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盔犀鸟

盔犀鸟

盔犀鸟(学名:Rhinoplax vigil),体长1.1~1.2米,体重2.7~3.1千克。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的皮肤鲜红色,喉颈有一块裸露且有褶皱的斑块,雌性呈淡蓝色至绿色,雄性红色。腹部、腿部白色,胸部和上腹部羽毛为具有金属光泽的黑色。尾羽白色,羽毛的尖端有黑色条纹。颅骨实心,外形凹凸变化,套在突出的鸟喙之上,顶部和侧面鲜红色,前端与鸟喙相连,呈现黄色。

盔犀鸟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文莱马来西亚以及泰国和缅甸的热带雨林,常见于海拔不超过1500米的山麓地带。

盔犀鸟被列入2019年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ETS)附录Ⅰ,在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极危(CR)。

历史演化

化石证据表明,犀鸟科起源于始新世(距今5300万年~距今3650万年),早期犀鸟起源于非洲,逐渐演化出非洲地方性分类群和适合森林的类群,后者进入亚洲并广泛辐射,部分种类重返非洲,甚至跨越大陆架进入大洋洲,其中,留在亚洲的类群中就有盔犀鸟的祖先。盔犀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鸟类,被称为“活的恐龙”。

形态特征

成年盔犀鸟体长1.1~1.2米,是犀鸟科鸟类中体型最大的。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的皮肤鲜红色,喉颈有一块裸露且有褶皱的斑块,雌性呈淡蓝色至绿色,雄性红色。腿部白色,胸部和上腹部羽毛为具有金属光泽的黑色。尾羽白色,羽毛的尖端有黑色条纹,2根细长的中央尾羽可达50厘米。与其他犀鸟颅骨空心不同,盔犀鸟的头骨是实心的,包括壳和喙在内的头骨可占体重的10%。头骨外形凹凸变化,套在突出的鸟喙之上,顶部和侧面鲜红色,前端与鸟喙相连,呈现黄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盔犀鸟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文莱马来西亚以及泰国和缅甸的热带雨林,在新加坡已经区域性灭绝,并且在最佳栖息地的分布密度仍然较低。

栖息环境

盔犀鸟通常栖息在常绿或半常绿低地热带雨林中,海拔不超过1500米。它们偏好崎岖的地形,在山麓地带更为常见。盔犀鸟的最佳栖息地面积为10000公顷以上,但它们仍然可以在面积较小的保护区生活,要求生境内有郁闭的雨林冠层,且要避开人为干扰的开放区域和泥炭沼泽。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盔犀鸟主要以无花果为食,最喜爱的食物是“绞杀榕”的果实,偶尔会捕食小动物(包括昆虫、松鼠、蛇和鸟类),喙和实心的颅骨构造能帮助它们从树干和地面上寻找昆虫等猎物。进食时先将食物抛向空中,再用嘴接住吞咽。盔犀鸟会将无法消化的果实种子排泄出去,加上它们喜欢长距离飞行寻找食物,能在数平方公顷的雨林中传播种子,被称为“森林农夫”。

攻击行为

盔犀鸟具有领地意识,它们的争斗方式是用头骨互相碰撞,体弱的一方会被甩出。争斗开始前,盔犀鸟会用喙击打树枝,叫上约30分钟,然后升到空中,在滑翔中碰撞头骨,碰撞结束后落回原来的位置,单对盔犀鸟的碰撞会发生1~4次,而在一对多的情况下会发生2~12次。碰撞发生时,产生的声音至少在100米外的森林下层都听得见。这种行为通常在雄性盔犀鸟间发生,可以持续两小时,且常见于果树附近,说明它们常为食物而战。

社群行为

盔犀鸟通常结成小群活动,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时,盔犀鸟通常成群在树上栖息、觅食,偶尔下地,成员发现危险时用会用叫声向同伴示警。

交流行为

盔犀鸟在雨林中的分布密度较低,个体之间主要通过声音交流。它们的叫声很有特色,先是长串高亢的“pooh”叫声,持续几分钟后,变成几个双音节的“poohooh”叫声,结束的尾音类似于咯咯的笑声,这种悠长的叫声能穿透树木的遮挡,通常发生于求偶和宣誓领地。在飞行中,盔犀鸟还会发出一种刺耳短促的鸣叫。

生长繁殖

繁殖

盔犀鸟的繁殖时间一般在每年1~3月或者5~11月,每年只繁殖一次。盔犀鸟会组成一夫一妻制的繁殖队,在空心树上筑巢,用羽毛、杂草、松树叶铺垫在巢穴中。巢穴的入口在顶部或者侧面,而在巢穴顶部有一个突出的平台,可供雄鸟站立。盔犀鸟筑巢的树木高约26~70米,分布在海拔300~535米的地区,大部分巢穴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盔犀鸟每窝产卵1~2枚,为了防止捕食者入侵,在交配完成后,雌鸟会钻进巢穴中和雄鸟一起用泥土,粪便和食物残骸密封洞口,只留一个乒乓球大的小孔供雄鸟投食。随后雌鸟会脱落飞羽以便更好地孵卵,在整个繁殖期和育雏期将不再出洞,所有食物由雄鸟从洞外提供。

