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龙江县域西南60公里,地处北纬46°57′,东经123°15′。距齐齐哈尔市115公里,东与广厚乡为邻,北与景星镇接壤,西靠杏山乡,,毗,邻内蒙古自治区扎特旗。
村庄介绍
头站村位于昂昂溪区东南15公里,原名特穆德黑(满语),又音译作特木德赫,是清朝时卜奎城通往中原的第一个驿站,所以俗称头站。这个因为清代时期设立驿站而形成的村落有300余年的历史。生活在驿站上的人被称作“站人”。
站人的先祖绝大多数来自云南省等南方省份,他们从南方到黑龙江省以后,把西南边陲文化融入到了黑龙江境内的满、蒙、达斡尔族等民族文化之中,历史上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口音、生活习惯都有别于其他地方,这些在异乡自称为“此地人”的站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站人文化”。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清兵入关,编入八旗的东北地区各部族相继入关,东北防务削弱,俄罗斯帝国乘机侵入占领尼布楚、雅克萨等地。三藩平定后,康熙帝决定武力驱除沙俄,并令有关部门做好反击侵略的准备。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廷为加强北部边防,便于京城和边境联系,补充边防军需,抗御沙俄侵略,从吉林市到珲建驿道计一千七百余华里,设驿站二十五个(黑龙江省境内19个)。把被俘的吴三桂部卒从云南省遣送到东北,送往各驿站充当站丁,每站30名左右,负责传递文书、谕旨、奏折等。据《奉天通志》记载:“台丁、站丁云南人,系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兵部拨往边台、驿站,充当苦差”。又“度边台、驿站等项旗人”系“清除三藩降卒,当时由云南拨来884户,分布边台守边挑壕,驿站传递文书”。另据满文档案记载,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三月起,由京师刑部督捕衙门押送至黑龙江的“犯人”有223人。据《黑龙江志稿》统计:“康熙年间,命盗重犯,减等发往黑龙江,分别当差为奴,至数千人”。据了解,各站门姓者多属于此类。
清朝对站丁及其后代规定三不准:一、不准当官。站丁最大的出息只能在本站当个笔贴式或者当个领催;二、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即便是文武华盛顿奇才队也无资格应试;三、不准离开驿站百里。越百里者即为“叛逃”,违者杀罪。
当初,清政府曾命站官调查过。1690年(康熙帝二十九年)3月23日,茂兴驿站官关木保在致黑龙江将军辖区呈文中称:“茂兴站现有无妻男丁2名,古鲁站有无妻男丁9名,特穆德赫站(头站)有无妻男丁5名,卜奎站有无妻男丁9名……”。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7月上奏皇帝:“道等查得黑龙江省所属19驿,共有无妻男丁177人;宁古塔所属25驿,共有无妻男丁205人。曾拟将刑部督捕衙门发配之孤身女子配给,然现发配之女人甚少,而此项驿丁皆为官差,不可无妻,故以每个女子收银30两计,共11460两”,分给无妻男丁买妻。至此,站丁配偶之事才得以解决。直到光绪末废除驿站,设立文报局时,站人才摆脱驿站三不准而还籍于民。站人一般不与外来汉族通婚,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站人还籍于民后,逐渐开始打破了这种陈规,解放后革除近亲通婚的弊病。
驿站解决了通婚问题后,站人的规模不断扩大。起初,每个驿站只有十几户人家,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驿站最终形成了一个个村镇。如头站村,据1879年(清光绪五年)黑龙江省衙门册报:“特木德赫有118户,共大小丁口757人,其中男丁336名”……而时至今日,头站村已经发展成为有居民500余户,1900余人的富裕村庄。
初立站时,有些驿站的站丁是挖洞而居,俗称“地窨子”,后来逐渐盖上房子。站丁除了轮番去递送公文、押送罪犯、迎送官员和运送武器弹药、军粮、货物外,没有多少时间从事自己的田间劳动。因而开荒种地和家内日常的一切劳动主要由妇女来担当。她们不仅忙于田间,而且要围着锅台、井台、磨台、碾台转,特别是夏秋季,要整天挽起裤腿,光着脚板在田里干活。她们世代不缠足,但穿戴整洁、讲究,头发梳得光亮美观。
自顺治开始在吉林市设驿站,到康熙,朝廷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驿站制度,驿站每天都要求轮值站丁骑马送文书到下一站,俗称“骑马跑文书”,紧急文书,在文书袋上插有火速标志,在站上换马不换人,疾驰几站再换,到达目的地时往往马即倒毙,人也晕倒。如出现问题按站追查。站丁徭役繁重,生活贫苦,所以留下了“星夜关山驰古道,云南省远配嫩江梢”的诗句,是当年站人充当站丁艰辛的真实写照。站丁不挣薪饷,只发少数口粮,以后口粮也不发了,靠役使官拨耕牛在指定地点(站周围八里的土地)开荒种地,自给自足,称之开荒占草,地为站丁地,不纳租赋。
头站村的东北角原有一座关帝庙,建于清代前期,与驿站相邻,据说,驿站的大门口常年拴着两匹大马,保证公事随到随走。站人们信奉鲜活的历史英雄关羽(关云长)。他们认为关公(站人称关老爷)能“显圣”、“显灵”,能解救站人于水火,能使站人逢凶化吉,能给站人带来好运。站人不论遇到大事小情都要到关林在关老爷像前讨个“签”,以卜吉凶祸福。每年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站人都举行盛大的庙会,成百上千的站人在关老爷像前跪拜祈祷,并心领主上的谕示。远近百余里人们闻讯而至,拜庙易货(此俗一直保留到土改前)。可惜头站的关帝庙在土改时期已被拆除。
解放前,站人都供有聂氏宗祠,站人习惯上把祠堂称作为“小庙”。逢年过节,全家族人到小庙上烧香磕头,上果品、点蜡烛等进行祭典,一方面缅怀远在云南省的先祖列宗,一方面激励驿站人效力朝廷,期冀子孙繁衍,并有朝一日认祖归宗。头站村的王成志家是头站站人的“曲、柏、王、石”四大姓之一,其祖上来自云南竹村县王家庄,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二他的先祖建立了家谱,民国十六年建立了祠堂,家谱和祠堂至今仍保存完好。
站人的服饰与习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有极深厚的渊源。在大理,男子服饰多为头缠白色头巾,上身穿白色对襟衣,外套一件黑色领褂,“站人”男子均穿过对襟衣,站人称“汉褡”。不论年龄大小,白族妇女都身穿右大襟的蓝色上衣。站人初生小孩都要穿上自做的对襟小褂叫小毛衫,站人妇女修头不修脚的习俗都与白族习俗相同。大理白族方言,如说到哪去称“上哪课”。而站人60岁以上老人仍沿用“到哪课”的发音。
远离云南省的头站站人后代都说自己小脚趾是复甲,并以此认亲,祖辈相传,沿袭至今。它们不论身在何地,只要露出双脚相互看看小脚趾,便可确认是不是同祖同宗了。还有的站人趾认亲。即根据人的第五蹠趾的关节向外突出且趾骨外向内凹陷来认定同源同宗。
如今,头站站人曾辛勤守候的古驿站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城垣和老爷庙在风霜雪雨的磨砺中化作了泥土,但是,村里被当地人称为“龙头”和“龙尾”的两棵400多年的古榆却依然枝繁叶茂,述说着站人数百年的沧桑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