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只知更鸟
《杀死一只红胸鸲》(To Kill A Mockingbird)是美国作家哈珀·李(Harper Lee)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于1960年由 J. B. 利平科特出版社出版。
该作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小女主人公斯库特和哥哥杰姆、父亲阿迪克斯在梅科姆小镇生活的经历。斯库特、杰姆和他们的朋友迪尔对镇上足不出户的“怪人”阿瑟·拉德利充满了好奇,在镇上的谣言里,阿瑟是一个凶恶的魔鬼,孩子们曾想方设法去他们家探险,并在之后的两个暑假中发现,有人在拉德利家外的树上常给他们留小礼物,但令人遗憾的是,送礼的阿瑟从来没有亲自出现过。父亲阿迪克斯被法院指定为黑人汤姆·鲁滨逊辩护,汤姆被指控强奸一位白人少女马耶拉。为黑人辩护使阿迪克斯被小镇的人们唾弃,但阿迪克斯仍决定维护正义。在法庭上,阿迪克斯揭露了事件真相,马耶拉主动向汤姆施加诱惑,而她父亲鲍勃为此对她大打出手并栽赃给汤姆,但因汤姆的黑人身份,陪审团依然判他有罪。当绝望的汤姆越狱被杀时,虽然阿迪克斯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孩子们和阿迪克斯对司法公正的信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后鲍勃为了报复阿迪克斯,在夜晚袭击了杰姆和斯库特,在混乱中,“怪人”阿瑟救下了他们,斯库特意识到了阿瑟的善良,送他回家。在这一系列经历中,斯库特和杰姆在父亲的教导下,明白了尊重、善良、勇敢、正义等因素的力量,获得了成长。
该作品通过斯库特和杰姆的成长以及阿迪克斯的良好教育方式体现了成长教育主题;通过对关注边缘人生存状态、反对种族歧视的呼吁展现了人道主义主题;由小女主人公斯库特从否定女性身份到在家人和女性友人的正向引导下意识到女性独特价值的转变,表现了女性主义主题。同时,该作以儿童视角展开叙事,为小说增添了浪漫色彩和真实性,借由儿童的有限视角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融入哥特式风格,渲染了故事的悬疑气氛,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还揭示了如等级制度、种族歧视等社会罪恶以及人性的阴暗面;合理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如“知更鸟”象征“无辜的人”,表现了对无辜之人在社会中惨遭迫害的思考。
该作于1961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售出逾千万册。此外,该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戏剧、图像小说。同名电影由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曾获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奖、黑白片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和布景奖。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美国的种族歧视伴随奴隶制而来,随着南北战争结束,虽然奴隶制被废除,但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并没有消解。20世纪50年代,美国南方发生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由黑人拒绝让座而引发的长达一年的黑人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和黑人女学生进入学校而引起的校园暴乱,这一系列的动乱让南方成为极端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的代名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哈珀·李创作了《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小说,主人公斯库特及哥哥杰姆作为这一时代的见证人登场。
个人背景
童年经验给予了哈珀·李创作《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灵感。1931年,在哈珀·李生活的亚拉巴马州发生了一起事件。9名黑人青少年被两名白人妇女指控犯了强奸罪,在没有辩护律师为他们辩护的情况下,一个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将9名黑人全部判处死刑,后因证据不足、没有证人提供证词和无律师辩护而重审,但仍判处其中5名人终生监禁,虽然之后其中一名白人妇女承认她们对这些黑人青少年的指控是捏造的,但被判刑的黑人直到1950年才被释放。在该作中,汤姆·鲁滨逊的冤案就以这一事件为蓝本。
