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安第斯神鹫

安第斯神鹫

安第斯神(学名:Vultur gryphus),又名康多兀鹫、安第斯神鹰,为美洲鹫目美洲鹫科安第斯神鹫属鸟类,是南美洲的一种大型食腐猛禽。羽毛为黑色,颈部有一圈白色羽毛。头部和颈部几乎没有羽毛,呈红色至黑红色。头顶扁平,雄鸟头顶有深红色的肉冠,脖子上挂有肉垂。喙的末端为钩状,适合从尸体上撕下腐烂的肉。雄性平均体重12.5公斤,雌性平均体重10.1公斤,翼展可达3.3米。

安第斯神鹫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腐猛禽,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栖息在安第斯山脉海拔3000~5000米的山地、沿海山地生境以及开阔草原。

2020年8月10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安第斯神鹫列为易危(VU),由于栖息地丧失、铅中毒和人类捕杀,上世纪70年代曾一度被列为濒危物种,后经过人工繁殖和野放等种种努力,野外种群数量有所回升。

分类

安第斯神鹫属于美洲鹫目(Cathartiformes)—美洲鹫科(Cathartidae)—安第斯神鹫属(Vultur),是该属中唯一的现存物种。该物种最早由卡尔?冯?林奈于1758年描述,属名Vultur取自拉丁语vultur或voltur,意为兀鹫,种加词gryphus词源为希腊语中“γρυπός”的变体,意为钩鼻。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安第斯神鹫成熟时羽毛为黑色,颈部有一圈白色羽毛。成年后翅膀上也有白色的飞羽,雄性的飞羽更为明显。双翼展开时,翼尖在初级飞羽之间有间隙,是对滑翔的适应。成鸟的头部和颈部几乎没有羽毛,呈红色至黑红色。这种秃头和秃脖子可能是一种卫生适应,因为在进食腐肉后,裸露的皮肤更容易保持清洁和干燥,高海拔地区的紫外线也能起到消毒作用。

安第斯神鹫头顶扁平,雄鸟头顶有深红色的肉冠,挂在脖子上的皮肤被称为肉垂,雌鸟则没有这种性征。当情绪激动时(例如求偶期间),雌鸟和雄鸟头部和颈部都会潮红,这是对附近同类的明确信号。幼体呈灰褐色,但头部和颈部呈黑色,领部呈棕色。

中趾很长,后趾仅稍发达,各趾爪均较直且钝。因此脚爪更适合走路,不像掠食性猛禽和旧大陆鹫那样用作武器或抓握器官。脚和腿上覆盖着深灰色的圆形鳞片。喙的末端是钩状的,适合从尸体上撕下腐烂的肉。雄性的虹膜为棕色,而雌性的虹膜是深红色,无睫毛。

安第斯神鹫的总长为100~130厘米。翼弦为75.7~85.2厘米,尾长为33~38厘米,跗[fū]骨长度为11.5~12.5厘米。测量值通常取自人工饲养的个体。综合平均体重为11.3 公斤,雄性平均体重12.5公斤,雌性平均10.1公斤。与大多数其它猛禽雌大雄小不同,安第斯神鹫雌性较雄性小。如果以雌雄平均重量来衡量,安第斯神鹫是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尽管雄性灰颈鹭鸨[鸨:bǎo]明显更重,但其性二型差距更大,综合平均体重要低于安第斯神鹫、黑嘴天鹅和卷羽鹈鹕[juǎn yǔ tí hú]。安第斯神鹫平均翼展约为283厘米,最大翼展为330厘米,翅膀的表面积是现存鸟类中最大的。在现存的鸟类中,只有南方皇家信天翁、漂泊信天翁、卷羽鹈以及白鹈鹕的平均翼展和最大翼展超过了安第斯神鹫。

骨骼解剖

安第斯神鹫前颌骨壁薄,喙较弱,喙长明显大于颅长,约为颅长的2倍。外鼻孔大而呈长椭圆形,鼻间隔穿孔。腭骨具孔,前后几等宽,两外侧翼向上折起明显,内侧板状嵴不明显,与前颌骨腭突以韧带相连。颅骨顶面很窄,呈狭长的三角形。前颌骨鼻突前窄后宽。下颌有小的颌后孔。

安第斯神鹫龙骨突厚板状、发自胸骨全长,自前后几乎等高。肋骨8对,其中颈肋2对,均发育。坐骨末端因具缺刻而呈叉状;不具闭孔。跗跖骨略短于股骨。第1跖骨短小,第2、3跖骨几乎等长,第4跖骨稍短。第2跖骨滑车翼不发达。第1趾的趾骨细弱,位置较高;第2趾的基部趾节和远端趾节近等长;趾爪短而直。

