮尔曼虽然如战前一般弹奏起钢琴,但却总处在恐惧之中。影片冷漠甚至残忍的叙事风格,只做展示不加评论的叙事态度,使它对“大屠杀历史”的呈现更加触目惊心。
电影原声
《钢琴家》在多处运用了波兰伟大作曲家肖邦的钢琴音乐。电影中席皮尔曼弹奏的是弗里德里克·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在电影中总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于1944年华沙起义后,席皮尔曼躲进废弃医院逃避德军追击时,席皮尔曼蜷缩在椅子上,手指无声地弹着琴;第二次出现在席皮尔曼为了向霍森菲尔上尉证明自己钢琴家身份时,饥饿得几近昏倒的席皮尔曼靠着对音乐的热爱,激昂地完成了《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演奏。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在华沙沦陷时(1831-1835年)孤身在海外创作的,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该曲与《钢琴家》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上都相当契合,在电影中使用该曲有深化电影主题的作用。
2003年,《钢琴家》的电影音乐获得了第28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并获得同年英国电影学院电影类最佳原创音乐的提名。
荣誉奖项
资料参考
评价与影响
《钢琴家》收到的反馈以正面评价为主,主流观点认为该电影可观性强,表达感情真挚动人,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最好的作品。
截止2023年12月18日,《钢琴家》在烂番茄收集的189份专业评价中,获得了95%的好评率,在超25万观众的打分中,电影的新鲜度高达96%。在IMDb网站上,有89.1万的观众给《钢琴家》评分,平均分为8.5/10。在Metacritic的40篇影评中,该片获得了85/100的评分。
在豆瓣电影上,超66万的观众为《钢琴家》打分,影片得分为9.3/10,高于99%的战争片和音乐片;Mtime时光网上1.2万观众给予《钢琴家》的平均分为8.5/10。
资深影评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赞扬了《钢琴家》中克制的叙事,称其“避免了煽动悲伤情绪和使用悬念”。对于一些评论认为《钢琴家》太过超然而缺乏紧迫感,罗杰·埃伯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冷漠的品质反映了罗曼·波兰斯基想表达的观点。”
《钢琴家》的独特叙事风格也得到了一些质疑。影评人伊恩·弗里尔(Ian Freer)在英国《帝国》杂志上评论该电影“节奏缓慢、体验单调,缺乏戏剧张力和情感表达”。
英国卫报影评人彼得·布雷肖评论波兰斯基在《钢琴家》中再现的战时华沙令人感到绝望和痛苦。他称:“我对这艰辛的历史价值感到不安”
制片与发行
上映信息
参考资料
钢琴家 The Pianist (2002).豆瓣电影.2022-11-20
钢琴家 (2002).时光网.2022-11-20
钢琴家 (2002).1905电影网.2022-11-20
钢琴家 (2002).时光网.2022-11-20
钢琴家 The Pianist 获奖情况.豆瓣电影.2022-11-20
钢琴家 ( 2002 ).时光网.2022-11-21
钢琴家 (2002).时光网.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