同时,文中许多人物都可以在作者哈珀·李身边找到原型。李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大多是时间足不出户,李从小便缺失母爱,所以她在小说里塑造的斯库特是一名幼年丧母的女孩,而其父亲阿迪克斯和哈珀·李的父亲同样是一名律师。而小说里迪尔的原型是作者幼时的伙伴杜鲁门·卡波特,格雷格·内里的小说《杜鲁与妮尔》就记叙了他们两人童年的故事。莫迪小姐身上也有作者的影子,她们都为隐居在家乡小镇,孑然一身而敢于超越传统的新南方女性。
出版历史
《杀死一只知更鸟》于1960年7月11日由 J. B. 利平科特出版社出版。该作品于肯尼迪入白宫当年出版,该时期正值美国民权运动情绪高涨;一经出版便获得较高销量。出版时该作品最初名为《阿蒂克斯》,但作者为表示书中不止探究书中某一个角色,便将书名改为现名。该作品刚出版时,哈珀·李对其销量并不看好,但《读者文摘》的重印使得该作品获得较高的销量。
主要内容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的梅科姆小镇上生活着6岁的女孩斯库特和她的哥哥杰姆,他们的母亲早逝,父亲阿迪克斯则是一名律师,家里还有一个照顾他们的黑人帮工卡波妮。
夏天,邻居家的侄子迪尔来小镇过暑假,和斯库特及杰姆成为朋友,三个孩子将小镇上的“怪人”阿瑟·拉德利的家当做了冒险的目标,这个“怪人”阿瑟常年被父兄关在家中,与世隔绝,在小镇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恐怖故事,如他生吃松鼠,还曾想要杀死他的父亲等。三人对阿瑟非常好奇,就想用一封信将他引出来,但被父亲阿迪克斯发现并制止,告知他们应当尊重阿瑟。三个孩子依然不死心,潜入了拉德利家,结果被阿瑟的哥哥发现,三人吓得赶快逃跑,而杰姆的裤子在逃跑中被挂在了篱上。为了不被父亲发现冒险的真相,杰姆只能返回拉德利家取回裤子,却意外发现裤子被补好并叠放整齐。后来孩子们还在阿瑟家门口一棵树的树洞里发现了口香糖等小玩意儿,一开始还以为是别人的藏宝树洞,直到有一天里面出现了斯库特和杰姆的雕塑,兄妹俩才明白那是送给他们的礼物,两人想要给送礼人一封感谢信,却发现第二天那个洞就被阿瑟的哥哥填上了。
冬天,邻居莫迪小姐家起火了,阿迪克斯让两个孩子到拉德利家门口避火,等火被小镇上的人扑灭后,斯库特意外发现身上被披了一条不属于自己家的毯子,杰姆意识到,补裤子、披毯子、送礼物都是“怪人”阿瑟做的,他向父亲吐露了冒险的真相,意识到了阿瑟并不像小镇上其他人说的那样是个鬼怪。
开学在即,阿迪克斯接到了一个案子,黑人汤姆·鲁滨逊被白人女孩马耶拉的父亲鲍勃诬告,说汤姆殴打并强奸了他的女儿,而阿迪克斯的任务是帮汤姆辩护。在种族歧视观念严重的美国南部,阿迪克斯帮助黑人使他遭到了全镇的唾弃,斯库特也在学校被同学嘲笑,由于无法忍受同学辱骂自己的父亲,斯库特也对同学大打出手。回家以后斯库特和父亲进行交谈,父亲告诉她自己在做一件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正义的事,虽然这件事很难,但是自己必须要做,这让斯库特逐渐理解到了正义的力量。
小镇上刻薄的杜博斯太太也对阿迪克斯出言不逊,这激起了杰姆的怒火,他毁坏了杜博斯太太的山茶花,后被阿迪克斯要求向杜博斯太太道歉,杜博斯太太要求杰姆每天下午为她读书,斯库特也跟着哥哥一起去了,后来直到杜博斯太太病逝,两个孩子才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原来杜博斯太太在治病中对Morphine上瘾,为了干净地离世,她决心要在死前戒毒,并通过听孩子们读书来分散注意力,克制毒瘾,她成功了,并在死后给杰姆留下一朵山茶花,孩子们也从她身上感受到了勇敢的力量。
黑人汤姆的案件开审,这个案件得到了全镇的关注,在阿迪克斯的询问下,真相水落石出,原来白人女孩马耶拉从小遭到父亲鲍勃的虐待,性情孤僻,没有朋友,对友善的黑人汤姆产生爱慕之情,便引诱了他,这一幕被鲍勃看见,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与黑人有染,对女儿大打出手并栽赃到汤姆身上,还说汤姆强暴了马耶拉。但即使如此,陪审团仍然因为汤姆的黑人身份,判定他有罪,绝望的汤姆在之后企图越狱,被警察开枪打死。这些都让孩子们难以置信,他们感受到了世界的残酷,同时,阿迪克斯也因帮汤姆辩护引起了鲍勃的不满,他意图报复阿迪克斯,便在夜晚袭击了斯库特和杰姆两个孩子。危急关头,“怪人”阿瑟出现并救下了他们,在打斗中杀死了鲍勃,最终斯库特明白了阿瑟的善良纯洁,她挽着阿瑟的手送他回家,并在父亲的教导中意识到,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不应在了解他们之前就妄下定论。