总体来看,安第斯神鹫的头骨较窄,喙较细弱,部、方骨以及鳞骨关节突不发达,具有明显的脑-喙角。因此撕裂动物尸体上坚韧部分的能力比秃鹫弱,主要通过钻进尸体内部,利用喙部做剪刀似的切割动作碎食,然后吞咽较软的内脏。

安第斯神鹫龙骨突腹缘非常宽厚,有利于其在栖息时把身体的重量压在龙骨突上以减轻后肢的负荷,对庞大的身躯有较好的支撑作用;胫前肌结节更靠近跗跖骨近端,可增大向上抬脚的力度,与快速的地面运动相关;第2、3、4趾的近端趾节长于远端趾节。这些特征多见于地栖性鸟类,说明安第斯神鹫比秃鹫更适于在陆地上行走。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安第斯神鹫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和圣玛尔塔内华达山脉。其分布最北端始于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但极为罕见,沿着安第斯山脉向南延伸至厄瓜多尔秘鲁智利,最后经过玻利维亚阿根廷西部直至火地群岛。

栖息环境

安第斯神鹫栖息在安第斯山脉海拔3000~5000米的山地、沿海山地生境以及开阔草原。它们偏好相对开阔的无林区,例如高山草甸和石质山地,因为这样的开阔生境有助于其从空中发现腐肉。偶尔也见于玻利维亚东部、秘鲁北部及巴西西南部的低地地区,在智利和秘鲁的低地荒漠,以及巴塔哥尼亚的南山毛林中亦有见到。安第斯神鹫在岩架或洞穴的悬崖面上栖息和筑巢,自崖面下升起的热气流可以帮助它们毫不费力地在空中滑翔数小时搜寻腐肉。

生活习性

飞行特点

安第斯神鹫在空中滑翔时翅膀保持水平,其初级飞羽尖端向上弯曲。由于神鹫没有发达的胸骨来支撑其相应的胸大肌,主要依靠滑翔的方式飞行。它从地面升起时需要扇动翅膀,但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几乎不需要再扇动翅膀,主要依靠上升热气流保持在高空。而这种鸟本身就更喜欢栖息在高处,如此一来,它无需大费力气拍动双翅,就可以起飞。2020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安第斯神鹫可以在有风和高温条件下保持滑翔,超过75%的翅膀拍动是在起飞阶段,而且在飞行过程中只有1%的时间拍动双翼,其中一只鸟甚至在不拍动翅膀的情况下飞行了超过5小时、172公里。研究人员指出,这可能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的运动成本之一。

社群结构

安第斯神鹫是群居鸟类,群体中具备发达的社会结构,通过肢体语言、竞争性游戏行为和发声来确定“啄食顺序”——即在群体中的等级地位。巴塔哥尼亚的研究发现,社群中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成年雄鸟、成年雌鸟、亚成年雄鸟、亚成年雌鸟、幼年雄鸟以及幼年雌鸟。

觅食行为

安第斯神鹫是典型的清道夫,主要以腐肉为食,通常每天飞行超过200公里以寻找腐肉。在内陆地区,它们偏好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包括大羊驼、羊驼、美洲鸵鸟、原驼 、鹿和犰狳[qiú yú]。然而,由于家畜现在在南美洲更为普遍,栖息于内陆的大多数安第斯神鹫如今主要以家畜尸体为食,例如家牛、马、驴、骡子绵羊家猪、家山羊和狗。它们还以野猪、穴兔赤狐马鹿等外来野生动物的尸体为食。对于生活在海岸附近的神鹫来说,食谱主要包括搁浅的海洋哺乳动物尸体,尤其是鲸目。它们有时也袭击较小鸟类的巢穴并吃掉蛋。

尽管安第斯神鹫缺乏强有力的爪子,也不具备娴熟的狩猎技能,但有时也会追逐和捕捉活的猎物。据观察,安第斯神鹫会猎杀一些小型动物,如旱獭属、鸟类和兔子,由于在爪子和捕猎技巧上有所欠缺,通常通过嘴的反复啄刺来杀死目标,或者在猎物死亡前就开始进食。