哺育

盔犀鸟的育雏期约为5个月,虽然雌鸟会产下1~2枚卵,但最终只会留下1只幼鸟,先孵化的幼鸟会想方设法“谋杀”同期幼鸟。在孵卵和整个育雏期内,雌鸟和幼鸟的食物全部由雄鸟提供,雄鸟会将食物储存在食道里,在洞口通过反刍投喂给雌鸟,雌鸟也会将巢中的污物抛出洞外。等到雏鸟长出羽毛,雌鸟也换上新羽,才会破洞而出。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盔犀鸟的种群规模尚未完全量化,在主要生境(如自然保护区)内,种群密度为0.05~2.6只/平方千米,在存在狩猎行为的区域内种群密度约为0.3只/平方千米。预计在盔犀鸟繁殖周期的三代以内,其种群数量将经历进一步严重下降,可能会导致野外灭绝。迄今为止已知的唯一圈养的头盔犀鸟在马来西亚

致危因素

偷猎

虽然盔犀鸟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但偷猎和贸易行为屡禁不止。仅在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预计每年死于偷猎的盔犀鸟可达6000只,每月从苏门答腊岛交易的盔犀鸟可达数百只。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期间,印度尼西亚在执法行动中查获了1117个盔犀鸟颅骨,同期在中国没收了1053个盔犀鸟头骨,在老挝泰国也存在贸易记录。2015年6月,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现约30名偷猎者;2019年9月底,在泰国南部发生偷猎4只头盔犀鸟科事件,并被揭露存在在线交易。 因为雄鸟的头骨较雌性更加大且厚,所以偷猎者更倾向于狩猎雄性。在繁殖期,雌性盔犀鸟需要在封闭的巢穴中待至少5个月,期间雄性盔犀鸟承担所有的寻找食物任务,如果雄性盔犀鸟死亡,将大大提高雌鸟和幼鸟的死亡率,加快盔犀鸟种群数量下降速度。

栖息地破碎

盔犀鸟栖息在热带雨林中,非法采伐、森林火灾和土地转换升级使热带雨林面积逐渐减小,盔犀鸟的适宜生境也趋于破碎化。针对对森林损失的遥感分析显示,盔犀鸟分布范围内的森林总面积已从2000年的约64.3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12年的56.5万平方千米,损失约12%;包括无花果木在内的大量树木被砍伐,使盔犀鸟的食物来源减少;盔犀鸟筑巢需要高大且带有树洞的树木,森林面积的减少还会导致盔犀鸟难以找到合适的巢穴,繁殖率下降。

保护举措

国际上对盔犀鸟的保护以就地保护为主。在打击偷猎和非法贸易方面,发展盔犀鸟分布区的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偷猎的动机。绘制所有当前和潜在的贸易路线,并调查非法贸易高发区。在盔犀鸟分布区,加强对盔犀鸟现存栖息地的保护,监测整个分布范围内的种群活动和监测狩猎压力对种群的影响,以确定种群数量下降幅度和栖息地范围收缩率,编制现有标本和库存清单,并创建遗传学和形态学参考库。

2015年9月,盔犀鸟工作组成立,旨在引起人们对该物种生存危机的关注,该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呼吁推出针对盔犀鸟保护的立法和政策,以及开展生态调研。

保护级别

相关文化

盔犀鸟是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的国鸟,在加里曼丹岛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地文化里,盔犀鸟的颅骨被用来雕刻成装饰品,尾羽被用来进行传统舞蹈。在中国,因为盔犀鸟的头骨是实心的,呈鲜艳的红色,被称为“鹤顶”,最早在元代流入中国,被雕刻成鼻烟壶、官员腰带配件、摆件等工艺品,一直都是价值连城的古玩,中国也是盔犀鸟头骨制品的最大消费国。

参考资料

Helmeted Hornbill.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2-10-07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TRAFFIC.2022-10-07

Helmeted Hornbill.Endangered Wildlife.2022-10-07

..2022-10-07

The Splendid and Remarkable Anatomy of Hornbills.Trend Radars.2022-10-07

HELMETED HORNBILL SOUNDS&CALLS.WILDAMBIENCE.2022-10-07

Helmeted hornbill.Fauna-Flora.2022-10-07

..2022-10-07

BEASTALL, C., SHEPHERD, C., HADIPRAKARSA, Y., & MARTYR, D. (2016). Trade in the Helmeted Hornbill Rhinoplax vigil: The ‘ivory hornbill’.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6(2)..Cambridge.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