人物介绍
斯库特
斯库特是本作的主人公,该作以其第一视角展开叙述。斯库特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孩,从小就爱穿背带裤而不是裙子和紧身衣,比起当一名淑女,她更爱无拘无束自由的生活,她脾气暴躁,对于来自外界的刺激和挑衅她常常爱用拳头解决问题,喜欢和哥哥和小伙伴迪尔一起玩游戏,她聪明好学,热爱读书,还会仗义地为同学坎宁安辩解,也因此和不愿意学生提前识字,也不理解学生的卡罗琳小姐产生了冲突。斯库特一开始否定自己的女性身份,喜欢模仿男性的行为,但在父亲和莫迪小姐等女性友人的正向引导下她认识到了女性的独特价值,她在成长中明白了尊重、爱、勇敢的力量,她为汤姆的悲剧而悲痛,能够理解阿瑟先生的艰难处境和善良本性,向他施以善意并特挽着阿瑟先生的手护送他回家,这一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女性的自我探寻和儿童的成长。
杰姆
杰姆是斯库特的哥哥,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男孩,他具有爱逞强,喜欢强装成熟的儿童特质,曾因迪尔的激将法去夜探拉德利家,还警告刚上一年级的斯库特不要在学校找他玩。杰姆曾不小心将裤子遗失在了拉德利家,在返回取裤子的时候发现了裤子被阿瑟补好,折好,从而窥探到了阿瑟善良的一面,产生了对他的同情;他因杜博斯太太辱骂父亲而毁坏她的山茶花,又在父亲的教导下同杜博斯太太交谈道歉,发现了杜博斯太太勇敢的一面;在发现父亲因为汤姆辩护而受到生命威胁时,他和妹妹斯库特在恐惧之下仍决定保护父亲,在这些经历和父亲的教育中,杰姆不断成长为了一个正义善良的人。
阿迪克斯
阿迪克斯是主人公斯库特的父亲,也是一名律师。作为父亲,阿迪克斯很称职,他利用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平等对话的态度来教育斯库特和杰姆,当听说孩子们去拉德利家门口冒险时,他教给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当斯库特上学因会读书被卡罗琳小姐批评和警告后,阿迪克斯告诉她要学会自主思考,然后学会妥协,保护自己,同时,他总是陪伴在孩子们身边,给予他们父爱,陪同他们读书看报。作为一名律师,阿迪克斯正直善良,并有着同理心和超脱的态度,是一位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好律师,他顶着所有人的鄙夷和敌视为黑人汤姆辩护,并不吝啬于对污蔑汤姆的马耶拉也给予尊重。同时,阿迪克斯也是一位道德模范,他的正义和忠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白人的种族歧视观念,在家人歧视黑人女仆卡波妮时极力维护她。阿迪克斯身上体现出了以爱为先,以平等为基,向孩子传递正确价值观念的教育观念,并树立了一个道德榜样的形象。
阿瑟
阿瑟·拉德利是梅科姆小镇上的一个“怪人”,他少年时曾结识了一群不务正业的人,跟他们闲逛、赌博、喝酒、飙车,后来被警察抓住送上未成年法庭。从此以后,拉德利就被父母关在家里,十五年间没有露面。街坊间流传着关于他的诸多传闻,传言他曾试图杀死自己的父母,所幸并未得逞。据说他白天被铁链锁在床上,夜晚出来活动,斯库特和哥哥杰姆对他感觉既恐惧又好奇,总是到他家房子附近冒险。他善良纯洁,始终关注着外面的世界和生活,对外界充满了渴望,甚至对孩子们的长相熟记于心,曾在树洞中给孩子们送礼物,偷偷为杰姆缝补裤子,为斯库特披毛毯,并在搏斗中为了保护两个孩子杀死了前来报复阿迪克斯一家的鲍勃,他身上体现了被误解、歧视人群的可悲,象征着善良、正义的自我封闭和最终回归。
汤姆
汤姆是一个25岁的黑人青年,他勤劳忠厚,乐于助人,因为他友善地对待从小惨遭父亲虐待的白人女性马耶拉而得到了她的爱慕,马耶拉引诱汤姆,想和他发生关系,被马耶拉的父亲鲍勃撞见,鲍勃无法忍受女儿和黑人鬼混,虐打了马耶拉并栽赃给了汤姆,控告其强奸并殴打了马耶拉,在阿迪克斯的辩护下,真相水落石出,但最终因为汤姆的黑人身份,他依然被判为有罪,绝望的汤姆意图逃走,死在了警察的枪下,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种族歧视观念控制的社会下黑人群体的悲惨命运。
主题思想
成长教育主题
《杀死一只知更鸟》呈现了斯库特、杰姆两个少年的成长历程,他们两个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儿童,因此一次次向拉德利家发起冒险,但在父亲的教导下,孩子们明白了应当同理心,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并因友好对待阿瑟先生而获得了他的善意和帮助;杰姆因杜博斯太太辱骂父亲而毁坏了她的山茶,而父亲要求他与杜博斯太太友好交谈,并向她道歉,杰姆也在和杜博斯太太的交往中发现了杜博斯太太勇敢戒毒的作为,学会了理智处事。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们明白了尊重、勇敢、善良等品质的重要性,从不懂事的孩童变为了能够平等待人、保护家人、维护正义的健全人。
