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远丘村

远丘村

远丘原名悠远丘,因其景色优美,又称蓬瀛。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现全村176户,人口930多人,六个村民小组。位于屏南县西南部,东与屏城乡陆地村交界,西与后圪村、罗沙洋交界,现与里高溪村接壤距镇所在地七公里,北与屏城乡前汾溪交界距县城20公里,县道由村边通过,交通方便。

居住人口

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现全村176户,人口930多人,六个村民小组。

村貌景观

远丘村位于长桥溪河畔,河水清澈,村对面还新建一个光大电站,村四周竹木苍翠,公路边还留麓有一株近两百年的花棱木,两米高处直征为1.5米。

位于远丘村小学旁边的竹林中,坐落着一座蓬瀛仙府,因其有求必应,蓬瀛仙府香火甚是鼎盛。是由闾山夫人派法师杨法明先生为头筹建,主殿供奉观音老母,配有金童玉女。左殿是闾山大法院,供奉着闾山历代祖本仙师神像,以陈靖姑陈夫人神像为主。右殿是天仙姐妹殿,供奉着天仙张四姐与其众姐妹宝像。每逢正月元宵节或是八月十五,甚是热闹非凡。因为是蓬瀛仙府里的神明寿诞,家家户户置办供品到府里烧香祈求平安。

最精彩的是民居两边的风火墙,蓬瀛人似乎对风火墙特别热衷,至今保留着许多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的山墙。山墙有的呈阶梯状的,形似徽州民居的马头墙,线条硬朗,气韵沉雄。然而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却是圆弧形的山墙,随着屋顶的高低而起伏,曲线优美而生动,它形态犹如口足目,因此,本地人称这种曲线风火墙为虾蛄墙。

有人说山墙的飞檐象飞碟的喷火装置。山墙圆而房屋方,整座房子仿佛星外飞碟。我觉得山墙更像两条腾飞的龙,勾勒出建筑的左右边界,翘首栖落在宅门两侧。山墙泥塑彩绘,颇费心思去装饰。黑压压的一大片瓦房,灰白的风火墙波浪般起伏,又仿佛万马奔腾,千龙竞渡。一张完全静态的民居画面,因为有了灵动的山墙,竟让人感觉风生水起,马嘶龙吟!飞翔似的风火墙,也许就是古人对美、对理想的追求吧。

一个古老村落,传承先人的文化,成就了这里朴实的民风。走进村中,久远岁月延伸的古老小巷,顺着那用大小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安静、悠远、古朴的气息瞬间就笼向了你。棕灰色的山墙因岁月的流逝而显得有些斑驳陆离。漫步于斑驳残迹的土墙间,你会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文化,一种悠远记忆的震撼,那种自然和怀旧的感觉霎间弥漫于全身。两边各式各样的古老民居和点缀着青苔的墙体,当你穿绕于的曲折缦回的深巷中,拾步于大小卵石错叠的小阶上,便可倾听脚步声在弄巷中清脆的回声。雨后的小巷显得格外的净美,小鸟在里面寂寞的穿来穿去,处身于都市中的人们在这里便会顿感另一片的静空。

明朝起小村的百姓就开始酿制红曲米和红酒,最盛时红曲制作房就达几十间,家家做曲,户户酿酒,故有“酒乡”之谓。村中现存的30多幢明清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每幢建筑又都有自己不同的格局,体现了古代传统的耕读文化的思想及儒家文化中阴阳相生、尊卑有序的思想,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曾经承载着千年岁月沧桑的小巷正悄悄的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最让人魂牵梦回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土腔土调的屏南县评讲戏,从清代以来这个村的戏剧表演经久不衰,不单演评讲戏,还有闽剧等。

蓬瀛古村最诱人的是西边的溪丘潭。它的自然,几乎没有人工开发的踪迹,溪流深潭逶迤而下,溪水清澈透明,可见水底里溪鱼悠游,石蟹科横移,大大小小交错的岩石和水潭如一块块通透明亮的玉石,在阳光的照射

下,偶尔泛起一缕耀眼的反光。周边的竹林挡住了几片阳光,映射在水里成了斑驳的倒影。哪怕是缺水季节,溪丘潭依然流淌着潺潺的溪水,像这样的清水,只要你坚持走在小溪中,随处可见的美景。清水像是要渗入谷内的每个角落,石与石的缝隙间总有它们流过的足迹,时而还会丁冬作响,仿佛为人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坐上橡皮筏从村头启程,经历深潭、回流,巨石和溪谷从两边划过,艇至河水湍急或顺流而下时,一波三折,时而鱼翔“潜”底,时而浪尖飞跃……进入缓流浅滩,迎接你的是那份悠然的安逸,轻轻荡起双桨,轻歌曼语,悠闲自在的领略两岸奇异的风光,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体验挑战大自然的乐趣,物我共忘中到达了终点。

