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海雕
虎头海雕(黑枕黄鹂普通亚种:Haliaeetus pelagicus),一种身体大部分为深棕色或黑色羽毛的大型海雕,有长而硕大的黄色喙部,翼上覆羽,肩部、腰部、臀部以及其锲型尾为白色,有褐色或橙黄色的虹膜,黄色的腿部与灰色的锐利趾爪。体长85~94厘米,翼展1.95~2.50米。雌鸟与雄鸟形态相似,但雌鸟体型大于雄鸟,雄性的体重为4.9~6千克,雌性为6.8~9千克,是鹰科中体重最大的物种。虎头海雕原产于俄罗斯东部,特别在鄂霍次克海和堪察加半岛最为常见。它们也会迁徙到日本的千岛群岛和北海道岛,以及中国东部与朝鲜半岛,流浪个体也发现于中国台湾与美国。虎头海雕在海边或有成熟树木的大河附近繁殖,在大的岩石和树木上筑巢,很少进入内陆地区。虎头海雕会在冬季成群活动,通常俯冲捕食靠近水面的鱼类。
虎头海雕于1977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2021年被中国视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和演化
分类
虎头海雕是鹰科海雕的一个物种。虎头海雕最初在1811年由普鲁士王国(今德国)博物学家彼得·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命名为Aquila pelagica。1824年,荷兰博物学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将该物种命名为Falco leucopterus。英国鸟类学家乔治·罗伯特·格雷(George Robert Gray)在1849年将该物种归入海雕属(Haliaeetus)。
虎头海雕是单型种(即无亚种区分)。早期分布于朝鲜半岛地区的一些种群因其成体除尾巴外都为黑色,而被命名为虎头海雕朝鲜亚种(H. p. niger)甚至是独立种,但后期研究证实虎头海雕朝鲜亚种的羽色只能代表一种较为罕见的性状,因此该亚种现已被视为无效亚种。
演化和系统发育
海雕属可能是现存鸟类中最古老的属,该属在中新世就已经存在。海雕属可能起源于孟加拉湾地区,当时此处为一片开阔的浅海。在鹰形目(Accipitriformes)中,海雕属是一个物种较少的属。海雕属物种虽然与旧世界秃鹫亚科(Aegypiinae)和雕亚科(Aquilinae)都具有较大的体型与类似的身体比例,但实际上海雕属与秃亚科与雕亚科关系较远,其相似的性状是趋同演化的结果。相反,形态与海雕属相差较大的𫛭亚科(Buteoninae)和齿鹰亚科(Milvinae)与海雕关系较近。海雕属开始时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单系的,渔雕属(lchthyophaga)是海雕属的姐妹群。但后期分子生物学研究推翻了此观点,海雕属被视为并系群,并且包括渔雕属作为海雕属的一个衍生支系。海雕属在基部分成两个单系群:一个热带组和一个温带组。虎头海雕属于温带组这个单系群。而虎头海雕支系和白头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与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构成的支系在300~400万年前分化。
形态特征
虎头海雕体长85~94厘米,翼展1.95~2.50米,翼展约为体长的2.2倍。尾长32~34.5厘米,跗节长9.5~10厘米。雌性与雄性形态相似,但雌性体型大于雄性,雄性体重4.9~6千克千克,翼长57~59厘米;雌性体重6.8~9千克,翼长61~62厘米,是鹰科中体重最大的物种。虎头海雕是一种身体大部分为栗色或黑色羽毛,少部分为白色的大型海雕。其头部有似虎斑状的灰褐色纵纹(因而得名“虎头海雕”),有长而硕大的黄色喙部,肩部、腰部、臀部以及其锲型尾为白色,翅膀呈桨状,有隆起的外侧副翼,翅膀上带有宽大的白色前缘,外侧黑羽黑色,内侧飞羽为暗褐色。有褐色或橙黄色的虹膜,黄色的腿部与灰色的锐利趾爪 。翅膀收起时翼尖位置远低于尾尖。虎头海雕与大多数猛禽不同,有14根尾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虎头海雕原产于俄罗斯东部,特别在鄂霍次克海和堪察加半岛最为常见。它们也会迁徙到日本的千岛群岛和北海道岛,以及中国东部与朝鲜半岛。流浪个体也发现于中国台湾与美国。虎头海雕在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周围的沿海地区、阿穆尔河下游(南至戈林河)以及俄罗斯萨哈林岛北部和尚塔尔岛繁殖。大部分虎头海雕在南千岛群岛和日本北海道越冬,少数在堪察加半岛、日本海北部和鄂霍次克海岸越冬,还有少数个体可能会在冬季到达东北地区、华北与台湾,以及朝鲜与韩国越冬。
栖息环境