此外,通过对他们成长的书写,该作也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父亲阿迪克斯以平等对话的教育模式与孩子进行对话和交流,将他们视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并勇敢地站出来为汤姆辩护,以身作则,彰显了优秀榜样的示范作用,同时还能以自身平等爱人的作风感染孩子们,这些教育理念点对于现在的儿童成长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提醒人们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应更加崇尚和倡导勇气、公正、宽容和良善等教育理念。
人道主义主题
该作说明了种族歧视下的黑人除了法律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之外,还被白人社会以“善恶对立寓言”丑化、妖魔化,使得黑人群体处于话语霸权下的失语状态。当街头疯狗出现时,卡波妮急忙通知附近邻居躲避,斯库特却对杰姆说卡波妮应当转到后面去,借儿童之口点出了连小孩子都深以为然的黑人的低下地位;内森发现家里有人入侵,扬言下次再遇到“管它是黑人还是狗”都要打死,说明在白人社会,黑人和狗没什么区别;阿迪克斯接受为黑人汤姆辩护的任务,遭到了全镇人的敌意。同时,在法庭上阿迪克斯证实了汤姆的清白,可汤姆却还因肤色问题被判为有罪,种族主义梏了人性中的善良,泯灭了良知,作者通过书写这一冤案体现了不公法律下黑人的悲剧命运。
此外,除了种族歧视问题,该作也展现了一些边缘人群艰难的生存状态,小镇梅科姆的等级歧视随着时间逐步形成并固化,杰姆曾总结了小镇的四个等级“一种是像我们和邻居这样的普通人,一种是像坎宁安家那样生活在林子里的人,一种是像尤厄尔家那样生活在垃圾场的人,还有一种是黑人”,在第一种人群眼中,其他三种人群都是劣等人,不配得到正常的社会交往。作者通过对这些种族、社会阶层歧视现象的描写,批判了这些社会现象,并从阿迪克斯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为黑人辩护的行为和“相信公平原则不仅仅局限于白人”的言论等地方强调了人文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抒发了人道主义主题。
女性主义主题
《杀死一只知更鸟》描写了主人公斯库特历经女性意识缺失、觉醒和确立这一过程,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女性的生存现状,指明了女性意识对于女性认识自我和追求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体现了女性主义主题。女主人公斯库特最初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像一个小男孩,并通过模仿男性形象来否定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但这种错误的女性价值认知导致她持续地否定着自我的性别,缺失女性意识。而女性友谊的产生、男性家庭成员教育的影响和斯库特对女性生存的反思都促进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独立自主,以平等态度待人的莫迪小姐让斯库特看到了女性自身的价值;黑人女仆卡波妮理性聪慧,她教会了斯库特读书写字,并让斯库特学会尊重他人,让斯库特发现了女性的积极特质;父亲重视她的教育问题,启迪了她的思想,培养了她正确的三观。这些因素让斯库特不再盲目否认女性,开始关注体悟女性作为主体的存在,逐渐敢于质疑和挑战男性权威,最终具备了独立平等精神,作者以建设女性意识的过程,表达了她对未来南部妇女的期望。
艺术手法
叙事视角
《杀死一只知更鸟》从小女孩斯库特的儿童视角出发,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南方小镇上的人生百态以及一桩冤案,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小说呈现出的都是斯库特的所思所见所想,而由于六岁的斯库特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力有限,如斯库特总是在经历事件后发出“真让人搞不懂”的感叹,所以以她的视角展开的叙事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同时,儿童的语言更自由,结构更零散,想象更多元,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如斯库特形容迪尔是“袖珍版的梅林”,这些天马行空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特征,为小说增添了浪漫色彩和真实性。