信仰神灵

九天风火院田都元帅

雷海青善于演奏霓裳羽衣曲,受宠于李隆基天宝安史之乱,玄宗仓促奔蜀,安禄山称帝于洛邑设宴,传谕长安梨园子弟教坊乐工前来应承,雷海青托病不前往,禄山道:雷海青是乐部中极有名之人,他若不到不为全美,有病也扶之前来。雷海青到达时见禄山狂言悖语恐吓众人遂激起刚烈之性,把乐器尽抛于地,指著禄山大骂,众人惊愕,雷海青被押到试马殿处斩,756年八月殉国于洛阳凝碧池。雷海青虽屈身乐部,其平日与众不同,是位忠肝义胆之士,死节一事,人人传述,玄宗闻之感叹。雷海青殉节后曾显灵护驾,帝见旗帜上有一“田”字,立即封他为田元帅,而实际上则为“雷”字因上半雨字被云层遮蔽之故。安史之乱平定后,优恤有加,封“天下梨园大总管”,赐迁尸骨回乡安葬,筑祠祀之。李亨褒赠“太常寺卿”,赵构加封为“大元帅”。传说出生被丢弃田间因毛蟹濡沫喂食而存活,族人雷过抱回抚养,取名雷海青,幼时既能精通乐律。雷海青东岳大帝义子,金鸡玉犬乃田都元帅左右护将。禁忌世人流传,田都元帅襁褓时,就与母亲失散在田边,喫毛蟹吐的唾沫为生。故其神像的脸上,常绘有一只毛蟹。而信奉他的剧团人员,也往往不喫毛蟹,以报毛蟹之恩。另一说,雷海青脸上所绘的蟹,是因为雷海青生前,在皇宫御宴时,不胜酒力醉倒,於是在妃嫔戏弄之下,脸上被毛笔画上一只蟹。

顺天圣母临水陈夫人

道教中救助妇女难产之神,又称陈夫人,临水夫人。是福建省地区普遍信仰的顺产女神,即帮助妇女顺利分娩的女神。据说朝廷曾封她为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意大奶夫人、顺懿夫人等。各种

典籍都说陈夫人为福建人,名叫陈靖姑,或陈进故,但有关她的家世,却又有不同的说法。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陈靖姑是唐朝人,祖居福州府罗源县,她的父亲在朝廷官拜户部郎中,母亲葛氏。陈靖姑有个兄长叫陈二相,另外还有个义兄叫人,村里人只好立庙奉祀,每年重阳节要买童男童女二人供祭大蛇。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观音燕萨赴群仙会后回南海,途中见福州市恶气冲天,知有妖孽为害,于是决心派神人前去除害。她剪一指甲,化作金光一道,直透葛氏之腹,葛氏感孕,在唐大历年间甲寅岁(774年)正月十五寅时生下陈靖姑。陈靖姑生下来时,“瑞气祥光罩体,异香绕,金鼓声若有群仙护 送而进者,因讳进姑”。陈靖姑十七岁的时候,带剑斩杀为害一方的毒蛇,除掉了长期危害百姓的妖怪。陈靖姑立了大功,这事传到了朝廷,唐惠宗封她为“顺懿夫人”。

后来,唐王皇后难产,生命垂危。陈靖姑知道了这件事,就进入宫中,用法术帮助皇后顺利生下太子。宫娥上奏,皇上非常高兴,敕封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意大奶夫人,并在古田县建庙祭祀陈靖姑。民间则相信陈靖姑法力大,专保童男童女,催生护幼,妖不为灾。当时,古田临水乡有白蛇于洞中吐气为疫之害。一天,乡人看见一穿朱衣人仗剑斩蛇,为民除害。乡人打探其来历,朱衣人对大家说:“我是江南下渡陈昌的女儿。”说罢就消失了。人们就在朱衣人斩白蛇的洞旁修建祠庙供奉朱衣人。从此以后,朱衣人有祈必应,有应必灵,名声大噪。宋淳(1241~1252年)年间封崇福昭惠慈济夫人,所赐扁额上书“顺懿”。后来又加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

浦城县有个叫徐清叟的,他的儿媳妇难产,有生命危险。陈靖姑幻化身形,来到徐家帮助产妇顺利生下孩子。徐家给予厚谢,陈靖姑坚辞不受。徐家人问起她的姓名和住处。她只是说:“古田县人,姓陈。”说完就离

去了。后来,徐清叟到福州市做官,就派人到古田去查访陈靖姑。来人见到庙中神像,酷似那个帮助分娩的女子,就回去报告,徐清叟也来庙中看那神像,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到他家去助产的是陈靖姑的化身。于是,上奏朝廷,请求为陈靖姑加封。福建省地区的人都很崇拜陈靖姑,妇人分娩,必然挂她的神像在房中,以祈得顺利分娩。到婴儿生下三天后举行洗儿诞生礼时,才将神像取下烧掉。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陈靖姑是福建古田县临水乡人。与刘杞成婚,怀孕 数月,遇上大旱。她为了解救乡亲,消除旱情,便用堕胎的方法来祈雨,结果雨是祈来了,她自己却由于堕胎而亡,死的时候还只有二十四岁。她临终前说:“我死后必成神,专门帮助产妇分娩。”后来,妇女分娩,必挂陈靖姑神像,才能顺产。

历史人文

远丘村旧属古田县管辖,旧称福建福州府古田县二十都八保横溪里恩惠乡蓬瀛境远丘村。上祖诗人杨昌銮、杨昌琏、杨昌王等文才渊博,为本村景貌写下了蓬瀛八景之诗流传世裔,至今已近两百年。

参考资料