在食腐较为新鲜的尸体时,安第斯神鹫往往从肛门附近撕开尸体并一路吃向头部。首选的进食部分是肝脏,其次是肉,尚未观察到有打开颅骨并吃掉大脑的尝试。

安第斯神鹫可能与一些较小的食腐猛禽形成互利关系。它们会跟随美洲鹫属的成员——红头美洲鹫、小黄头美洲鹫以及大黄头美洲鹫的行踪去发现动物尸体。美洲鹫属的食腐猛禽通过嗅觉觅食,能够检测到硫醇的气味,这是一种由死亡动物开始腐烂产生的气体。另一方面,这些体型较小的美洲鹫无法像安第斯神鹫那样撕开较大动物的坚韧皮毛,它们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视为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的典型例子。然而,有研究表明,安第斯神鹫有时甚至能先于红头美洲鹫、黑美洲鹫发现尸体,它们在寻找腐肉方面相当熟练,实际上无需依靠其他食腐猛禽的帮助。黑美洲鹫以及狐属这样的哺乳类清道夫有时与安第斯神鹫争夺腐肉的所有权,但后者总能在众多清道夫中占据主导地位。安第斯神鹫在野外是间歇性进食,经常几天不吃东西,然后一次吃掉1~2公斤,有时甚至吃撑到无法飞离地面。由于其脚爪不适合抓握,所以必须在地面上进食。像其他食腐动物一样,它通过处理腐肉在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否则腐肉会成为滋生疾病的温床。

生长繁殖

繁殖

安第斯神鹫在五六岁时性成熟并开始进行繁殖行为。交配季节因地域而异,但通常为2~6月。繁殖间隔也可能因栖息地的质量和食物的供给而异。

交配前的雌雄安第斯神鹫会选择一个筑巢地点,然后在交配开始之前在其中或附近栖息长达两个半月。随着这对亲鸟交配直至接近雌鸟产卵的时间,它们将逐渐开始在越来越靠近巢穴的地方栖息,直到它们最终在巢穴中过夜。在求爱过程中,雄鸟颈部的皮肤从暗红色变为亮黄色,然后膨胀。雄鸟张开翅膀接近雌性,脖子伸直,嘴巴朝下,向左右小幅度转弯并慢慢走向雌鸟,此时雌鸟也张开翅膀做出类似动作。雄鸟在接近雌鸟时发出嘶嘶声,雌鸟在交配时会发出低沉的叫声。其他求爱仪式包括嘶嘶声和咯咯声,同时展翅跳跃和跳舞。

大多数安第斯神鹫不会花费心思精心筑巢,只是直接在裸露且难以接近的悬崖壁架上产蛋,一些个体会收集几根棍子散布在周围。蛋呈蓝白色,1~2枚,重约280克,长7.6~10.1厘米。单个蛋孵化期为54~58天,由雌鸟雄鸟共同孵化。孵化破壳时为淡黄色的绒毛早成雏。雏鸟由父母双方照看,至6~7个月大时羽翼渐丰、能够飞行。雏鸟继续与父母一起生活和狩猎直到2岁,或亲鸟再次繁殖时离开。

寿命

安第斯神鹫是长寿的鸟类,成熟缓慢。它们在野外的最长寿命未知,但估计约为50年。2010年1月,一只名叫的“Thaao”的圈养安第斯神鹫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的比尔兹利动物园去世,享年79岁,是有记录世界上最为长寿的鸟类之一。

文化

南美洲许多国家,安第斯神鹫的地位崇高。它不但是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智利阿根廷以及玻利维亚的国家象征,同时也被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智利以及玻利维亚奉为国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安第斯神鹫全球总数估计为10000只,其中成年个体约6700只。在其分布范围北部的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受到严重威胁,已经极为罕见。

致危因素

对安第斯神鹫种群的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铅中毒(进食猎人杀死的动物)以及因被误认为攻击家畜而惨遭农民捕杀。安第斯神鹫繁殖率低,受到人类迫害后种群数量很难恢复,农民捕杀神鹫很大一部分源于一种误解——据称神鹫会袭击家畜。

保护措施

环保主义者实施了教育计划消除了农民对安第斯神鹫袭击家畜的误解,修正了过去的错误观念。人工饲养以及重新引入计划,在北美动物园孵化的安第斯神鹫被释放到野外以增加种群数量,已在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实施。1989年,第一只人工饲养的安第斯神鹫被放归野外。即使是在圈养繁殖和重新引入计划展开之后,其繁殖率低的特性决定了野外种群的恢复是缓慢的。

保护级别

2020年8月10日,安第斯神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秘鲁保护组织列为易危物种。

参考资料

Vultur gryphus Linnaeus, 1758.COL.2024-08-23

Andean Condor.IUCN.2024-08-29

..2022-11-16

..2022-11-16

..2022-11-16

..2022-11-16

..2022-11-16

..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