此外,小说借儿童纯真的话语反衬黑暗的社会现实,更能反应社会问题。镇上成人的思想中充斥着功利主义,而尚未踏入社会的儿童有着一套自己看待万物的简单价值体系,因此小说中多次出现儿童观点与成人观点的冲突,比如斯库特和教师卡罗琳小姐的冲突反映了儿童教育问题;孩子们和成人对待“怪人”阿瑟以及黑人冤案的不同态度反映了社会人云亦云、种族歧视的乱象,这些儿童和成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促使读者思考到底哪一种态度才是本该有的态度,具有教育意义。
叙事风格
《杀死一只红胸鸲》采用了哥特式的叙事风格,将哥特风格的细节放进了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塑造中,渲染了故事的悬疑气氛,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还揭示了如等级制度、种族歧视等社会罪恶以及人性的阴暗面。在该作中,作者设置了一些典型的哥特场景,如拉德利家阴森可怖的房子,在拉德利一家的谣言和阴郁气氛中与鬼屋无异;又如孩子们夜探拉德利家、黑夜受到袭击两次黑夜中的探险,这些典型的哥特场景营造了作品神秘、阴森、恐怖的氛围。同时,该作中具备了哥特小说中的三种典型人物形象,一是“怪人”阿瑟,他在流言蜚语中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鬼怪形象;二是专横、野蛮、残暴的鲍勃代表的恶棍形象;三是马耶拉这一受尽父权制蹂躏的悲惨少女形象。此外,该作的情节也具有哥特式写作特点,在《杀死一只欧亚鸲》中,作者善于制造悬念,并融入鬼怪、幽灵等超自然元素,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和恐惧心理。
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
《杀死一只知更鸟》大量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在该作中,知更鸟意象贯穿始终,具有象征意义和审美意蕴。知更鸟是一种报晓鸟,歌声婉转,专吃害虫,深受人们喜爱,代表一种纯洁无害的事物,而“杀死一只知更鸟”讲述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无辜的人被罪恶毁灭的故事。在该作中,有许多和知更鸟一样的人物,阿瑟纯洁善良,会给孩子们送礼物,帮助孩子们,但他却从少年时期就与世隔绝,受到父兄的迫害和外界的流言蜚语;汤姆勤劳憨厚,乐于助人,却因是黑人,被污蔑为强奸犯,遭受种族歧视的无情残害;马耶拉从小受到父权制的父亲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又因种族歧视观念不敢承认自己对黑人汤姆的爱,也是一只受种族歧视观念和等级制度双重迫害的知更鸟。作品通过知更鸟这一象征意象串联全文,为小说情节发展提供主要线索,揭示出这个美国南方小镇上纷繁复杂的人性与社会的腐朽。
此外,作品中还有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阿瑟家的大门,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道墙;杜博斯太太的山茶花,象征着人类纯真无邪的灵魂以及勇于奋斗的信心;枪支则象征着正义勇敢的阿迪克斯,他以枪支约束的力量为弱者发声,与不公平的现象抗争。
隐喻手法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标题、场景、人物都蕴含着隐喻意义。知更鸟隐喻了无辜的人;梅柯姆小镇闭塞、衰败的景象隐喻着小镇落后、敏感又偏激的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到处弥漫着贫穷、愚昧、冷漠、种族歧视、宗教压制;拉德利家灰暗、陈旧的环境则透视出周围人对“怪人”阿瑟的孤立和漠不关心,是对阿瑟的封闭和被世界遗忘的隐喻。在人物上,阿迪克斯以父亲的身份成为引导孩子们正直向善,热爱思考的榜样,以律师的身份冲破种族歧视为黑人汤姆辩护,隐喻着人性中的正义;阿瑟是家庭封闭教育的产物,却能默默守护孩子,隐喻着黑暗中善良的守护者形象;鲍勃恶毒残忍,不仅虐待女儿,诬告汤姆,还企图伤害孩子们报复阿迪克斯,隐喻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作品通过这些隐喻向读者展现了白人和黑人的矛盾和冲突中人性的善与恶、正义与偏见。
