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是2006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明哲。本书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内容简介
《诗经》有7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省和甘肃省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省,南及江汉区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编辑推荐
在这之前,从没有人发现存在于《诗经》各诗篇间的内在联系,也从没有人把《诗经》当故事读。在这之前,从没有人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古老字体的关注与研究来解析《诗经》。在这之前,从没有人站在探索文化、民族、国家兴盛与衰亡的普遍规律的高度去认识及看待《诗经》。这也就决定了本书具有前人无可企及的广阔视野和令人豁然开朗的独特思路。许多译者困扰、读者迷惑的难题都在作者深入浅出的解读中获得了答案。由于本书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处女作,显然它还不具有能引人注目的光环。它就像一个出身高贵但无人得识的“丑小鸭”,需要读者看到它、打开它,转角爱上它!
精彩书摘
诗经(二):
4.是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1)刈:读“亦”。割也。以刀批麻也。
(2)濩:读“或”。煮也。取其纤维也。
(3)是:表肯定。有“认为正确”、“答应”之意。因为以“葛”自喻,故“是刈是濩”是指你说啥是啥、任尔宰割之意。
(4)为:成为。
(5)絺:读“吃”。细葛布。
(6)綌:读“细”。粗葛布。
(7)为絺为綌:乃或是做成粗布或是制成细衣之意,没有丝毫的自主权。
(7)服:此字在《国风·关雎》中有详释,具体到本篇,有两义。一是指“穿用”,即将织好的粗衣细布穿在身上之意。二是指“操劳”,即:不仅是指服服帖帖你说啥是啥,而且还要机灵乖巧心有灵犀,不等你说便主动按照你的心意去办了。
(8)斁:读“亦”。“睾”即“译”字右半边的繁体,读“亦”,是狠劲儿瞪、用眼剜之意。“攵”,甲骨文像手持刑杖棍棒形,会击打之意。故“斁”乃厌憎意。
(9)服之无敦:与“服”所具有的两义相对应,“服之无斁”亦有两义。一是女人对丈夫的讥讽语:织成的粗衣和细布让你穿在身上得劲儿了你就不瞪眼了!言外之意:只有把你伺候舒服了你才高兴。二是女人的怨愤语:只有不等你说,痛快地、麻溜儿地照你的心意去办了,这样才不会遭到你的痛斥和白眼儿。可见男主人公的要求还挺高,不仅老婆要听话,还要有默契,知冷知热。这一点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上一篇《国风·关雎》中的“琴瑟友之”。原来爱情中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反映在夫妻日常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还有这等妙用啊!
目录
前言
周南
总论
关
葛覃
木
斯
桃夭
兔
汉广
汝坟
麟之趾
召南
总论
鹊巢
采
草虫
采蘋
行露
羔羊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何彼矣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