虎头海雕很少出现在远离水体的地方,较少出现在内陆地区。栖息地通常是在沿海地区,包括低洼地和岩石,以及大型沿海潟湖和大型湖泊。在秋季,虎头海雕会在有大量死亡三文鱼的河边觅食。在冬季,虎头海雕也会栖息在海冰上。俄罗斯的虎头海雕冬季大多待在沿海地区。而在日本越冬的虎头海雕在冬季主要栖息在淡水附近,部分进入山区。在繁殖季节,虎头海雕会待在可以捕食到鱼类的栖息地,其中还要有高大的树木或悬崖作为巢穴,这时它们通常出现在大型河流的河口周围,以及河流下游的森林斜坡和山谷,还有较为靠近内陆的山地地区。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虎头海雕是肉食性鸟类,主要以鲑鱼以及其他种类的鱼类为食,也会在鱼类资源稀少时捕捉鸟类(鸭类、鹅类、天鹅、鹤类、海鸥类等)与哺乳动物(草兔、紫貂、北极狐、赤狐、小型家犬、幼年海豹以及各种小型啮齿动物等)。在捕猎时,它们会在浅滩站立或涉水,或从合适的沙洲、海岸线或低矮的角观察猎物,并俯冲捕捉。捕猎用来观察猎物的位点,有时会非常靠近水面,有时也会高出水面30米。虎头海雕也会在空中距离水面6~7米高的位置盘旋,俯冲并用锐利的爪子捕捉靠近水面的鱼类。
虎头海雕也会选择食腐,它们会捡食鹿、海豹、各种野禽与海鸟的遗骸,也会去屠宰场捡食牲畜遗骸。虎头海雕也会凭借自身庞大的体型去霸占同类以及其他猛禽的食物。
社会行为
虎头海雕通常为独居或成对,在参与繁殖时通常是成对的,通常为一夫一妻制,有时是终身配对。但在冬季,虎头海雕社会性较强,有时会在适宜的觅食区域与栖息地集结成大群,数量可以达到数百只,最多时可达2000多只。虎头海雕主要通过各种声音进行交流,特别是在捕食前与求偶时。通常虎头海雕会发出较为低沉的声音,求偶时叫声响亮且类似海鸥的鸣叫,并伴随着单独或成对的空中翱翔、相互追逐等动作。虎头海雕会发出“kyow-kyow-kyow”的粗哑吠声,在争夺食物或停歇时发出强烈的“kra,kra,kra,kra”叫声。
生长繁殖
虎头海雕繁殖季节的具体时间因气候而有差异,但主要是四月下旬至九月中旬,整个繁殖季节都能看到成对繁殖的虎头海雕。虎头海雕主要在巨大的树枝或悬崖顶上建巢,鸟巢主要由厚厚的树枝建造,直径可达2.5米,高度可达4米,鸟巢位置距离地面约30米。一个巢可以连续使用多年。虎头海雕每次产卵1~3枚,重量约为160克,孵化期38~45天,但有45~67%会孵化失败,早成雏中有约27%的雏鸟会夭折,通常只有一只雏鸟可以活到成年。雏鸟羽化期约70天,并且在出生后的2~3个月都要依靠成鸟。亚成年虎头海雕羽毛颜色分布较为凌乱,但随着年龄增长,其羽毛颜色分布会越来越接近成年虎头海雕。雄鸟与雌鸟都会在6~7岁时性成熟。虎头海雕平均寿命为15.49年。
种间关系
成年虎头海雕没有天敌。但虎头海雕的卵与雏鸟可能会被进入巢穴的白鼬、紫貂等树栖哺乳动物,甚至棕熊,以及一些鸦科物种捕食。虎头海雕也会与同域栖息的大型猛禽(如金雕、白尾海雕等)争夺食物与筑巢场所,虎头海雕也会在动物遗骸旁边与其他大型猛禽(如秃鹫)打斗,有时甚至会导致一方重伤死亡。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2年虎头海雕的全球种群数量估计约为4600~5100只,其中包括1830~1900对繁殖个体,相当于3600~3800只成熟个体。2014年虎头海雕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6000~7000只,大致相当于4000~4670只成熟个体。虎头海雕的种群数量仍在持续下降,种群可能处于中度衰退状态。在对鄂霍次克海北部、日本北部北海道越冬、萨哈林岛以及俄罗斯阿穆尔州的调查显示虎头海雕的繁殖能力与种群数量都在下降,且部分地区下降趋势明显。
致危因素
在俄罗斯,虎头海雕受到水力发电项目开发,拟议中的石油化工行业大规模在沿海和离岸地区开发,以及木材采伐造成的环境污染与栖息地退化的威胁。靠近水源的工业污染和高水平的滴滴涕(有机氯类杀虫剂)/DDE(二氯二苯二氯乙烯),多氯联苯和重金属是对该物种进一步的威胁。日本与俄罗斯的过度捕捞会导致虎头海雕为了寻找食物而更多地进入内陆地区,捡食猎人留下的梅花鹿遗骸,并可能因进食过程中摄取铅弹而导致铅中毒。在萨哈林岛,棕熊对早成雏的捕食、恶劣天气、过度捕捞导致的食物短缺、栖息地退化、人类活动对其筑巢行为的干扰,以及疾病寄生昆虫都会对虎头海雕生存构成威胁。一些地区对虎头海雕的直接狩猎也对其构成威胁。
保护措施
虎头海雕在俄罗斯、日本、中国和韩国受到法律保护。虎头海雕在俄罗斯的几个保护区受到监测,包括马加丹国家自然保护区、克罗诺茨基国家保护区、克罗诺茨科亚湖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卡瓦野生动物保护区、奥列尔和乌迪尔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朱古德、珊塔尔斯基与科姆索莫尔斯基自然保护区、波罗奈斯基、库里尔斯基保护区。
保护级别
1977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2016年,虎头海雕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VU),2021年被中国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参考资料
虎头海雕.物种2000.2024-10-20
虎头海雕.IUCN.2024-10-20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21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