作品影响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较受欢迎的小说之一。该作品在1961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售出约三千万册。同时,在出版后该作品被不断重印,更是一度被列为课标必读书目。该作品激励了美国一代又一代儿童,影响较为深远。
此外,该作品还被改编成由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同名电影,该改编电影也成为影史上经典作品,格利高里·派克因出演该作获得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电影本身也获最佳改编剧本奖、黑白片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和布景奖。
作品评价
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评:“一个关于勇气与信念,以及不惜一切代价做正义之事的故事……这是一部经典,也是我们家爱读的书”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评:“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国书’。”
中国作家苗炜评:“《杀死一只知更鸟》,据说,每一个当爸爸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小说,思考一下怎么当个好爸爸。”
中文译本
作品争议
《杀死一只知更鸟》在美国遭到父母们和一些组织的非议,他们认为不论是小说的语言还是描述种族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可接受的。美国图书馆联合会知识自由委员会将其列为当代十大争议书之一。1977年,伊顿校区暂时禁止了这部书,因为书中反复出现“damn”“Whore lady”等不雅之词,1980年谢里尔校区的学生家长抗议此书为“肮脏下流的小说”。1981年沃伦镇学校的黑人家长也提出抗议,说书中所述汤姆·罗宾森及其他一些黑人的行为过于谦恭,而且书中反复出现歧视黑人的“黑鬼”(“nigger”)一词。这显然有鼓吹制度化种族歧视的嫌疑,不利于民族平等的整体进步,尽管他们强烈抗争,但仍未能从学校的书架上取消该书。最后,这三名黑人家长从该市人际关系顾问委员会辞职以示抗议。
1984年,小说在伊利诺伊州的沃基根遭到质疑,因书中出现“nigger”(“黑鬼”)一词;1985年密苏里帕克西尔初中的家长对其提出抗议,理由是该书含有种族歧视和冒犯语言的内容。在1985年,在亚里桑那州卡萨·格兰德小学校区,黑人家长和全国有色人种进步联合会抗议道:此书不适合在初中使用,因此校方将此书由必读书目变为补充读物。
衍生作品
电影
《杀死一只知更鸟》同名电影于1962年上映, 由罗伯特·马利根担任导演,霍顿·福特及原著作者哈珀·李担任编剧,由格利高里·派克、约翰·梅根纳、弗兰克·奥弗顿等出演。
戏剧
《杀死一只知更鸟》改编的同名戏剧由Bartlett Sher执导,艾伦·索金(Aaron Sorkin)担任编剧,于2018年在百老汇剧院舒伯特剧院首演。
图像小说
图像小说版《杀死一只知更鸟》由英国画家弗雷德·福德姆改编绘画,由刘勇军翻译,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20年在中国出版。
参考资料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司考特的成长历程.中国知网.2022-10-29
杀死一只知更鸟.豆瓣.2023-11-10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3)的获奖名单.豆瓣电影.2023-10-31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多重主题探析.中国知网.2022-10-29
试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模仿性叙事维度.中国知网.2022-10-29
名著推荐|杀死一只知更鸟.搜狐新闻.2023-10-31
枪打反舌鸟.豆瓣读书.2023-11-10
百舌鸟之死.豆瓣读书.2023-11-10
白与黑.豆瓣读书.2023-11-10
梅冈城故事.豆瓣读书.2023-11-10
杀死一只反舌鸟.豆瓣读书.2023-11-10
梅冈城故事.豆瓣读书.2023-11-10
杀死一只知更鸟.豆瓣读书.2023-11-10
杀死一只知更鸟 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豆瓣电影.2023-10-31
艾伦·索金最新访谈.网易.2023-11-10
金尼尔将主演戏剧《杀死一只知更鸟》,电影版派克是男主.新京报网.2023-11-10
杀死一只知更鸟.豆瓣读书.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