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西汉于刘彻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也是汉武帝时代对匈奴政策由和到战的转折点。
白登之围失利后,西汉被迫与匈奴保持和亲关系,匈奴依旧屡屡犯边。汉武帝即位后,西汉势力逐渐强于匈奴,有意联合大月氏对匈奴作战,但派去大月氏的汉使张骞迟迟未归。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主战派大鸿胪王恢的建议,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为将军,率兵30万埋伏于马邑附近,让商人聂壹以利引诱匈奴入塞,欲在马邑一举击破匈奴。然而,匈奴进军途中发现异状,并从一名被俘虏的西汉尉史那里获知了汉廷的诱歼计划,提前退兵。奉命断敌后路的王恢自觉不敌、未敢阻击,汉军一无所获,马邑之围以失败告终。事后,刘彻怒而逼迫首倡此议但怯战不前的王恢自尽。匈奴方面,此后中断了与汉朝的和亲政策,开始频频袭扰西汉边境。
马邑之围后,西汉与匈奴所维持的相对缓和的边境关系彻底破裂。匈奴对汉的军事策略发生改变,开始以零散化掠边为主。随着双方军事作战次数大幅增加,以及匈奴的报复性扰边,西汉边防开支增加,边郡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不利影响。但自此后,西汉结束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主动出击,逐渐向西扩土开郡。
背景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实力逐渐强盛起来。汉朝建立之初,匈奴兵强马壮,直接威胁到西汉在北境的统治。刘邦七年(前200年),刘邦被匈奴围困在位于大同盆地的白登山七昼夜,战后西汉不得不对匈奴实施和亲政策,并每年向其进贡大批丝绸、粮食、酒等。而直至刘恒、刘启时期,匈奴依旧会时不时入侵汉地。刘彻即位之初,虽继续与匈奴保持和亲关系,但已有了讨伐匈奴的意愿。
而后,西汉凭借“文景之治”积蓄下来的巨额财富,以及吴楚之乱平定后形成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在实力上开始逐渐强于匈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匈奴与月氏王有怨,产生了与大月氏通使交好、共击匈奴的想法,于是遣张骞出使西域,并开始加强北边郡的军事力量为讨伐匈奴做准备,但张骞出使五年仍未归来,与大月氏联盟计划暂时难以实现。
起因
刘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军臣单于派使者向汉廷请求和亲。而以往匈奴与西汉和亲后,不久就会继续侵扰汉边,破坏和约。鉴于此,熟悉匈奴事务的大行令王恢认为应拒绝匈奴的和亲请求,并发兵讨伐,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汉匈问题,但遭到御史大夫韩安国等主和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匈奴迁徙不定,汉军若出师远征,则会陷入不利局面,应该继续保持和亲政策。由于朝中主和派较多,汉武帝最终没有采纳王恢的意见,答应了匈奴的和亲要求。
刘彻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春,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商人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献计,认为可以先设下伏兵,再以利引诱匈奴入塞,然后发起突然袭击,可一举击破匈奴。虽韩安国等依旧反对,但汉武帝最终还是采纳了王恢与聂壹的计策,决定对匈奴发起伏击。
过程
部署兵力
因为马邑处在一个向西开口的矩形盆地腹地,容易形成战略包围,在打伏击战上有明显的地形优势,汉武帝最终决定将匈奴大军吸引至此,予以歼灭。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刘彻调动精兵30万,以卫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大鸿胪王恢为将屯将军,并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统率各部;命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等人率主力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而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则另率3万多人从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出发,准备待匈奴进入伏击圈后从侧翼袭击其重,断其退路。
聂壹诱敌
兵力部署停当后,聂壹以出塞经商为名进见匈奴军臣单于,欺骗他说自己可以将马邑县令斩杀,让马邑举城而降,届时城内牲畜财物可尽归匈奴,但为了防止汉军援助,他需要匈奴派大军前去接应。军臣单于受财利所惑,与聂壹约定了进兵计划,并派使者跟随他一起返回马邑,准备得到聂壹斩杀马邑县令的消息后再发兵掠城。
聂壹回到马邑后,与马邑县令密谋杀掉一名死刑犯,再将他的头颅高悬于城楼之上,欺骗军臣单于的使者说死者为马邑县令。军臣单于闻讯亲率10万骑兵驰入雁门郡武州塞(今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境内),向马邑奔来。
尉史泄密
匈奴大军行至距马邑百余里时,军臣单于发现沿途有很多牲畜,却没有人放牧,心中起了疑惑,便下令停止前进,并攻击附近的亭障,俘虏西汉的一名负责巡行边塞的雁门尉史。尉史为活命,将汉军于马邑设伏的计划供出。军臣单于闻讯大惊,立即下令退兵,还特意封尉史为“天王”。
此时,王恢、李息率领的3万大军已出代郡,在得知匈奴退兵的消息后,王恢认为自己所部无法与匈奴大军相抗,便率兵而回。而韩安国等埋伏在马邑境内数日不见动静,便率军追击,追至武州塞,不及而还。
结果
马邑之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后,刘彻怒而将首倡此议却怯战不前的王恢抓进监狱,王恢买通国舅田蚡以及王太后向汉武帝求情,但最终仍被汉武帝逼迫自尽,以谢天下。军臣单于因为怨恨汉廷,中断了与西汉的和亲关系,多次攻掠汉地,同时又忌惮于汉军显露出来的强大军力,不敢再大规模入侵,而“往往入盗于汉边”。
影响
马邑之围后,西汉与匈奴所维持的相对缓和的边境关系彻底破裂,西汉从此结束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双方军事作战次数大幅增加;而鉴于汉军实力增强,匈奴改变了军事策略,入侵行动集中在边郡城塞且军事行动零散化,以报复性入侵为主,兼及对物资、人口的掠夺,致使西汉边防开支增加,边郡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不利影响。
同时,马邑之围是西汉沿袭战国以来“北边”战略的军事尝试,而其失败也标志着西汉所沿用的以前沿防守为主、伺机诱敌深入的传统战略不复有效,而西汉急需全新的战略抉择。此次军事行动后,西汉在战略上从防御转入相对主动,屡次出兵塞外清剿匈奴部落,对外围的匈奴势力进行扫荡和驱逐,并逐渐向西扩土开郡,加速了匈奴势力衰退,有利于北部边境的稳定和发展。
评价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认为,马邑之围是因为刘彻在国力日渐强盛时,想要平灭匈奴而廓清边境的一次军事行动,这也是他从王恢之策的原因。
南梁时期的沈约在《宋书》中认为,马邑之围的实施说明“有余则经略,不足则闭关”。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马邑之围,认为它本欲诱歼匈奴大军,却徒费财劳师,连单于的面都没见着,但自其之后,西汉开始兴师逐北,令匈奴震怖。
南宋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认为,马邑之围虽是源自王恢之策,但也是因为汉武帝允许才能实施的。
清代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认为,天子有道不该轻易作战,而王恢鼓动刘彻发动马邑之围是轻开边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