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体方格星虫
裸体方格星虫动物门(拉丁学名:Sipunculus nudus),星虫门方格星虫科动物,又称沙虫、光裸星虫、沙肠子、方格星虫等。其体呈长筒形,很像一根肠子,体长约12~22厘米,因浑身光裸无毛,体壁纵肌成束,每环肌交错排列,形成方格状花纹,故被称为裸体方格星虫。裸体方格星虫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美等地区。即食裸体方格星虫干色泽金黄,口感香脆。
裸体方格星虫性寒,具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等功能另外,在当代医疗领域,裸体方格星虫体内的活性物质有延缓衰老、抗炎药镇痛、抗氧化能力,有关实验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形态特征
裸体方格星虫体圆而长,体长约为12~22厘米,宽9~13毫米。活体裸体方格星虫颜色呈浅黄色或橘黄色。固定标本颜色为红褐色,无皮肤乳突。体后端钝或末端伸出尖锐。肛门成一条裂缝,近体前1/6背面。吻短,翻吻,约为20~35毫米长,基部有一环沟,与体分界。吻上多长有复瓦状不规则排列的三角形鳞状的皮肤突起,但前段表面光滑。吻的前端有触手褶一圈,背面裂开,游离缘长出大小不均褶皱作为触手,口在中间。固肠肌数目甚多,把整个消化道牢牢固定。翼状肌只连接直肠的末端。肠螺旋20~30转。普利氏管在食道的背腹两侧,背支长过腹支。直肠盲囊呈长管状,长达6厘米,着生点于肛门相距2~2.5厘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性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新几内亚岛、墨西哥、巴拿马共和国、日本以及中国地区。中国主要分布于北海市等海域。
栖息环境
裸体方格星虫营穴居生活,多栖息于沙质为主的滩涂区域。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生活在沿海滩涂一带沙泥底质的海域,涨潮时钻出,退潮时潜伏在沙泥洞中。
摄食行为
裸体方格星虫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
生长繁殖
生长
裸体方格星虫的受精卵约经3小时发育为担轮幼虫,经24h左右会发育为海球幼虫,海球幼虫浮游生活2~3周后变态发育为稚星虫。
繁殖
裸体方格星虫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产卵时间不固定,昼夜皆可产卵。6月和7月的裸体方格星虫产后具有较好的再繁殖能力。
人工养殖
养殖条件
水温
裸体方格星虫成虫的最适生长水温为16~34摄氏度,美国白灯蛾最适生长水温为21~33摄氏度。
盐度
正常海水的盐度适宜裸体方格星虫的生长,其海球幼虫最适成活盐度为24.3~26.9。
沉积环境
0.25~0.50厘米的细沙底质更有利于裸体方格星虫生长,若下层沙质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则会更适宜裸体方格星虫生长。
人工繁育
关于裸体方格星虫人工育苗的研究主要有亲体培育、催产方法、幼体发育及变态等。9种海产单细胞藻类和面包酵母都是方格星虫幼体的良好饵料,其中以亚心形扁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投喂效果最好。可在滩涂围塘养殖,滩涂围塘可以选择废弃旧虾塘或低洼滩涂加以改造,必要时以推土机堆挖,推出的沙土直接作为塘基,塘基要高出最大潮水高线。
此外,裸体方格星虫还可与文蛤进行混养。文蛤通过过滤水体摄取浮游植物和有机颗粒,产生生物沉降作用,为养殖裸体方格星虫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降低了滩涂有机物质的沉积,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裸体方格星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及钙、铁、锌、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生物保健功效。即食裸体方格星虫干色泽金黄,口感香脆,无其他明显的异味。
药用价值
中医角度认为裸体方格星虫性寒,味甘、咸,具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活血强身、补肾养颜等功能,可治疗骨蒸潮热,阴虚盗汗和肺虚咳喘等多种病症。
研究进展
裸体方格星虫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延缓衰老、抗炎药镇痛、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辐射及心血管保护作用等多种生理功能。此类活性物质是开发功能性保健品和药物的优选材料。
裸体方格星虫多糖具有抗菌活性,对于机体发挥免疫监视和清除病变细胞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裸体方格星虫.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0-29
ITIS.Sipunculus nudus.2024-11-22
Sipunculus nudus.sealifebase.2024-11-27
方格星虫.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0-29
裸体方格星虫.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0-29
暗色革囊星虫.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0-29
双齿围沙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0-29
暗色革囊星虫.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